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宙伟
上个月,有“才貌双全”之称的瑞典美女贸易大臣博雷柳斯由于“经济问题”刚上任一个礼拜就递交了辞呈。“双规”她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其中有一条:她一直没有缴纳电视费。时隔两天,人们又发现另一位文化大臣基洛居然也未缴电视费,于是这位女大臣也被“拿下”,“未缴电视费门”的多米诺骨牌,最后砸到了移民大臣比尔斯特伦的脚面,这位33岁的年轻人也是电视台指控的欠费户。
不知道瑞典人民为什么那么重视电视费,也不知道博大臣、基大臣、比大臣这么个“罪过”,为什么就至于到摘去“顶戴花翎”?
《环球时报》为此感慨说:瑞典官员很像“透明人”,他们的经济生活被群众雪亮的眼睛监督着,而且他或她在当老百姓时的陈年老账也会被翻出来,让社会鸡蛋里挑骨头。
在瑞典,有“不动产登记制度”,任何人买房子须将买卖双方姓名、交易时间、价格、房屋修建情况登广告,向社会告知。这种极端个人隐私的资料公开曝光,在我们看是不可思议的。可是,不能不说,这种阳光式私产曝光,至少在选拔优秀干部时,算得上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阴险”的一招。
为官以后的日子更不好过。有一次,瑞典前首相佩尔松在商店品尝一块糖,被报纸刊登了偷拍照片,评论说:“老百姓可以先尝后买,但首相这样做就不太好了。”天知道是首相占小便宜,还是糖铺老板射的“糖衣炮弹”,反正报纸不依不饶,让佩尔松当了一把“瑞典官员一分钱小便宜也不能占”的官方广告秀。
经济公开、政务公开,从首相与外国元首的“私信”到公务请客的菜单,老百姓可以随时查询,瑞典官员当得有点像咱家保姆。
《环球时报》记者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既然这么多限制,相比之下,挣钱也不算多,瑞典人为什么还要当官?
瑞典的“官”说他们是凭着政治热情从政的,是不是这样,瑞典人民自有评价,不论怎样,这样的官场还是让中国人称道的。
倒是这样很“中国”的提问值得国人反思:很多中国人是热衷于当官的,但如果“这么多限制、挣钱不多”,人们还热衷于当官吗?怎么个当法呢?
不能否认中国的大多数干部具有的高度政治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他们自律就不会有中国的巨大进步。需要考量或者说存在问题的是,中国官员的管理还缺乏一种长效机制。这种机制应当体现的基本原则是:官职愈高,限制愈多;权力愈大,监督愈严。如果中国的官场整肃成这样,人们还热衷于当官,瑞典人也会羡慕中国的。
细细琢磨,“机制”和“制度”还是有所不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高官落马,可能在腐败时的一种借口,就是“死”制度管不了他这个大“活”人。“机制”却是活的:有机的、机体的,都是动态的,用“活”的机制管“活”的官,才会使官“活”得规矩。
从“制度”转变成“机制”很重要的一条是建立透明的社会监督制,让群众雪亮的眼睛发挥作用。即使老百姓不能查到部长们缴没缴电视费和他们因公请客的菜价,也应当让公众知道哪些规定、条款可以让他们考量到干部官员的从政操守。
处级以上干部要填写收入申报单是个好办法,很多问题可以从申报单看出来。可惜的是,很多问题并没有从申报单看出来,至少,我们还没听说过一例腐败案是从申报单败露贪官的。为什么会这样,缺少“机制”,即社会监督,这一弊端可以从申报单流程上看出:上级下发申报通知到处长以上干部,公众不知道;处长以上干部填写,公众不知道;处长以上干部上缴,公众不知道;上级单位审核,公众不知道;申报单入库,公众不知道;申报单年长日久,慢慢变黄,公众不知道。
没人知道的申报单,不知道处级以上干部是向谁申报呢?
【原载2006年11月28日《北京晚报·北京论语》】
题图/朱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