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圣地”

2007-05-14 13:37白宙伟
杂文选刊 2007年19期
关键词:部委圣地国家机关

白宙伟

无论何祚庥院士怎样诟病中医,敢说话的他还是令人敬重的。比如他披露:几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提出一个需耗资四十亿元人民币的项目。但其中一项关键指标居然算错了一百倍,产量算错了六十多倍。幸亏后来被发现,才没有造成大损失。这句话里的关键点值得深思:一是院士、特别是几名院士的联名提案是一件郑重的事,为什么“煞有介事”地算错了那么多倍,直到“幸亏后来被发现”?二是“幸亏被发现”后是怎么处理的?不会是几位老人在一起打个哈哈就完事儿了吧?

院士们也有儿孙,他的孙子孙女做小学倍数题如果出现小数点前后多加一个“0”少加一个“0”的错误,老爷子生气不生气?有没有门风大辱的感觉?怎么轮到自己了却顶着院士头衔犯小学生的算术级错误。一百倍!这跟谁开玩笑呢?要是真的追根寻源。恐怕不是一句“所幸没有造成重大损失”所能敷衍了事的吧?

最近,又有舆论强烈谴责汉芯造假者,特别指出陈进从国外留学回来,在上海交大这么好的一所大学,拿了那么多的钱做研究,却不遵守学术研究的操守,大肆作弊,不仅无良,“还有学术腐败,可能有金钱来往,可能有权学交易,可能还有见不得人的交易。”

一语中的,科学家们都是明白人,响鼓不必重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改了就好。

我们不把科学家当圣人,是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欲壑的人。如今真要找一方圣地养一群圣人,国家机关倒是这样一方宝地,我们每一个公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保护国家机关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国家机关像爱护自己的脸皮一样。信任国家机关像信任自己的家人一样。所以我们不认为国家机关会犯低能小错误,大错误就更不沾边了。我们对国家机关。特别是国家级的“国家机关”从来不设防。

但是,审计署今年一审计,查到中央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的头上,却让人始料不及,预算管理上本级存在的问题金额三百四十八亿元;部门所属单位存在的问题金额一百二十亿元。再看看违规做法,什么“编制虚假项目”,什么“重复申报项目”,什么“超标准申报,多报本单位人数、挤占挪用财政资金来建办公楼、对外投资、弥补本单位日常开支、发放津贴补贴,截留、少报和转移资金,用作废的财务印鉴开设账户”等等,更使人目瞪口呆,按说都属于这些“上级”部门严查、严打下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可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没有审计署恐怕到现在还不知道谁打谁呢。

要命的是国家的“国家机关”好脸面,错了也死撑着,《经济观察报》报道:当问及被点名的五十六个部委是如何整改的?有什么经验?资金是什么渠道入库的?挪用资金收不回来要不要追究责任时。各个部委“百态千姿”:

——海关总署财务装备司一负责人:“我们有纪律。不能接受采访。”

——三峡建委监察局局长秘书万志勇:“整改早结束了,就那么点事,有什么好报道的?”转而三峡办:“你只要掌握一点,三峡移民资金整改已全部完成就行了。”再联系重庆市移民局,几个部门互相推脱,回应都是非常生气且快速挂断电话。辗转到重庆宣传部:“我正接受中央台采访,你想采访,现在就过来好了。”他知道,鬼都无法“现在”就从北京到重庆。

——联系文化部,同样是转了几个圈,最终一位财务处的官员说:“文化部挪用的数额不大,可以不用报道。”

——中华全国供销总社新闻处:“我帮你联系了财会部门,但他们很忙,说没有时间接待你。”

——教育部、民航总局、国资委等部委几乎都是在几个部门间转来转去。

——某部门一位官员在电话那头大声质问:“审计署都公布了,你想知道什么?不规范,又不是故意的,你怎么问责?”

国家机关就是口气大,远比那几住院士老哥儿几个犯了错后要硬气得多了,好像他们受了天大的委屈、钱花得还不够违规似的。挪用不多、腐败没有,其奈我何,所以,这些国家机关“理直气壮”。

倒显得审计署“小题大做”了。

[原载2007年7月25日《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部委圣地国家机关
消失的“部委”:国务院机构改革在阵痛中不断前行
2018年正艺术展览作品
跟踪导练(一)(5)
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举行“中华魂·家国情深”经典朗诵会
悬而未决
偷车牌属于什么罪
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站正式启用
七月拜访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