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刚
2007年在1月31日及之后一周时间里,自以为生活在全新的中国股市里的中国股民,看到了接二连三的大阴线,一万亿市值随之而去,“韭菜”(新一代散户的自称,取“虽一茬一茬被割,但一直前仆后继、生生不息”之意)惊诧不已;老一代股民一声叹息。
这一回向中国股市祭出危言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成思危也是著名而有责任感的经济学家。1月31日,FT中文网发表了《成思危: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一文称,成思危表示,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投资者面临投资行为不理性的危险。
该文发表当天,中国股市反应强烈,上证综合指数大跌140多点。接下来的一周,此前持续暴涨的中国股市遭遇一年来最惨重的下跌行情。仅6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就从近3000点的高峰跌落了439点,1万多亿的市值随之蒸发。尽管随后,成思危特地作出说明——FT将“would”误写成“will”以及译者未将“end up”(最终)二字译出——但已于事无补。
事实上,在这一轮大行情中,成思危是第三个明确提出“泡沫论”的重量级人物,此前,摩根斯坦利前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亦有类似表态,可惜影响远不如成思危。不过,在逻辑关系上,谢国忠的预言或许为此作了铺垫——“政府会提前干预市场”。再加上1月份监管层开始担心股市流动性过剩风险,并从资金和舆论口径两方面开始调控。
作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成的表态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这之前的财富盛宴,也的确令人担忧:A股新增开户数居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高达114.41万户,连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都听说“证券公司像搬家公司一样,开车去小区把投资者拉到证券公司开户”的事儿了。问题在于,对于一向草木皆兵的中国股市和中国股民,低调和沉默或许是最好的武器。
这一点,从尚福林的经历或许能窥见一斑:两年前他强行推进股改而饱受非议,甚至一度传言他将被迫离开证监会主席这个位置。尽管如此,尚仍然隐忍不发。但是,谁能想到,2006年11月中旬中国股市开始大幅冲高,上证综指向着3000点进发,让交易所门口看自行车的大爷大妈都乐开了花,他也由此名列CCTV2006中国经济十大年度人物榜首了呢?
从成思危事后的表现看,这个结局当然也不是他想看到的,他的本意或许只是向老股民和“新韭菜”们提示股市的风险。面对持来源为“自有资金”(72.80%)、“房屋抵押等银行贷款”(8.79%)、“私人借贷资金”(7.53%)的股民,他的忧虑也不无道理。最为可怕的是,很多“韭菜”甚至自称是“股盲”,面对变化万端的股市,他们只看到了白花花的纸上富贵,而没想到万亿财富或许会在短时间内灰飞烟灭。
问题在于,这样的前车之鉴,成思危不会不知道。6年前的2001年1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两次炮轰股市,说出“中国股市很像一个赌场”的名言。一时间,股市“赌场论”成为国人议论的焦点,吴敬琏也由此被冠以“敢讲话之第一人”。但是此后,股市却在争论声声中狂跌,并从当时的2245点一路跌到2005年6月6日的998点;当然,国有股减持政策的适时推出也“功不可没”。
回顾中国股市17年的发展历程,“因言废市”的例子委实太多,就连中国股市的“开山主席”刘鸿儒都未能除外。2004年10月,他一句“中小板可率先实施全流通”立刻就让“9·14”行情落花流水。
而且,“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在这里也并不适用。此次成思危的“泡沫论”,除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我们这个市场要习惯人家说真话、实话”的声援外,其余的大多是反对与愤怒,网友的《十问成思危先生》就言辞激烈、火上浇油。当年中国股市长熊漫漫之时,“敢讲话之第一人”吴敬琏,接着就被形容为“拽着头发却想飞出地球”,从此彻底成为“空头”、“唱空派”的代表;更有5位著名经济学家甚至为此群起而攻之。
其实,也难怪人们反应会如此激烈,中国股市还是那个样子,每到盛市,就反而脆弱到“一根稻草压死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