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何以称王

2007-05-14 15:05陈园园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30期
关键词:乒坛乒赛刘国梁

陈园园

中国优势项目 发展回顾三

从第一个世界冠军到跌入谷底,几经挣扎,中国乒乓球凭什么铸成现在的无敌之师

从1952年建队,到2002年建队50周年,中国乒乓球队共获得125.5个世界冠军,3次包揽世乒赛、2次包揽奥运会全部金牌——中国没有任何一个项目如国球般在世界上有这样的绝对优势。

满目辉煌之下,已经很少有人注意到,文革之后,到1995年的那段调整爬坡期,中国乒乓球也曾经有过0∶5团体失利的惨痛,也有过“青涩岁月”的如履薄冰。

时代停滞了技术,影响几代人

与女排等项目在80年代开创辉煌相比,乒乓球带来的荣耀早来了20年。

1959年,21岁的容国团在德国多特蒙德体育馆击败了9次世界冠军得主——匈牙利老将西多,为中国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此时正值建国10年大庆,消息传来,举国欢腾。

容国团站上世界最高领奖台的另一个作用是,将中国坚持多年的直板快攻打法带到了世界乒坛。在此之前,乒坛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匈牙利为代表的欧洲传统削球打法;而日本人发明的单面弧圈球这时也逐渐显示出威力。

乒乓球“国球”地位的真正确立,是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承办国际大型体育比赛。在贺龙的领导之下,国家体委搞了一场“乒乓大会战”,从全国选出108名运动员组成集训队,日夜奋战。

这次比赛,中国队首次收获了男团、男单和女单3枚金牌,迎来中国的乒乓时代。1961年至1965年,中国队3次参加世乒赛,夺得11枚金牌。

1966年文革开始,所有的体育活动中断,中国乒乓球难逃厄运。

1968年春天,3位从香港归来、一心为国争光的“乒坛三杰”——中国乒乓球队第一任教练傅其芳、时任女队教练的容国团和北京乒乓球队总教练姜永宁,先后惨遭迫害,上吊自尽。中国的乒乓球也在文革裹挟下,失去了往日荣光。

在中国乒乓缺席世界乒坛的4年间,乒坛却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期。欧洲人摒弃了进攻性较弱的传统横板削球打法,把日本人发明的单面弧圈球进行革新,形成横板的两面弧圈打法。

在欧洲,形成以南斯拉夫、匈牙利为代表和以瑞典为代表的两种流派,其中,最先发展成熟的,是匈牙利、南斯拉夫的高吊弧圈球,动作大,旋转强,让弧圈球的创立者日本人吃尽了苦头。

当1971年,中国队重新参加31届世乒赛时,竟已不知今时何世。“这是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中国错过了这四年,一直影响了两三代人,一代人就是十年。”当时的国家队的主力之一、后来的国家队主教练许绍发告诉记者。

外界环境的改变,引发了中国乒乓球界的一场技术大辩论。当时,乒协主席徐寅生提出在中国原技术特点上,再加一个字“转”,“转”是弧圈球的主要优势,这一提议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坚决反对,被认为丢掉了中国人自己的特点。

加上当年欧洲人的高吊弧圈球,速度比较慢,中国的直板技术做出了一些针对性改进,在速度方面仍然占据着上风,所以,徐寅生提出的“转”字,对传统的快攻打法冲击并不大。

瑞典队,彻底打败中国旧技术

传统打法的劣势彻底突现在80年代。

1979年第35届世乒赛,是中国乒乓的豪华之师经历的第一次惨败。“原来比赛都是从弱队打起,这次一上来就碰到最强的匈牙利,我们都没有思想准备。”男团丢了冠军之后,男单决赛中,状态正佳的郭跃华腿部肌肉拉伤,不得不中途弃赛,日本的小野诚治“捡”到冠军。结果,除了混双之外,所有的男子项目全都失手。

回国后,举国一片骂声,主教练李富荣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回来总结,觉得技术是个原因,但意志品质不坚定还是主要的。”为此,李富荣专门搞了一个意志品质月,用一个月的时间,专门磨练意志品质。冬训时,他每天下午忍着胃痛带领队员跑步,打落后球,把35届在平壤比赛时的录像拿来,反复播放,提高队员的抗掌声干扰能力。

两年后,中国队首次包揽了所有的7项冠军。这时中国队真正的威胁——瑞典队,在逐步走向成熟。许绍发说,以佩尔森为代表的瑞典年轻一代从1981年开始凸现。

1980年,14岁的瓦尔德内尔和林德应中国乒协邀请,来到上海交流3个月。时隔近30年,老瓦对记者回忆起那三个月,仍然记忆犹新:“当时中国就是世界冠军,要想得冠军就一定要击败他们,所以我们一直在很仔细地看他们怎么训练,怎么打球。”

老瓦告诉记者,他在上海训练时,甚至曾被在旁边训练的中国排球运动员打败。当时的中国队员肯定不曾想到,这个长着两颗兔牙、满脸雀斑的孩子会是中国队长达20年的主要对手。“回国之后,我就有预感,我会是中国的劲敌。”

瑞典人把欧洲两流派融为一体,兼具了旋转和速度,在技术上占了上风。许绍发形容“这就好比设计汽车,人家一设计出来就是奔驰,而我们是夏利”。

整个80年代,凭借直板技术的深度研发,中国乒乓球队一直步履蹒跚,艰难领跑。队里的横板选手也越来越多,但是都没有摆脱陪练的地位。作为当时的主教练,许绍发说:“80年代,我们已经开始有意推广一些新的打法,但是基层教练的工作做不通。当时的江嘉良(直板快攻)还是能拿冠军,底下的教练就跟着学。”

1989年第40届世乒赛,在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金的多特蒙德体育馆里,瑞典人以5:0的大比分,将男团金牌揽入怀中。当年的小男孩瓦尔德内尔,也如愿拿到了男单冠军。瑞典媒体大呼,瑞典人在坚固的“中国长城”上打开了缺口。至此,中国的传统直板快攻打法走到了尽头。

“我和卡尔松、佩尔森经常在一起讨论,怎样击败中国人。经历了1981年至1987年的失败,我们终于成功了。”提起当时的胜利,老瓦依然欣喜不已。“当时的一些中国人打球有点机械化,而我掌握了操纵这个机器的方法”。

“双子星”奠定新技术方向

40届世乒赛之后,马文革等横拍选手,才得以从陪练晋升为主力。但重新摸索新技术的中国队,主要还是学习欧洲的打法,尚未确立自己横拍技术的特点。1991年第41届世乒赛,主教练郗恩庭派出马文革、王涛、陈志斌、张雷的全横拍上阵,依然没有扭转败局,仅获男团第七名,成绩历届最差。瑞典仍把持着男团和男单这两块含金量最多的金牌。

而新的苗子正在孕育之中。1988年,后来闪耀乒坛的“双子星”——只有12岁的孔令辉和刘国梁先后被选入当时的国家青年队(现在的国家二队)。二人的教练尹肖也随之调入。刚进队时,孔令辉就是横拍打法,而刘国梁还是传统的直拍快攻,后来才有了“直拍横打技术”的尝试。

为了改变直板落后的现象,中国乒乓球队下了很大决心。队里有8个小孩打直板正胶,其中有6个改成了反胶,剩下刘国梁和黄大炜,也在球拍背面贴了反胶,练习横打。

当时刘国梁给尹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身上透出一股灵气,更让他高兴的是,刘国梁从一开始就对这种全新的打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对技术做了重大调整,需要磨合期。刘国梁在开始打比赛时,成绩一直往下掉。“刘国梁当时是八一队的,成绩下落,八一队不愿意了,当场就把拍子背面的反胶撕下来了。”尹肖也不含糊:“你撕掉可以,那你打完这场比赛就把刘国梁带回八一吧”。就这样,一块胶皮撕了贴、贴了撕。

终于,在1992年成都的中国公开赛上,刘国梁连续击败了老瓦、金泽洙、林德等名将,一举成名。直拍横打的实验初具成效,之后经过刘国梁、马琳、王皓3位代表人物的完善,日渐衰微的直拍打法又成了中国队的一大法宝。而经过了马文革、许增才、王涛等横拍选手多年摸索,从孔令辉这一代开始,中国的横拍也找到了自己的特点。

1995年天津世乒赛,陷入低谷的乒乓球队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男乒在蔡振华的带领下夺取了阔别6年的斯韦思林杯。20岁的孔令辉与19岁的刘国梁会师男单决赛,最终孔令辉成功夺得男单冠军。

打法各具特色的“双子星”登上乒坛,中国乒乓球也最终冲破了技术的瓶颈,重新站到世界乒坛的排头。

自此,中国的乒乓之师再次称王。

猜你喜欢
乒坛乒赛刘国梁
胡志平
奥运百星传-刘国梁:国士无双!从天才球手到王牌教练
今年世乒赛取消,二战后首次
刘国梁的“两样说”
乒坛儒将脱颖而出
刘国梁卸任一说彻底翻篇 坦言要与队员一起出发
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退役前的最后一赛
怀念瑞典
周恩来与“茅台酒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