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世界的变化及挑战

2007-05-30 10:48林燕玲
南风窗 2007年9期
关键词:体面劳动力挑战

林燕玲

在不断增长的全球工作岗位危机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第95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局长胡安·索玛维亚作了《劳动世界格局的改变》的报告。国际劳工组织对劳动世界近年来的变革格局及形成这些格局的驱动因素作出分析,突出强调了正在发生的转变的规模和步伐。国际劳工组织的作用,是促成有利于体面劳动的变革。

通过这个报告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很多信息。

变化中的世界劳动格局

全世界有半数工人生活在每人每天两美元以下的家庭之中,为他们创造体面劳动机会的进展步履艰难。在许多国家,范围广泛的非正规部门还在增加之中,工人在其中工作而又享受不到福利、社会保障或医疗保健。根本就没有工作这种意义上的失业现在处于历史最高值,全世界从1.573亿上升为1.918亿,增加20.9%,将失业率从6%推升至6.3%。尽管2006年经济增长强劲,却未能给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提供足够的新工作岗位。

在这些失业人员当中,8600万人是15~24 岁的青年人,他们约占全球失业总数的一半。1995年至2005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从12.1%上升至13.7%,2005年,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人相比成年人失业可能性为3.3倍,而在发达国家,青年人失业可能性比成年人为2.3倍。青年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学时间延长;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沮丧,认为由于供给他们的合适的就业机会很少,所以找工作也是徒劳。

人们如果在其社区或社会中不能就地找到工作,他们就会到别处寻找。在目前的环境中,劳务移民极易成为紧张源,更不要说人口贩运和其它类似活动了。

而在46.4亿全球就业年龄的人口中,超过30亿,大约占2/3,要么有工作,要么在寻找工作。这些人有84%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占26%。

这种趋势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全球经济创造的工作岗位不足,因此,现有的工作岗位越来越成为各国竞争的对象;要求全球市场运作公正并为全球化制订公平规则的呼声日渐高涨;贸易和资本自由化的势头已被削弱,悄然增长的保护主义倾向正在出现;外包、非地方化以及外国投资等正常运营,越来越被指责为创造“国外”工作岗位;要求加强移民控制的呼声强烈,有时排外的声音越来越高;选举是在“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事项上定输赢;不同形式的隐性与显性暴力的上升,缩小了进行对话、解决冲突和建立共识的空间。

四种力量推动改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劳工组织认为,从全球视角来看,有四种力量被视为促使劳动世界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发展的必要性、技术变革、全球竞争的加剧以及对市场更大的依赖性和国家作用的减弱,这是四种长期存在的力量。

发展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更加公平的全球发展道路。全球经济的增长并没有缩小最富有和最贫困国家的收入差距;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也没有缩小各国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差距。

信息通讯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全球技术变革,一个崭新的“网络社会”趋于形成。这为生产、销售和交换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反过来,这些因素也反馈到继续开发信息通讯技术的过程中,形成连续不断的循环。这种创新潮流的迅速传播、不断发展和渗透,推动了世界生产和销售以及企业和公共机构的管理体系出现大规模的重组,对就业类型产生重大影响。网络使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一体化,如同当年流水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一样,信息通讯技术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产、工作乃至生活方式。

而全球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使得无国界竞争逐步形成,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的一个主要后果,就是国际分工方面出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其国内和出口市场中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通讯改善和廉价的运费,促使工业化国家一些公司将生产零部件和一些成品转包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

世界各国与国际社会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效率与公平、市场与国家等相互关系的理解,成为促使劳动世界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世纪70~80年代,亲市场的观点开始主导政策思维。在许多国家,政府干预被认为是阻碍了创新的调整,使问题复杂化,而不是解决问题。对市场更大的依赖性和国家所起的作用减弱成为普遍现实。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政府干预最小时,市场会调节得更好更快这一观点开始信心下降,这是由于中欧国家转型倒退的深度和广度、亚洲和拉美的金融危机、在非洲刺激增长的做法失败等原因造成的。于是,人们再次关注有关在一国之内和各国之间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在全球层面,消除贫困、创造社会融合重新回到政治议程上。

与此同时,冷战结束,许多国家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政治障碍不复存在。劳工权利已不再被视为外在于市场且与市场相对立的因素,而成为市场整体的组成部分。生产率的改进与更好的劳动条件和权利之间,已经显现建立正相关关系的可能。

未来的挑战

挑战之一:工作创造是否能够超过就业人口的增长?2005年至2015年间,全球劳动力队伍平均每年将增加4300万。只有创造就业岗位必须超过求职就业人数的增长,才能降低失业率。

挑战之二:技术加上开放型市场需要工作场所和劳动力市场持续、快速地进行调整。革新的加速和竞争的加剧,决定了工作场所和劳动力市场调整的步伐,对许多国家的就业安全蒙上更大一层不确定性。由于企业对其市场地位信心的下降,并承受着最有创新性竞争者的压力,许多雇主力图通过内部重组或松动雇佣与解雇规则的方式,寻找增加工作安排灵活性的方法。

挑战之三:就业结构的全球性转变,使高端和低端人数不断增加,中端人数日益减少,为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带来了日益增多的挑战。一方面,由于采用信息技术,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得到广泛提高,使得工业部门就业人数在全球就业人数中所占份额得到稳定,工业比重下降。另一方面,新技术成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侧重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制造业不可能吸纳这些国家新增的劳动力。新增职业主要在服务业部门。在工业化国家,服务部门的高端和低端就业机会在增加,职业转变挤走了“中产阶级”的工作,两个不同阶层的技能和收入差距正在扩大。农村人口外流和增长乏力,会使非正规经济地位得以稳固,并加剧国际移民现象。非正规性削弱了效率安全。遏制和扭转非正规经济的增长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优先事项。非正规经济中的企业和工人饱受由于缺乏公正而可执行的规则所带来的不安全之苦,是全世界劳动力市场治理的最大一项挑战。

挑战之四:能否促成有利于体面劳动的变革?要实现到2015年将极端贫困人数减少一半的国际承诺,就需要发展中国家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步伐,并需要采取旨在增加体面和生产性就业机会的综合政策。

为了改变世界最贫困工人的就业前景,可以一方面采取旨在支持大幅度增加向最贫困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入的国际政策;一方面采取确保通过创造体面就业机会使投资对减贫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战略。这一做法是否有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因素及所采取的政策。国际劳工组织将在促进《体面劳动议程》纳入减贫战略及推动进行公平和包容性的全球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工作中的人权在经济与社会飞速变化的大动荡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机遇与不确定并存的时期,兼顾灵活性与安全感的需要,要求我们以基于权利并有利于社会对话的强有力方法进行劳动力市场的治理。

发展中国家正在飞速发展起来的城市内的非正规经济中的工作与生活常常薪酬微薄、有风险而不安全。社会经济发展至为关键的创业精神常常在为生存的奋斗中耗尽。通过提供教育、健康、住所和体面工作使人们能公平地得到真正的机会,这是发展与民主的全部意义所在。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体面劳动力挑战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离婚时,请体面一点
体面过冬
叽咕乐挑战
狗熊讲体面
叽咕乐挑战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张强:“求包养”何来体面?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