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莹
·杂文专版素描·
当时间与空间不再构成获取新闻不可逾越的障碍,大众传媒的同质化时代便不可避免的降临。而个性也就成了媒体最宝贵的特质。
就在最近,韩秋月在邮件中对我说,她把博客关闭了。
韩是我们的专栏作者,也是天津一所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她的文风以深刻犀利见长,又诙谐幽默,常常妙语连珠。如“秋月杂谈”曾经刊发的《嫁人就嫁易中天》、《丈夫这个东西的用处》及“锐评”栏目刊发的《正面报道是块遮羞布》、《文科要你何用?》等深得本报读者的喜爱。
然而,激扬的文字却遭到了许多人的攻讦和批判,个性化的表达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种真正稀缺的资源。
幸好这种彰显个性的风格,笔端中常常流淌的锐气与锋芒,与《都市文化报》“专栏”的个性都不谋而合。因为我们一贯强调文化品位,突出思想内涵,力图以富有深度、拥有独特性的视角展示社会众生相,探讨现代生活的深层意义,发现和颂扬人间真情与挚爱。所以,本报编辑部,自上而下,一致支持韩秋月一如既往地写下去。
《都市文化报》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寻求以独特的风格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立足。2006年,报纸改版,设立“专栏”版面,自创版以来,我们一直努力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副刊特色。
本报总编辑张皖春先生说,“专栏”作为《都市文化报》的副刊,重在秉承报纸的文化品位和深度视角,体现人文关怀,彰显思想锋芒。它既包容针砭时弊的精悍评论,也尽力展现杂文作家的最新力作,亦发表感怀人生、抒发情感的唯美散文,还有增添阅历、睿智出彩的知识小品。
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各类文章滚动刊发,栏目纷呈,类型各异。迄今为止,“专栏”已拥有大量优秀作者,许多作品被转载,并成为《都市文化报》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之一。
“辍耕夜话”是本报专栏的品牌栏目,作者吴非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特级教师,他的思想新锐,长于杂文。文章短小精悍,切中时弊,犀利独到的文字给读者带来畅快淋漓的阅读快感。
“异域生活”讲述了发生在海外的故事,旅居荷兰的章因之是一名中文教师,常年生活在国外,她用清新简洁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异域文化。
“彤话公主”也是一个个性专栏,供职于媒体的陈彤是个睿智机敏女子,她关注女性情感和生活,文字犀利、观点独到,鲜见女性惯有的温柔细腻,风格独树一帜。
还有其他许多专栏作者,如“城市物语”是一个固定栏目,由不同的作者记录了不同的城市特色;“流年似水”则是作者水蓝蓝的影评天下……
一期期、一篇篇,这些或精辟、或细腻的文字不仅令“专栏”版面的个性渐渐明晰起来,也日益凸显了《都市文化报》的文化品格和思想特质,最重要的是为正在勃兴的、形形色色的中国都市文化留下一份良心记录和清醒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