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琪
这些天,在报刊杂志上多能看到“2008,中国观众掌声能否为外国选手而响?”的问语。问者对此心存疑虑,因为已有大量赛事经验证明,中国观众似乎把“对手”视为“敌手”,而且由于更看重比赛结果的胜负,所以也就很少能为外国选手的表现鼓掌欢呼。
由此疑虑,让我想到了这么一个问题: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什么是我们能做到的,什么又是我们恐怕做不到的,哪怕一时还做不到,但至少要对此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
我想,一流的设施、设备、饮食、服务、赛事的组织、安排,恐怕都不会有什么问题,绝不会有足球队在印尼比赛时发生断电之类的事;包括安检、保卫,甚至交通管理,空气质量(青岛的帆船比赛时没有风倒是个问题,但我们在赛程安排上已妥善处理),所有这些,只要能想到的,就大约一定能做到。早已吊足了人们胃口的“北京奥运三大猜想——题曲、开幕式、火炬手”,不管人们事后怎么说,当时看起来也一定灿烂辉煌,让人耳目一新,不仅因为“WeAre Readv”,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家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某种一致。
至于为“对方选手”鼓掌,也不是做不到;哪怕就是实在需要了,组织起一些观众,比如大、中、小学的学生,安排好让他们专门为“对方”鼓掌,而且展开比赛,让赛场气氛空前热烈,做到掌声公平分配,此起彼伏,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甚至相信在奥运会的那些天里,你会看不到人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看不到打架斗殴、扒窃抢劫之类的事发生。
但总还有些什么事是我们一时还做不到的,说做不到,其实是因为想不到。
什么事呢?
我不是说一定会发生,而是说总有些事是很可能会超出政府所能想到的范围,它靠的是群众在较长时间的日常生活中,自发养成的习惯和本能。
正是这样的习惯和本能才可能使我们能自如地应付某些“突发事件”。
比如,当我在电视上看到台湾客机在日本着陆后爆炸起火。机上一百六十五名人员在九十秒内安全逃生的画面和报道时。就自然而然地会反问自身: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能做到吗?
再比如这几天刚刚过去的超强台风“圣帕”,8月18日正面袭击的是台湾花莲地区,虽说也是损失重大,但却没有听说有死人的事;而在我们这里,尽管台风已是威力大减,而且政府早有预报,但这次台风至少还是卷走了我们三十六条生命(新华社8月21日电)。
什么事是“突发”的,也就是超出了我们预想的,这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想想的事。当越来越多的“灾难”成为了“想像不到的”,比如一次又一次的矿难和恐怖至极的钢水、铝水“从天而降”,当“想不到”已经成为一些人推脱责任的“口实”时,我们就得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把所有的事情都预想到了。
不是尽可能把所有一切可能发生的事都想到,使其成为“预料之中的事”,而是哪怕出乎预料,人们自然也会怎样,这才是我对奥运和世博这类大型的世界性活动,能给我们中国带来些什么变化所给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