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巨头的金融之旅

2007-05-14 15:05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12期
关键词:中海中海油石油

颜 格

日韩的教训表明,企业集团控制大量的金融和产业资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亚洲金融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月30日,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在香港举行特别股东独立大会,小股东们以48%表示赞成,52%反对,否决了3月7日中海油董事会提出了在接下来三年里将68亿元存款存放至中海石油财务公司的议案。

而来自珠海市金融办消息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意出资20亿元收购珠海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后86%的股权,并且双方已经进行了实质性谈判。

看似不相关的两条消息,有着共同的指向,作为国资委直属的大型央企,中石油和中海油都在进军金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中石油洽购珠商行之举,可算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涉足金融迈开的最激进一步。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已经有了专门的金融版块,并且分别有了各自参股的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每年获得的巨额利润让他们再也难以遏制做大金融板块的冲动。但是,围绕产融结合利弊的讨论几年来始终不绝于耳,而大型产业集团进军金融业所表现出来的财团化倾向,又让人隐约担心会否重蹈当年美国托拉斯垄断的危险。

组建财务公司

2004年4月28日,中海油就曾提议在今后三年里将不超过68亿元人民币的存款放在集团的金融业务部门——中海石油财务公司(下称中油财务)。结果在持股70.61%的中海油放弃投票后,小股东以92.28%的高票数使该提议顺利通过。该项决议至2007年4月28日将期满。如今中海油希望与中油财务的关联交易能够继续。

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在今年的表决结果产生后表示:“我们尊重独立股东的决定。但是,董事会认为,我们与中海石油财务的安排,包括存款服务等,使我们可以更灵活有效地处理交易,公司的利益受监控系统所保护。我们的关联交易符合香港联交所公司治理的有关规定。”

傅成玉说,由中油财务为中海油提供服务,去年一年节省的服务费可达上百万元,利息可节省1500万元到2000万元。

而小股东们则认为这样等于变相向财务公司提供贷款。这一投票结果意味着中海油借助其与母公司及其他成员公司经营的中海石油财务公司做内部结算、交割及其他财务和资金运转的平台的愿望无法实现。

中石油集团也在十几年前就组建了自己的财务公司,开展吸收成员单位存款、发放贷款、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转账结算、以及有价证券投资、保险代理等业务。目前该财务公司管理着1300多亿的资产。这既可为中石油集团公司提供金融支持,也开始让中石油开始着手培养金融方面的人才。

中石油集团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石油集团财务公司依托中国工商银行的结算网络,采用封闭计算服务和方式,解决了传统依托不同银行进行结算时存在的流程复杂、周期长、资金占压和拖欠等问题,资金的运营效率得以提高。作为中国石油集团的结算中心、融资中心,中国石油集团财务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风险管理最好的财务公司之一,2006年的结算量超过75000亿。

中石化则是采取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12月28日,中国石化集团宣布成立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该集团旗下非上市部分的66家企业、总值1000多亿元的资产。

当时中石化一位高层说,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实现良性运转后,中石化将对上游石油工程和炼化工程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并对金融业务进行培育,组建若干专业公司。

在方便自己各子公司之间的结算、融资及节省开支之外,组建财务公司或者资产管理公司也为三家石油公司积累着金融操作的经验以及人才储备,并可为进一步进入金融行业提供运作平台。如今,石油公司已经涉足包括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几乎所有金融行业门类。

大动作大手笔

即便是国内财大气粗的大型企业诸如宝钢集团、中粮集团等都曾染指银行业,但是中石油集团一出手就要控股收购一家城商行的手笔仍然着实让人惊讶。虽然20亿元对中石油来说算不得一个大数目,但是一家实业公司控股一家银行,在国有企业中尚无先例可循。

三家石油公司中最早染指银行业的是中石化。去年中石化和宝钢曾加入重组广发行的行列,但是当时他们与法国兴业银行组成的竞标团提交的竞标方案中,中石化和宝钢各占19.929%的股份,但是法兴团最终折戟,中石化首战银行以失利告终。

相比较于银行,保险业是三巨头现在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的行业。“肥水不流外人田”,考虑到三巨头的人员规模和财产规模,即便是只有自己的集团公司本身这一大客户就已经让其他保险公司艳羡不已。在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之前,中石化已经分别出资2亿和3.4亿元左右持有了阳光财产保险公司和安邦财产保险公司各20%的股份。

中石油则走得更远。2002年,中石油集团与意大利忠利保险合资开办中意人寿保险公司,2004年又与忠利集团增设财险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我们手中就有200万客户资源,”中意人寿一位高层曾经表示,“石油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了维护职工的安全福利保障,会有较大的保险需求,中石油属下120多万职工,加上家属共有200多万人,他们都会是中意公司的忠实客户群。”

中海油虽然在三巨头中实力最弱,但是在金融业务方向的表现毫不逊色。3月初,一只“中海能源策略基金”的发行作为中国第一支能源主题基金引起了多方关注。这只基金由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售,该基金管理的最大股东是中海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而中海信托则是中海油总公司旗下控股公司。

与中石油和中石化相似,中海油也已经进入了财险和寿险两大保险领域。成立于2000年的中海石油保险公司是其自保公司,主要业务是财险和责任险。中海油参股的海康人寿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的合资保险公司之一,系中海油和荷兰AEGON保险集团各出资50%于2002年组建而成。

“托拉斯”之忧

“产业资本参与金融资本,有的是纯粹为投资获利回报,有的是出于自身产业上的战略目的考虑,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融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这样评价石油巨头进军金融领域,而国内金融企业相应的服务跟不上也是企业投资金融业的一个客观原因。

事实上,三家石油公司进军金融领域所表现出来的野心让很多观察者觉得似曾相识。“石油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结合具有历史的传承性,最为著名的例子是当年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就是洛克菲勒财团控制的公司。”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学院教授韩学功说。

有国内学者指出,历史上看,1912年美国5家金融企业控制了69家美国最大的非金融企业,占美国当年GDP的56%。这种金融寡头严重阻碍美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从1914年开始,美国推出《反托拉斯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金融企业不能够拥有非金融企业超过5%的股权等。到1940年代后,美国金融跟产业在一个财团下的结合就被完全分离了。

原长江商学院教授、现任雅虎中国总裁曾鸣说,无论是从政府的政策,还是国际大趋势来说,都不可能允许类似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这样财团金融寡头在中国重新出现。日本和韩国过去都是一个企业集团控制大量的金融和产业资本,在产业资本非理性扩张的时候,金融资本不惜一切代价输血,当产业出现问题,金融也被拖垮,这是亚洲金融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仅仅是多元化经营尚可商榷,如果是为了获得金融支持就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说,“即便是入股保险公司,因为保险资金也可以投资实业,这也难保会让保险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他认为,做实业的风险管理方法与金融业的风险管理方法很不相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属于大大的非相关多元化。

前不久台湾力霸集团弊案引发台湾金融震荡,就促使台湾方面开始反思其金融体制;在大陆地区,民生银行大股东几十个亿的关联贷款时间也表明了产融结合的风险。而最为著名的产融结合的失败案例,则属于德隆集团的坍塌。

中国银监会对此也有警惕,曾经出台法规规定,“凡是新参股城市商业银行的企业应当书面承诺不从银行谋求股东权益以外的任何利益”。不过,如何对运作手法隐蔽的股东进行监控,正成为产融结合大潮下的一个新课题。

猜你喜欢
中海中海油石油
中海重工暴跌近70%紧急停牌
石油PK太阳能
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