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有颗平常心

2007-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07年19期
关键词:索恩受助者平常心

笑 蜀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湖北五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看到这则新闻,我想起我前不久的一段见闻。

前不久,我应邀去苏州德胜洋楼公司参观,刚好碰上有一家老小到公司向老板谢恩。这是安徽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女儿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一家著名的大学读硕士,但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德胜的老板跟他们素昧平生,但仍慨然为他们做了经济担保。一家人非常感动,执意要到苏州致谢。这个老板拗不过,只好同意见面,派专车把他们接到公司。其间老板坦陈心迹:“我帮助你们不是我天性就这么善良,而是受在美国的一段经历的影响。”

原来,这个老板曾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留美十余年,得到当地朋友的很多帮助。他说,最初,他在感动之余,总想着如何回报这些朋友。但后来他发现,那些朋友根本不需要他的回报,甚至不需要他的感谢,因为帮助过他的朋友,经济上精神上都是完全自足的,哪用得着别人来锦上添花。而且他们帮助别人,都极其低调,都把这种事看成非常私人化的事情,他们因帮助别人而得到一份内心上的满足和安宁就够了,不愿意大肆张扬。

于是,他总结出一个心得,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他应该做的不是向帮助他的人谢恩,而是应该像帮助他的人那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帮助身边弱势的人,最需要帮助的人,最需要雪中送炭的人。这样来形成爱的接力。让需要爱的人尽可能都得到爱,以此来回报社会,也许才是当初帮助他的那些朋友的初衷。

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些朋友对他的帮助,最重要的不是让他成了才,而是培养了他的爱心,使他从此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帮助人而不求任何回报,从此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

刚好从苏州回来,就读到了湖北捐助人索恩的故事。对比之强烈,让我感慨。就已有报道来看,说捐助人索恩或许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捐助组织者索恩。因为我只听到捐助组织者对受助者的不满,只看到捐助组织者终止了继续提供帮助,没有听到捐助人自己有什么说法。

投入就必须要有回报。爱也是一种投入,所以爱也是要有回报的,不给物质上的回报,也必须给精神上的回报。某些人慈善行为的这种功利性甚至是商业性,我们其实有些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怪。湖北索恩事件不过是一个最新的例证。捐助组织者并没有为贫困生掏一分钱,组织捐助只是一种职务行为为。但可能在他看来,既然捐助经他之手,受助的每一分钱,当然都有他的一份功劳。因此并不妨碍他以救世主的心态脾睨贫困生,对他们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其实当他的要求不能实现时,他并不可以理直气壮地停掉对那些贫困生的捐助,因为,这不是停掉几个钱的问题,停掉捐助本身,以及他对受助者的公开谴责,都可能造成对受助者的伤害。

爱要平等,爱要低调,爱要谦逊,总之爱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爱才是有品格的爱。做了一点好事,生怕天下人不知道;做了一点好事,就自以为高人一等;做了一点好事,就自以为有了某种特权:做了一点好事,就要马上变现。这很傲慢,很粗暴,很自私,能配得上爱这个字吗?我很怀疑。

慈善文化的水准,实际上是一种文明水准。现代文明在我们国家还在发展过程中,现代慈善文化在我们国家也不过刚刚起步。从这个角度来看,上面讲的情况倒也正常。怎样让爱有一颗平常心,亦即怎样发扬光大现代慈善文化,这点上,我们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选自《博客中国》]

猜你喜欢
索恩受助者平常心
“受助者”助人,好样的!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意识内在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破镜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平常心心常平
商品价值交换的现实抽象与先天观念综合
如何看待之“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初恋“索恩”,情债难偿一地狼烟
给女儿的考前须知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