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凉:一个艺术总监的困惑

2007-05-30 10:48
新民周刊 2007年20期
关键词:艺术总监白领话剧

陈 冰

吕凉:1978年进入上戏表演系,后与同班同学宋忆宁结成舞台伉俪。自1987年在话剧《自烹》中扮演易牙起,在话剧舞台上整整活跃了20年。出演过《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留守女士》、《归来兮》、《中国制造》、《正红旗下》等剧,并在多部电影中扮演重要角色。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佐临话剧艺术奖"。现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还是那双一线天的小眼睛,还是那张笑呵呵的脸,只是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皱纹已爬上了眼角、额头,神情中隐约透露着一丝疲惫。

回忆过往的辉煌,好像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1991年7月上演的《留守女士》,迎来了吕凉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辉煌时期。《留守女士》创造了一口气连演168场的惊人纪录。在那个以能买到火车票、飞机票为能耐的年代,能够弄到一张《留守女士》的演出票也成为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

"当初也就是10块钱一张票,紧张到必须提前一个月订票才看得上。"吕凉说他记得特别清楚,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有一天突降大雨,人们打着伞、趟着水准时来到安福路上的小剧场看《留守女士》。"就那一天,上座率还达到了80%,演出完毕之后,我们所有的演员在台上深深地鞠了3个躬以示感谢,太让人感动了。"

此后的若干年间,我们看到吕凉的话剧越演越少(差不多一年一部),演艺之路越来越宽(电影、电视、主持),行政职位也越来越高。从1999年担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助理到2002年成为艺术总监,吕凉和"艺术总监"的关联已经超过了8年。

导向、市场、艺术,三者的先后次序注定了艺术总监在某种程度上是个难为人的活儿。早在2002年述职的时候,吕凉就开始自我检讨,说他的"混子"身份,决定了他哪一个门类都没有好好深入,而艺术总监的管理才能更是他"混迹"于电影电视舞台时都没学到的本领。时至今日,吕凉还是在强调自己的能力不够,"现在的艺术中心条件在全国最好,世界上很多国家剧团都没有这样的硬件,但是我没有让它发挥最好的效应,我们的作品不是最好的,我的心里不安呐。"

作为总监,他得支持导演的创新;作为一个演员,明明知道创新未必适宜,他却得尊重导演的选择---身份的交错更迭让他迷惑、矛盾。

对于外界一直非议颇多的上海白领话剧,吕凉也是既爱又恨。"市场上的白领话剧多如牛毛,参差不齐,如果话剧艺术中心不做出一两台像样的白领话剧,观众还以为话剧都是那样哗众取宠、花里胡哨的糟糕玩意。但做多了,又容易被人指摘没有艺术追求,一味迎合市场。"

另外一个现实的原因是,繁忙的工作生活已经让观众失去了在剧院中进行思考和灵魂升华的耐心。"累了一天了,还要想着应该怎样生活的哲学问题,太沉重了。观众为什么掏钱到剧院来,还不就是想放松放松。"顾客就是上帝,话剧中心想尽可能地端出让上帝满意的大餐,就难免落入献媚、讨好的俗套---市场和艺术的两难,让吕凉犯愁、焦虑。

如果可以选择,吕凉还是希望做一个纯粹的戏剧演员。问题是,只演话剧根本不足以解决生计问题,更何况每年还没有那么多话剧让人来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现有160名演员,每年能够演出话剧的人员不超过30%。绝大多数演员都在靠影视剧的演出填补金钱和时间的双重空缺。

吕凉也曾在演戏和赚钱之间挣扎过。看着远不如自己的人住上了别墅,开起了小汽车,吕凉说自己心理也会失衡。所以,一年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拍电视剧。

猜你喜欢
艺术总监白领话剧
话剧《坦先生》
加油员变身都市新白领
话剧《二月》海报
一线城市白领青年怎么住
白领“蜕变”农二代的华丽转身
龙江创意文化产业的探索者:“龙之意象”陶艺坊艺术总监伊延波教授专访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原创歌剧《神女》剧照
唱响辽沈最美的和音——“我的合唱我的团” 2014群众性合唱大赛艺术总监罗欣专访
实用白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