马莅骊
那是三四年前,在科林教授的课堂上,我们热火朝天地讨论文明全球化的可能性。当时英国的各大电视台正流行着这样一段广告:中餐厅里,一个英国人勉为其难地努力吞咽下中国客户点的菜以尽礼仪,而主人见到客人的盘盏一空就忙不迭地叫更多的食物,结果,可怜的英国人吃下了许多他并不喜欢的蛇……广告的结论是HSBC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作为一种营销策略,没有人会和HSBC较真;而在理性认知中,全球化的推进却总绕不过两个难点:语言和国界。
这也是《巴别塔(通天塔)》导演罗杰·埃伯特要告诉我们的:语言(说什么)和国别(在哪里)处处困扰着他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那些跨越边界的人都不约而同遇到(或制造)了麻烦:去打猎的日本人赠了摩洛哥人一把枪,造成了后面的连锁反应;美国妇女在摩洛哥的土地上没来由地挨了枪子;墨西哥老妇发现从祖国回到客居十五年的美利坚变得困难重重,她一手带大的两个孩子也失散在难以言明的边界附近……
至于说什么,从来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创世传说里,神就是用语言造天地万物,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后来,雄心壮志又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建造高塔以图直通天庭,耶和华便率众天使下去变乱口音,使他们不能再同心协力。---这也是巴别塔的由来和最初含义。而在这部同名电影里,语言不通所引起的冲突固然也有,比如美墨边境上发生的那一幕,却不免显得刻意;真正引人深思的不是人们言语的多或乱,而是言语的少和静:话不投机的美国夫妇,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的牧羊兄弟,音乐和舞蹈的节奏使墨西哥人的对话变成了一场毫无重点的喧嚣,而在日本,所有的情节是靠聋哑少女沉默的双眼推动的……
日本的故事也是整部电影里最出彩的地方。几乎所有的评论,不论是叫好的还是批评的,在比较了《巴别塔》和《低俗小说》、《撞车》一番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聋哑少女的当代日本,这个让人迷乱和失语的国家。由一部好莱坞电影来完成西方国家对日本社会的严肃审视,印象里还是第一次---之前的《迷失东京》虽然展示了很多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却脱不了浪漫和轻松的底色;而《巴别塔》的叙述语言却是直白白,赤裸裸。这个故事完全可以独立成章,而不必牵强地被一把来福枪拉到"巴别塔"里。尽管导演在镜头切换时已经非常留意细节间的相通,但是从墨西哥的乡村或摩洛哥的郊外跳到迷离的现代东京,却总给人一种从热带到寒带的不适应感觉。
在这部从片名到内容都深具寓言特征的电影里,在这里或在那里,说什么或怎么说,或许都已经不重要:人们在危急关头才懂得敞开自己(不论是美国夫妇,还是摩洛哥兄弟、日本父女),但却改变不了他们之间分裂和失败的命运。这种命运或者在人类许下通天宏愿时就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