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作时
不知道史玉柱会不会把2007年的某一天当作纪念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的。因为今年是他的巨人集团在中国南方遭受巨大失败的10N年纪念。
1997年,因为产品线过长,同时投入过多资金去盖巨人大厦,并且由于过于听从政府官员的建议,把巨人大厦的规划从本来的30多层拔高到70多层,使得巨人公司因为缺少了1000万,资金链断裂,最后倒了下来。那个曾经在深圳创造了一个月只吃方便面和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广告进而掘到第一桶金的年轻人,由于他的万丈雄心和不切实际的狂热,在欠下了数亿债务以后,不得不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在攀登了珠峰,发现了脑白金之后,史玉柱在2000年前后实现了他的重新崛起。而崛起之后,他在公开场合的第一次露面就是还债——还清巨人集团AT的巨人大厦那些炒楼花的业主们的债。而在中央电视台对他的采访中,他说了一句被很多人记录的话:“我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
而这一切行动,都被一个财经作家默默地观察着,记录着。在2007年5月上海的一问麦当劳餐厅里,这个清晰地记得2007年是巨人集团面临第一次失败的人对记者说:“也许我是第—个记录中国失败企业家经历的观察者。”他就是财经作家吴晓波。
与总是在追逐成功企业家的媒体不同,吴晓波在潜心研究中国企业史的同时,还致力于研究中国企业的失败原因。这个现在已经在中国财经书籍创作领域有了相当知名度的研究者开始中国失败企业研究的起因很简单:2000年正是电影《泰坦尼克号》风靡中国的时候,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们找到当时还是新华社记者的吴晓波,希望他创作—本关于中国企业的“泰坦尼克号”的书。这个看起来很随意的选题后来形成了一本畅销得连吴晓波和参与此书的编辑们都目瞪口呆的书。发行量高速37万,而这本书也成为他走上研究企业道路的起点。
吴晓波分别在2000年和2007年两次创作了《大败局》和《大败局Ⅱ》两本书,先后收录了包括三九、健力宝、铁本在内等19个著名的企业失败案例。
当经济学家、媒体以及后来的创业者把目光都盯在成功者身上的时候,当一个个中国企业的发展神话被光环所笼罩的时候,研究失败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对于哪怕仅仅是有过一段时间辉煌的企业家来说,被戴上“失败者”的帽子总是不舒服的,吴晓波说有几个企业家找过他,希望把自己从《大败局》的名单中剔出去,甚至对他书里的细节挑出很多问题,不过吴顶住了这种压力。吴晓波的这种研究对中国企业和社会的进步意义更大,这种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产物,不仅是产品、创意、团队和资本共同作用下自我循环的一个单独个体,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为什么当代中国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进步?为什么除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打开了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大门外,更多的是靠着企业家们的民间智慧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行之路?到现在,当中国的私营企业已经解决了一半以上的城市人口就业的时候,当私营企业主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社会主流力量的时候.如果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与这些也许本来仅仅是一群极其普通的工人、农民、科技人员的人高度相关。
为什么这些企业家要创业?要不断地以自己原有的资本投资到企业中去?他们难道不知道创业就意味着不断地投入和扩张,去面临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对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也许在所有吴晓波收集的失败案例中,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驱使这些企业家不断地把企业做大的,是他们个人的事业心,如果我们不是说责任感的话。是事业心在驱使着他们不断地冒险,去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组织和建设,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不幸”。套用到中国的民营企业身上,也适用。对于企业来说,所谓不幸,就是企业的失败。而吴晓波的对于失败企业的研究,其价值正是在于把中国民营企业的失败进行了分类和仔细的梳理,归纳出企业失败的几大类原因,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后来者标明了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