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当许多人对香港的前途感到怀疑的时候,卫奕信一直怀有信心
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当时只有20多岁的卫奕信很酷,经常开着一辆红色敞篷跑车去上班。当时,他在英国驻北京代表处工作。
人们都知道,卫奕信曾在1987年到1992年担任香港总督。但事实上,他对香港问题的介入远远不止这些。
卫奕信说,在60年代,虽然英国在北京的代办处规模很小,但他们还是想办法提出香港问题。不过,因为缺乏高级别的联系渠道,同时也因为时间不很紧迫,香港问题当时没有提上中英议事日程。
1979年3月,港督麦理浩访问北京,拉开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当时,随行访华的卫奕信是港督政治顾问。
中国新闻周刊:在正式访问北京之前,麦理浩和你曾在香港与廖承志有次秘密会见,是吗?
卫奕信:会见的方式确实是有点特别。廖承志当时负责港澳办,但港澳办还不是一个对外公开的政府部门。当时,廖承志来香港看病,既然我们需要和北京的高级官员建立联系,麦理浩就让我邀请廖承志到港督府来喝茶,廖说“谢谢”,但表示不方便到港府来——这完全可以理解。麦理浩非常有想象力,不死板,他提出去拜访廖。与其说我们进行秘密会面,不如说是一次私人性质的拜访。当时,我们用的是一辆普通的车,没用挂有英国国旗和王冠标志的总督专车。
那次见面,只是和北京建立了联系,不是什么严肃的谈判。我认为,廖承志极其不寻常,对香港的见解非常丰富。我个人相信,在那些富有想象力的“一国两制”方案背后,可能其中很多想法是来自廖承志,但是我没有证据证明我的个人看法。
中国新闻周刊:在会见邓小平时,他是不是说不会再向英国续租新界的土地?
卫奕信:邓小平当时还没有非常具体地说明香港1997年要发生什么。但他说,香港将还是个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个自由港,希望香港市民放心。关于新界的土地租约,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很明显没有让中国领导人满意。
中国新闻周刊:1984年,你作为中英联合声明工作小组组长前往北京起草联合声明,你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卫奕信;对于英方而言,就是要写下尽可能多的细节,写下我们认为保证香港在1997年之后能成功的重要制度。而对于中方,我不知道他们的主要困难在什么地方。我想,他们可能得到指示,希望联合声明越短越好。
中国新闻周刊;你说过联合声明出来之后,香港人感到很吃惊,为什么?
卫奕信:起草联合声明是不公开的,香港知道整个方案的人非常少,只有一些-高级官员才知道。所以最终公开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每个人都非常惊讶于有这么多的细节,涉及生活、社区,治理等方方面面。
联合声明是个史无前例的、复杂的外交协议,提前13年为一个地区安排了这么多细节,我没有听说有哪个政权这么做过。因此,人们担忧将要发生的事情,包括中国政府会不会遵守协议。那时,中国刚结束文化大革命不久,有些人不相信中国政府。不过我有信心,我每天都对别人:说,我不能给你担保,我没有这个权力,但我相信中国政府会履行他们的承诺,我相信香港会获得成功。
我之所以相信中国政府,因为他们在谈判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其实,他们不一定非要这么做,他们不一定要同意所有的细节,但他们以自己的名声来保证,我相信他们会执行。在我记忆中,中国政府高度遵守国际协定,他们比很多很多国家做得好。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未来香港将会面临什么挑战?
卫奕信:政治方面,经济方面都会面临一些挑战。政治方面,要找到_种让香港民众满意的治理制度,在普选的问题上,有人想快,有人想慢,因此需要找到一种中庸之道。香港政府始终需要和民众开展更多的互动和咨询。
我认为,在这10年里,香港越来越政治化了。我在香港做学生的时候'从政是多数人最后的选择。很多人从中国大陆来,他们一点都不想与政治沾边。那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然后年轻一代开始成长,他们逐渐想参与政治。
中国新闻周刊:英国政府统治香港的一百多年里,为什么没有搞普选,而等到要离开香港了,才推动普选?
卫奕信:香港没有普选的压力,因为大多数香港人想远离政治,只想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不想牵涉到政治中去。只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才逐渐改变,香港政府开始有所反应,开始推动市政局、区议会等的选举。这是一个渐进的步骤,我不认为加速普选是因为人们担心1997年之后的事情。普选不是一直到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才推动。
中国新闻周刊:几天前,撒切尔夫人说,她对失去香港感到遗憾,你怎么看?
卫奕信:我能够理解,她对一段历史的结束感到遗憾,那是一种怀旧之情,那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英国在香港的治理做得很好,但历史在前进,时间在继续,重要的是,香港应该继续成功前行,香港人不用担心而离开香港,他们能在香港获得成功,他们的孩子也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