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难,能不能不那么暴露地交易?

2007-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07年19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棺材奖金

肖 擎

随手翻看一份报纸,经常会发现“线索提供人XX线索费五十元”,“报料:XX先生,奖金一百元”的诱人文字。如果新闻属滑稽搞笑题材,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报料也是劳动,付出就要获得回报。可新闻有时是无情的。现在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是各种死伤场面,出于各种原因,人或意外陨命,或身落残疾,极人世不堪之境。一边是不幸者的悲剧,一边是劳动者的奖励,以灾难和死亡为交易内容让人心体透凉。

作家杨争光曾写过一篇小说《棺材铺》。主人公靠卖棺材赚钱,他懂得如何把握死人的机遇,以便狠捞一把。他把棺材卖给军队,用白木棺材给挨了枪子的士兵收尸,赚了钱。后来疯狂到策划死人事件,自己杀死一个小孩,引起两个家庭冲突,以致场面失控,越来越多的人死去,因此赚更多的钱。《棺材铺》描绘的是一个变态的社会,每一次死亡的发生都为棺材铺主提供发财机会。不能说现在那些靠报料领取奖金的人变态,更多的或许是媒体征集新闻线索的手段,但以死亡做交易让生命如白水,当“XX先生,奖金一百元”出现时,交易宣告结束,灾难被记录,但它终究也将迅速地被遗忘。

灾难首先属于经历它的人,而后才有可能会在社会群体里引发痛感。一场风暴所带来的打击,是直接在受灾者心里产生悲痛,一场车祸所带来的伤亡,也是直接在家属心里烙下悲痛欲绝的印痕。每一个人都需要对此保持一份敬畏,都要充当一时的沉默者。这并非作秀,而是因为任何一个生命遭受苦难时都没有快乐可言,悲哀是灾难的专利。2004年北奥塞梯人质事件发生时,国内一家电视台搞有奖竞猜,引来箭戈齐飞。当时有人称我们关注国内灾难,对他国灾难缺乏关怀,其实本质上那一次事件并非人道主义一时短路,而是我们本身对灾难就缺乏持久稳定的痛感,面对异邦如是,面对本国亦如是。

在国内这表现为各种隐藏的人性缺乏。积极培育新闻报料人,广泛征集新闻线索,已经成为媒体通用的新的操作方式。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媒体靠报料具备了旺盛的新闻生产能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以报料为业,甚至职业化、技术化、生产线化。有报道称,北京地税部门预言“新闻报料人”将成为京城个人所得税增长的亮点,假如真发展至这一步,实在不能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在用高额奖金利诱出来的报料环境下,效率必然成为第一要求,一个社会具有记者职业化特征的普通人如此众多,大街上到处都是猎狗一般的眼睛在搜索,这个社会还算正常吗?

以前看过一个节目,说人骨铸剑师在打出一把宝剑时,要行大礼,要对死者的灵魂表达尊重与敬畏。赚死人的钱,怎么能不征求他们的同意,尽管这种同意是那么的形式主义,但它显示生命在我们心里占据的份量。新闻生产者与人骨铸剑师都面对死亡,但人的尊严却受到不同对待。当我们看到“父亲被扒出时仍紧紧抱着儿子”与“报料:周先生,奖金一百元”在一张具有纪录意义的纸上相处得那么坦然时,真不知道这传达的是什么意思?是承诺的兑现,还是诱人的鼓励?

现在有一些地方电视台做法制和故事讲述类节目时,结尾总要出一道考题,通过微薄的利诱稳住收视率。这让人忍不住担心,总有一天,考题真的会变成“请问被害人是被什么工具杀害的?榔头还是匕首?”己饥己溺,民胞物与。别人挨饿、落水就像自己挨饿、落水,爱人和一切物类,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圣人大德,不过是最基本的人性罢了。灾难填充我们的视野时,请问能不能不那么暴露地交易?

[选自2007年7月31日《光明网》]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棺材奖金
是棺材,也是艺术品
浅谈基层媒体记者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官财”的故事
货比货
记者新闻线索发现与新闻采访技巧阐释
新闻线索
Passage Six
如何获得好的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