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印客”

2007-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30期
关键词:王健书稿印刷

杨 时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出书是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到的事。而今天,随着中国进入大众文化时代,无论上大学,还是参与电视娱乐节目,平民百姓都成了主角,“草根”出书,也不再只是梦想

以前,如果你想拥有一本自己写的书,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找出版社碰运气;找“二渠道”的书商包装你;或者与出版社合作自费包销。如果这三种方法都实现不了,那么你的书稿只能永远躺在抽屉里。现在,你还可以自己做一名“印客”:通过专门的网站或者自己的力量把承载着自己梦想的稿纸变成一本书,即使这些“书”只能在亲朋好友的小圈子内传播,却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8月初,新闻出版总署对“印客”网站发出了一个通知,要求各印客网站在9月30日前办理《印刷经营许可证》,合法进行经营。它是一个标志,说明印客在中国已经蔚为潮流,进入到了国家相关部门要规范管理的阶段。

一不留神做了把美国印客

王健是一家物流公司的职员,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国际空运。每天重复的工作背后一直掩藏着他的一个梦想——写一本英文小说。“之所以选择英文写作,是因为我的中文表达不太好。”王健半开玩笑地说道。

2003年底的时候,王健终于完成了一本5万字的英文小说,这是一本带有励志色彩的童话故事,名字叫做《When Your Heart Seeks the Sky》(当你的心向往着天空)。他自己知道,这样的童话在国内并没有太大市场,于是他自然地把目光转到了国外。

这是一段听起来有点疯狂的日子:中国的白领职员王健在中国境内,一家一家地给美国的出版社发电子邮件,请求他们接受自己的书稿。用他的话说,“只要是叫得上名字的出版社我都联系过。”但是没有一家给过他回音。直到有一次,在一次在北京举办的国际书展上,不死心的王健带着书稿与一位美国出版社的编辑直接交流过后,才知道,这条路恐怕是行不通了。“那位编辑告诉我,美国的出版社很少直接和作者联系,除非你是有名的大作家。所以如果你想在美国出版社出书,就必须找一位文学代理人,他们会作为经纪人和出版社沟通。而且美国的正式出版社是不接受作者自费出书的。”王健对记者说道。

但是王健后来又了解到,虽然不能在美国正式出书,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在美国印书。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健读到一位美国小说家的回忆录,说自己当年出版第一本书的方式,就是通过一个机构帮助设计装订,自己印刷而成。就是这一句话提醒了王健。于是他开始上网搜索那个被称为“作者之家”的公司,很快和对方取得了联系。

“他们有两种服务,一种是基本服务,你需要付99美金,他们只管印刷成书,其余的装帧设计,格式等等都要自己负责。第二种就是高级服务,你出书稿,一切都由他们去做。”王健说。于是他花了几千人民币选择了后一种。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上面规定:版权归作者所有,只要一旦有正式的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本书,那么这里的合同自然终止。

因为在美国书号只是一个登记手段,每个只需要几美分,所以即使这样自己印刷的书,也还是有国际书号。这样的书的介绍会放到公司的网站上,如果有海外的人想买,每卖出一本书,王健还可以得到大概不到一美元的报酬。“哪怕澳大利亚有人想买这本书,他们也可以代为寄过去。”王健说。

“印10本少了,都不够送的”

不经意间,3年前王健在美国做成了一次“印客”,那时候,中国的“印客”还没有成型。

然而到今天, 64岁的武汉中学教师袁丰厚实现自己的出书梦,就不用绕到美国去了。年轻时,袁丰厚经历坎坷,已经步入老年的他觉得自己应该留下一些文字。“就算给自己年轻的时候有个交代。”从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间,袁丰厚被派往新疆兵团成为了一名支边青年,在那里他做过四年的锻工,后来又被兵团领导看中,提拔做了干部,成为了当地一所学校的老师。

“我在那十年里的经历太丰富了,我还差一点就和一个新疆姑娘结婚了。”袁丰厚呵呵笑着对记者说,“那时候我是很潇洒的。不像现在变成糟老头子了。”于是,“老头子”的袁丰厚把自己年轻时的浪漫和潇洒还有对于兵团生活的怀念都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了下来。

虽然腹稿已经打了好几年,但是写作的过程并不顺利,开始的时候袁丰厚全部用手写,写到一半觉得实在太慢,于是就买了一台电脑,女儿教他学拼音打字,学会之后又开始重新整理以前的稿子,写作刚刚走上轨道,却又突然得了中风,写作就此中断。病愈之后才又继续。“断断续续地一共写了三四年。”袁丰厚说。

完成之后,袁丰厚首先想的还是正规出版社。他拿着这本名为《天山情》的书稿,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作家出版社。“可能是半年以后吧,那边给我来了个消息,说这本书可以出版,但是他们要我自己包销两千册。”袁丰厚回忆说。出版社为这本书定价为17.5元,包销两千册,袁丰厚要交给出版社一万六千元钱。“当时正赶上我女儿生小孩,家里正用钱,老伴也担心拿出这么多钱,到时候如果卖不出去怎么办?就不同意我自己出钱出书。”出版的事情就此搁浅,直到不久前有一天,袁丰厚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关于“印客”网站的报道。

袁丰厚找到了那个网站的电话,和对方沟通后,他决定在这里实现拥有自己写的一本书的梦想。“我给他们发过去书稿,然后一直和他们通电话告诉他们我想要什么样的封面,还给他们提供了十张照片做插图。最后定稿的时候我决定先印十本。”袁丰厚说他自己选择了非常好的纸张,一共花了900块钱。“我这本书是600页,印出来拿在手上感觉真不一样……我家里人也说,你终于有自己的书了。”袁丰厚笑着说,“现在发现印十本有点少了,都不够送的。”

就这样,袁丰厚当上了印客。他现在经常鼓励学生们写作然后自己出书。“他们都特别感兴趣,现在有的学生已经在写东西了。我也准备接着写,写本武侠小说。”袁丰厚说。

“拿着一本纸制的书感觉是不一样的”

为袁丰厚印刷成书的“印客”网站叫做“乐猫印客网”,在“印客族”中口碑很响。他们在自己网站的首页写到:“人人可出书,个个是作家。”网站的创建人叫做奉宝斌,学习新闻出身的他,却有着很强的商业头脑。他说,“我创办这个网站也是因为看中了这个趋势。”网站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从去年11月到现在,这8个人的团队已经为顾客印了50多种书籍,会员已经达到了400多人。

奉宝斌知道,之所以印客网站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出书的梦想,和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现在如果你想出一本书,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自己把校对好的电子稿件发给我们,可以自己在我们的网站上下载设计好的模版或者和我们沟通想法由我们来设计版式。这样的沟通和设计大概需要3天时间,完成以后交付作者认可。确认之后转天就可以拿到书。”奉宝斌说,“这就是因为技术提升的结果。以前的印刷都是胶印,必须有一个起印数量的要求,如果数量太少是不可能为你印的,印厂有个开机费。现在我们都用数码印刷,一本也可以起印,其效果和传统印刷没区别,甚至更好。”奉宝斌说,现在他们的价格是一本100页的图书在28元左右,这样的价格他们自己可以赚到10元左右。

奉宝斌感觉到,近一年的时间里,印客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我们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的印客注册。其实到现在技术已经不是门槛了,印客网站如果想做好,最重要的就是和印客之间的沟通,你能理解他们,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其实人的需求无非是被人理解,受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印客可以帮他们完成这样的心愿。”奉说。

对于这样一个“印客”网站,奉宝斌对新闻出版总署刚出台的《关于规范利用互联网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通知》很关注。“我们对这个通知是很理解的。这个通知一方面是防止导向上出问题,一方面是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印刷盗版书。其实,后一个问题不必太担心,因为我们的印刷成本太高了,一本书几十块钱,他们做盗版的是不可能做得起的。”

奉宝斌表示,这个通知对他们网站的业务不会有太大影响。“管理是必要的。我们肯定会按照规定日期去有关部门登记。这可能也是国内印客网站的一次洗牌,对于那些不规范的印客网站进行管理,我们也能更好的发展。”奉宝斌说,他们的网站并不自己印刷,而是要和印刷厂合作,“我们合作的印刷厂都是拥有《印刷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印厂,我们送去的内容他们是有人审核的,不可能有非法的内容。再说就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发展我们也必须保证自己印的东西是合法的。”奉宝斌说。

“其实我们做的不是出版物,我们之所以叫‘书,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我们做的是什么,其实我们说的书都是加引号的。我们做的只是小圈子的读物,一种只印十本,自己和朋友留做纪念而已。所以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够支持印客这样的新生事物。”

现在国内的几家“印客”网站有的已经把业务拓展到了书籍以外的领域,比如印制马克杯,T恤衫等等物品。而“乐猫”一直致力于个人出“书”。“这和我的个人爱好有关,我对文字有情结。所以我知道有很多人也会像我一样,我对于书有自己的理解,这样和印客们沟通起来就会好很多。从电脑上阅读文字,和拿着一本纸制的书感觉是不一样的。”奉宝斌说。

传统出版社:印客是个好事

不得不说的是,在国内,“印客”们是因为跨不过传统出版社这道门槛,才转而选择了自己印刷。而出版社的这种“门槛”,在过去年代更多考虑政治因素,今天则侧重市场因素。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一编辑室的主任宗颖说,自己在出版界做了26年,只用过一次自然投稿。“那还是在80年代末的时候,正好赶上出国热,有个人写了一本《美国移民签证指南》的书,是自然投稿,我们给出了。从那之后就再也没用过自然投稿。”宗颖说,“现在自然投稿的大多数是一些喜欢写作的青少年,说实话,绝大多数作品都在水准以下,根本没法用。”而出版社一般对编辑是有要求的,一个书号要有三到五万元的赢利。

除了文学青年之外,出版社还经常会遇到一些学术类书籍的投稿。出版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人士对记者介绍说,“一般的大学老师出版学术书籍,我们都会和他们签署一个合同,写着鉴于此书属于学术著作,不具备市场前景,所以作者愿意给予出版社一定赞助。但是我们都知道,很多大学老师出版这类书都有出书津贴。所以我们会有所考虑,比如20万字的书就少要点钱,100万字的就多要一点。大家都心照不宣。”

宗颖说,现在出版社欢迎的书稿有几种,一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二是于丹那类的畅销书,三是名人出书,再有就是一些名教科书的教材。刚刚开始写作的没有名气的作者在传统出版社寻求机会确实困难。

对于印客的出现,出版社的编辑更多的还是肯定。“我以前还真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是我自己就帮人编辑过好多这样的书。” 宗颖说,“我父亲的一个老同学去世了。他的家人想给他写一本书,我就帮着约那些亲友每人写一篇怀念文章,帮着找照片,最后做了一本《不尽的思念》。他们也不为了对外卖,就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感情。我觉得这事挺好的。我自己还准备抽个时间为我的奶奶编一本书,把她一生的经历故事都写出来,也不出版,只是自己印出来,在亲人之间发,算是怀念吧。”

印客与传统的出版社并不存在业务上的竞争,有时候,还能帮助出版社编辑发现出书的选题。“我现在手边还有一本这种书,印客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小圈子内传播,如果有了口碑还可以引起出版社的注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宗颖说。

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梦想”

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谢泳对于出版有着很深的了解。他对于“印客”这个新名词并不陌生。

他对记者说,他自己也曾经收到过“印客”自己印的书。“我觉得印客有几种,一是在学术上或者创作上确实有自己独到的一面,但还没有名气,他们想通过自己印的书让更多的人知道从而认可自己;第二就是小圈子,比如为了纪念亲友,这样的书没有必要找出版社,也不是为了出售,所以自己印刷;第三可能就是一些在目前来说还存在争议的学术观点等等,自己印出来为了和同道讨论。”

谢泳说,国内的很多人对于出版界的一些事情缺乏了解,所以让一些人钻空子。“有人专吃这碗饭,靠各种方法给人出书骗钱。”谢泳说,在国外或者香港地区,书号几乎是没有成本的,书号的存在就是为了登记,便于检索或者便于检查税务。“有很多人找中间人从香港拿到一个书号,出了一本书,上面写着香港某某出版公司,花了3000元钱,他还觉得很高兴,其实这就是一种欺骗。书号在香港根本没价格。”谢泳这样说,“还有一种就是先申请一个丛书的书号,然后这个人就去招揽那些想出书又没人给他出的文学青年。三千或者五千块钱出一本,算在丛书下面。这样的丛书有规定,只能有总定价不能单独出售某一本,但是这里边还是有空子可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那些人就是一种欺诈行为。”

对于现在出现的“印客”,谢泳觉得是一个好事,“印客的出现确实是和技术分不开的,在技术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够实现出书的梦想,只不过,惟一不足的是印客们出的书一般印刷的都比较少,所以在传播上显得有些力量不足。”

其实,大多数的“印客”仍然觉得,他们只是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一半,虽然看起来印出的书和“真正”的书没有区别,但他们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有一天可以找到一家有名气的出版社再出版一次,“那样才真圆了自己的梦。”

对于有这样想法的人,谢泳也曾遇到过,他说,“现在确实很多人都这样想,但是我觉得这个观念也有问题,只要有价值,只印刷十本也没有关系,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猜你喜欢
王健书稿印刷
美联储的艰难选择:稳通胀还是稳金融市场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超级印刷机
每天只练五分钟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健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