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情结又一次大发作

2007-05-08 02:00沈嘉禄
新民周刊 2007年15期
关键词:石碑乾隆杭州

沈嘉禄

最近有一条消息传出:杭州市将投入1500万元建一处御碑亭景区,以保护"国内现存最大的乾隆御碑",预计将在明年6月底完成。

这块所谓"最大的乾隆御碑"立于余杭区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碑体高3.35米,宽1.4米,厚0.5米,其他描述性数据我不想再引用了,有关方面特别强调的是---碑正面有"晓谕官民,以示皇恩浩荡"十字。

这似乎就是价值所在吧。

据考证,此碑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立。立碑缘由是,乾隆南巡,考察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实际情况颇让皇上不满,江苏和安徽都有拖欠,唯独浙江交得及时。为了表彰浙江,乾隆免去了浙江本年应征地丁钱粮30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

长期来,这块石碑被住户砌入围墙中,只露出顶端,人们一直将此碑认作两县分界碑。1985年,当地文化站进行文物普查时,从碑文中看到有"钦此"二字。再经过一番研究,终于查实此碑是块御碑,赛过捡了个大元宝。接下来,当地政府要整治御碑周边环境,拆除仓库、楼房等;年底起兴建保护亭,对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进行整理、维修;并对整体环境进行园林式绿化,兴修御碑前的游船码头。工程预计共花费1500万元,但我们知道,按中国人做事的习惯,这个数目可能还会一再追加。

看了这条报道后,我感到很不安。杭州已有许多景观,其中还是相当有人文价值的,比如苏堤、白堤、断桥、西泠印社、六和塔等,乾隆的这块石碑与这些景观相比,文化价值实在不算高,它不过记录了一段皇帝搜刮民脂民膏的历史--借用历史教科书的语调,因为杭州地处富庶,缴得及时而且数量充足,受到了皇帝的表扬而已,它既不能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比如说有断代意义,也不能反映经济形态的变化--比如说资本主义萌芽,更不能体现中国社会主体对封建王朝的冲击--比如说农民起义,也不是对前贤名士的表彰--比如为岳飞的平反,从历史价值上分析,实在看不出值得为它大兴土木进行超规格的保护的过硬理由。之所以引起有关方面如此兴趣,看来就是因为此碑是乾隆爷题的字。

乾隆皇帝这个人,史称十全老人,在位时间长,加之受汉文化的影响,会写几笔字,会写几首诗,也懂得欣赏古董,从民间买画也相当起劲,故宫今天收藏的文物,有多半是他老人家搞起来的。这些年经过电视剧的戏说,他的知名度大大蹿升,至少在杭州,肯定比白居易、苏东坡、岳飞、吴昌硕、弘一法师、黄宾虹、俞樾、盖叫天等一系列与杭州发生联系的文化名人响亮得多,用他的名气来开发旅游景点,无疑是一个卖点。这,也许就是地方当局如此不惜代价建御碑亭和游船码头的出发点吧。但是别忘了,亲爱的领导同志,从文化价值上分析,乾隆的字并不出色,一股俗气扑鼻而来。他的诗也味同嚼蜡,没一句值得吟诵,更让人记不住。他这个人在中国艺术史上没有突出地位,艺术家常常对此人不屑一顾也在情理之中。从御碑本身的文化价值来考量,就给予一般古石碑同等的评估也就可以啦,围个铁栏,盖个亭子,加以文字说明,能避风挡雨就行了。何必花如此大的代价!再说这1500万,是纳税人的钱,怎么用先得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吧。

一块石碑的沉浮,折射出意味深长的社会变化,帝王情结的发作又露出了某些人官本位意识仍然很重的马脚。不错,它毕竟与乾隆有关,足以吸引老百姓前来评头论足,如能编点戏说之类的故事,更让人回味无穷啦。至于文化含量,说到底不如旅游景点的票房收入来到实在吧。

每次去杭州,总要去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因为那里人最少,可以静静地坐上一会。阳春时节,西湖边上桃红柳绿,游人如织,画舫竞渡,但吴昌硕、黄宾虹、盖叫天等人的遗迹或塑像总显得那么寂寞,现在又将新添一处乾隆爷的御碑亭,杭州的明天将更加好玩了。

猜你喜欢
石碑乾隆杭州
杭州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Looking back at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the Reclining Buddha (below)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想起那座石碑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罗塞塔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