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煌等
在我每天上学搭车的地方,半年前摆了一个油条摊,摊主是一个十岁左右、姓郭的小男孩。他有一个师父,即他的父亲。起初跟父亲学艺的几天里,我每天早上上学时,都能听到他父亲对他的一些训斥,父亲在教他和面时注意什么,在炸油条时又该怎样,客人来了一块钱卖三根油条不要出错等等。
小男孩在父亲严厉责备时,总是不作声,只是默默地盯着父亲的手指,从面团的切、擀、拉、炸,到出锅、装袋、找零每个环节都不落下。渐渐地,小男孩在父亲的指导下能够操作这一节了。过了没有多久,他就将父亲所传手艺全部学到了手。后来,那男孩与父亲交换了角色。油条的下锅、出锅全由男孩一人操作,父亲在一边默不作声地观察,做些装袋子、找零钱的活。看着那一根根又黄又香,好吃好看的油条出锅,我不由得一阵惊讶。又过了一阵子,我便发现他的父亲不见了,摊子上的一揽子事务全由小男孩一人管理,他成了摊子的主人。
从此,我在早晨搭车上学时,总要利用等车的空隙在油条摊前观察男孩几分钟,并时不时同他交谈几句。一来二去,我了解到他来自北方农村,今年3月满十岁。他爷爷奶奶和母亲都有病在身,家里还有一个上学的妹妹,生活很是贫困。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父亲带他到长沙租了一间廉价的房子,以炸油条谋生。见他出了师,父亲到离他两公里远的地方另起炉灶去了。
慢慢地,我和他成了一对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说,自己小学没毕业,现在很想读书,如像哥哥你一样无忧无虑,不为吃穿发愁,每天背一个书包,搭乘城市有空调的公交车来来往往,专心读书,学知识,长本事,要多幸福有多幸福。我注意到自从我们成了好朋友以后,我每次上学时,他都要特意放下手中的活,目送我上车直至离开。他的那种眼神告诉我,他很想同我一起坐车、一道上学。因为他曾经托付我这样一件事。有天早晨他对我说:“黄煌哥哥,你能代我问问你的老师,就说我每天出十块钱,在你们的教室里听课行吗?如果不行,在教室外面听也中啊。”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全班、全年级榜首,被评过三好学生,那时的我是家长、老师、亲友和同学们的骄傲。如今的我成绩下滑了许多,对学习缺少自觉性,偷懒、贪玩。第二天,我把我的情况全部告诉了他,他好一会儿不说话,只是呆呆地望着我,但我看得出,他想用什么话劝勉我,我说:“我现在在读高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我就要参加高考。”郭晓弟弟说:“黄煌哥哥,你还来得及,想‘拿北京奥运会金牌,别人现在在抓紧练,你现在也抓紧练,到时别人拿了金牌,你也考上了好大学,拿了‘金牌。我天天在这里卖油条,一直等到你考上了好大学,拿到‘金牌,你能答应我吗?”我眼含泪水,朝他点了点头。
(作者系湖南师大附中0508班学生)
题图/傅红革
细节
琴弦
文学作品是以生动的形象和具体可感的形象性来感染读者的,因此细节描述不可或缺。刻画人物,细节不仅要真实,更重要的是要典型,才有助于突出描绘人物的性格特质。
《卖油条的小男孩》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聪明、真诚,并且渴望读书的卖油条的小男孩。小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比如父亲做油条的各式动作描写,小男孩和“我关于读书上学的语言描写,以及他每天早上目送我乘公交车上学的神情描写等。在与小男孩的友情交往中,“我”了解到了他凄苦的家庭状况和无法实现的读书梦想,小男孩渴望读书而不能的情况感动并激发了“我”,使“我”重新意识到了眼前的幸福,学会了珍惜和勤勉。文中真实的细节描写,具有感染力和亲切度,可见小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体验。
但是针对小男孩形象性格的具体塑造来讲,文中的细节显然还不够典型。“读书”是文章的中心,也是维系“我”和小男孩的情感纽带,因此一切细节的刻画都要为这一题旨服务。小男孩望着我乘公交车上学的神情刻画,让我代问老师能否旁听的语言描写,真切地表现了他渴望读书的心情和对学校生活的憧憬。但与这两处成功的细节相比较,文中的其他细节则稍显单薄和牵强,如小男孩学做油条和卖油条的一处动作细节中,应该重点突出他,而不是他父亲。最好再添加上他卖油条找零的一些细节,来表现他的聪明和心劲儿。结尾处小男孩的语言细节只体现了他对“我”的期待,而对自己,却是“天天在这里卖油条,一直等到你考上好大学”,对比于中,心题旨及文中的“读书”铺垫不免牵强和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