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长春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提出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我认为,忠恕之道便属于这种传统、理念和精神,在今天,大有倡导之必要。
社会和谐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不开道德的调节,人们共同遵循社会伦理原则并使之成为共同的价值观,相互关系才能和睦融洽,个人也才能心情舒畅。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分歧、龃龉、磨擦、纠葛、矛盾以至冲突,往往由于不能正确地对待它而出现不和谐的音符,造成相互关系紧张和个人心理负担。如,有的汲汲于名利,为争高低上下而互不服气,结下怨尤;有的听信流言传闻而造成误会,耿耿于怀;有的因言语不周、处事不慎产生的磕碰而长久记挂;有的为些许小事互不相让弄得面红耳赤,心情不悦……其实,哪有多少不可调和的矛盾,多是庸人自扰之。
邻里间、同志间、朋友间、合作伙伴间以至陌生人之间都要讲“忠恕之道”。忠恕,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伦理思想。《论语·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也就是说,“忠”要求尽己之力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省察“为人谋而不忠乎?”待人要忠厚忠实忠诚;“恕”则要求推己及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凡事要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对人要宽容宽厚宽宏。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倡导的这种社会伦理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仍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
守忠恕之道,人自身的心态才能和谐,忠恕则心平,心平过大海,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否则,以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看别人得到自己没得到就来气,遇到一点儿误解和委屈就发火,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处于怨天尤人的心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既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很难与人和谐相处。俗话说,“让三分云消雾散,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宏大度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人格力量。人与人之间,何必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互相之间要多一些信任少一点儿猜疑,多一些提携少一点儿妒忌,多一些理解少一点儿挑剔,多一些原谅少一点儿结怨,“忠恕而已矣”。
博大的胸怀,并非与生俱来,要靠我们个人修养。倡导忠恕之道,是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原载2006年12月29日《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