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

2007-05-30 11:40王悦阳
新民周刊 2007年31期
关键词:良友画报学生

王悦阳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比学习绘画技术更重要,刘大鸿带领着"双百工作室"实践着他的"文化复兴"教学改革。

创刊于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内容大多取决于勃兴的市民生活和时事新闻,因其印刷精美,画法中西合璧,人物生动真实,内容贴近生活,曾一度风靡上海。百年后的今天,"点石斋"又重回上海市民中间,一个名为"新点石斋画报---双百工作室十五年命题图展"的展览日前在徐汇艺术馆拉开帷幕。而画展的策划人,正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著名画家刘大鸿先生。

刘大鸿的"叛逆"在美术界是出了名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便是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高材生。身为班长的他尊敬师长,办事认真,同时却又是个极具个性,注重思考的"另类学生"。1985年,刘大鸿和他的同班同学耿建翌、魏小林、魏光庆等的毕业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模式,标新立异,体现了作为一名画家对社会现象,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为此引发了巨大争议,《美术》杂志甚至对此事件还做了相当详细的专题报道,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注意。如今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毕业后的刘大鸿,来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执教,至今已有22个年头了。这不同寻常的22年,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着文化的多元,艺术的革新,刘大鸿开始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双百工作室"便由此应运而生,自1992年成立起,工作室已走过了不平凡的15年历程。

缘起:新上海百多图

"90年代初,社会环境与教学环境与我们读书的那会儿已经大不相同。"回忆起工作室成立的动机,刘大鸿说道,"当初我们这批80年代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未来充满着理想与追求。毕业的时候,个个都充满了自豪感,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才。而在我的学生这里,却丝毫看不到这样的感觉。随着招考模式的逐渐成熟,学生年龄整齐划一,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对社会往往漠不关心,极其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到大又都是被父母保护着的孩子。在学校接受的知识也是填鸭式的,丝毫没有自己的思想与追求。"面对教学中逐渐出现的"集体失语"趋势,刘大鸿感到极为恐惧。为此,他希望找寻一条教学改革的道路,启发学生恢复作为一名画家所必要的思考与良知,关怀与责任。

1992年伊始,苦于思索如何改革教学的刘大鸿偶然与上师大人文学院的孙逊教授、美院院长万庆华教授共同拜访了著名中国画家戴敦邦先生,聊起了戴老曾经根据清末民初著名文人吴趼人先生的《沪上百多歌》所编绘的一部白描连环画《旧上海百多图》,都觉得当时许多有趣的社会现象依然能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例如《会议多拍手》、《戏院多叫好》等等。这些社会现象不仅很适合用绘画来加以表现,同时又可激发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与分析。这一下,教学改革的课题立马迎刃而解:带领毕业班学生创作一套《新上海百多图》。

随后,刘大鸿便与上师大油画系黄启后主任共同成立了"双百工作室",开始了不同于常规美术教学大纲的艺术实践。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写生能力为主,从几何形体起沿着静物、石膏、头像、半身像、全身像、人体、双人体,最后到毕业才有创作。整个大学四年中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人画得像,技术性的成分占了很大比重。而"双百工作室"采取的则是以创作为中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变换不同的课题,解决各种问题的教学方式。从《新上海百多图》开始,让学生们对画题展开讨论,进行选择,"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热爱生活,养成关心社会民生,观察生活细节,用形象描绘事件情节的习惯和能力。"

在刘大鸿的具体指导与参与下,一大批反映社会巨变的如《弄堂人家多搬场》、《沪上马路多翻修》等作品应运而生,成为了沪上美术界一大亮点。被师生们尊称为"祖师爷"的戴敦邦先生欣然致词:"这些年轻的艺术学子们从耳濡目染的现实或本可忽略的生活现象中,以独到而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催人奋进并有警示、反省意味的题材与内容,将其绘成新图,让绘画起到该有的教化效用。这片赤诚之心,拳拳之意真是让吾感动良久。"

十几年来,《新上海百多图》已成为"双百工作室"的一个保留课题。师生一起挥毫互动,不仅出版了画册,还参与了诸如"2002上海双年展"等大型学术展览,并在北京现代城、香港大会堂、德国VILLASTUCK博物馆等地展出,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争议:遭遇"论文门"

"双百工作室"教学理念的成功,大大触及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也引来了身边不少同行的争议与微词。随着矛盾的加深,工作室甚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论文门事件"。

2006年夏,"双百工作室"全体本科学生论文,忽然都被判为不及格,这便是一度被广泛报道的"上海师范大学2002级油画班毕业生论文集体被毙"事件。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刘大鸿与学生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对假论文、假答辩和假权威进行反击。

"由于我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原则是求真务实,要求每个人以四年的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为基础写作,真实体现自己的理论水平,文如其人,树立人文就是诚信的观念,有别于以往东抄西摘的泛泛空论,自然受到了不少同事的强烈反对。"刘大鸿回忆起这件闻名全国的事,依旧感慨良多。最终,随着众多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校方不得不介入,重新审查论文,并让学生过关。

"类似这样的事件还有很多。但我们坚持认为艺术教学本不该一律化。"面对严格死板的教学大纲,妒忌与诋毁的同事目光,初涉艺术创作的学子们本身难免的困惑感……刘大鸿依旧坚信:"成果永远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探索:新点石斋画报

无论外界的赞扬抑或质疑,刘大鸿与他的"双百工作室"依旧坚持着新的教学探索。近日展出的《新点石斋画报》系列,便是工作室继《新百多图》之后的又一成果。

《点石斋画报》是中国出现的第一种以时事、社会新闻为主的大型画报。内容主要来自当时《申报》的国际、国内的时事和社会新闻。晚清中国正处于历史的大变局之中,倏忽万变,成为中国社会走向近现代的重要转折。《点石斋画报》由此而成为彼时社会生态与心态的真实记录,也成为当代史家了解彼时社会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新点石斋画报》颇有"旧瓶装新酒"之意。旧瓶者,延续点石斋画报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之精神血脉,延续其线描之基本语体,甚至延续点石斋画报中的空间场景而植入新的时代事件、生活和人物。而新酒者,21世纪当代中国最新的种种人生世相都尽收画中。画家们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之责任意识也尽显画中。而利用线描而又辅之以油画明暗色彩,也使得其艺术表现有了新的时代风貌。更为叫绝的,便是新时代新人物新事件与旧空间的完美对接,使时代之流变跃然画上。于是乎,超级女声、好男儿、陈晓旭出家等诸多社会热点尽入画报之中。既是现实与历史的对话,也不乏一种轻松的黑色幽默。

《新点石斋画报》活动是双百工作室"开门兴学,潜心复旧"理念的具体实践,该活动在2006年底正式启动,经过半年的努力,参加人数近40,作品已近百幅。不少学者专家如陈丹青、陈子善、孙逊、薛理勇等更亲身参与了选题与评论,进一步深化了"画报"的公众性和传播力度。

"创办《新点石斋画报》,是为了继承上海本土文化的文脉。老《点石斋》这个百年前带有民间立场性质,自由议论、生动活泼、放眼世界的新潮的报画团队,在今天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后生揣摩学习挖掘的地方。"刘大鸿坦言:"我们一直在强调复兴中华文化。在我看来,没有恢复就没有复兴的可能。工作室从有海派文化起源之称的点石斋入手便是重要一步。以点石斋为研习范本,把当今社会有趣和值得三思、可供众人观赏的新闻事件入画,融入老点石斋的相关图画之中,一事一画,配有文字表述和议论,使图画和文字形成有机活泼整体。这不仅是对传统的恢复,还是对自身完整的修行。在组织选题、图文表达、制作出版、广告展览、应对审查、研讨、传播等一系列操作中,使得封闭在高校围墙中的学生直接面对种种社会现象,努力思考如何解决,从而不断前行。这正是当代中国艺术和艺术教育包括中国社会应该面对的根本问题,具体而实在。"

未来:新良友画报

《新点石斋画报》的问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而身为掌门人的刘大鸿已在思考工作室的下一步计划。"明年双百工作室的命题是《新良友》,以期在画面中实现我们曾有过的朋友遍天下的理想。"面对近年来出现的人情冷漠,友情淡化,刘大鸿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从冷战对骂,阶级斗争,到今天的金钱挂帅、传销害友、独生溺爱……整个社会出现了巨大的诚信危机。这也正是出现诸多社会不和谐的要害。"

因此,刘大鸿想起了《良友》,一本九十年前创刊的,比美国《生活》大十岁的画报。他希望通过这个课题,以"良友"为概念,用艺术来探讨、反思、追问,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善良。"希望《新良友》成为当前的风尚,以图会友,让新良友成为一家,逐步形成美好温暖的人际关系,正是此举最大的目的。"

猜你喜欢
良友画报学生
你有病吗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赶不走的学生
陕西画报航拍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聚天下良友 琢百世美玉
春的画报
用《良友》来修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