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超
中国广西的冬天不太冷,可是傍晚一过,气温便随着夕阳往下降。旅馆的木门后,是另一个世界,温暖多了。
客厅的墙上挂满主人和一些著名日本艺人、主持人的大型合照,还有摄影师朋友的作品、学生赠送的手工和图画……屋里不少的日用品、摆设、字画、书籍等都来自日本,整个氛围很有东洋气息。
娇小的林太太开启电暖炉,和我一块围着暖手。她丈夫林克之的汉语不太流利,不时掺杂英语和我交谈。他通常聊不久,往往回答我的几个问题后,就急着上楼去。林太太说他每晚坚持写博客,一年除了去香港更新签证的那几天外,从不间断。
“他知道自己老了,想留下一笔精神财产给儿子。”林太太望着在一旁玩耍的三岁儿子喜多郎,微笑着说。
走遍世界做事
林克之1946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大学毕业后四处旅行,1979年来到尼泊尔的山村,发现村民得砍伐周围的树林来升火煮饭,为了保护喜马拉雅山的自然生态,他决定在附近的一条河上建一座小型水力发电机。他并没有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全凭一股热诚与毅力。
自己的积蓄耗尽后,回到日本打工存钱。这样半年在日本打工,半年在尼泊尔施工,多年来奔波两地。他每天亲力亲为,曾经从陡坡上摔下来,别人发现他时,已昏迷不醒,还以为必死无疑了。村民花了3天抬他下山,联络日本大使馆,送到远处的城市就医。躺在病床3个月后,他奇迹般保住性命,康复后又回去干活。林克之在尼泊尔的义举,渐渐得到日本民众支持,捐助者不断增加。而山上的水力发电机也总算完成了。
1992年,林克之来到泰国北部的一个瑶寨,发现当地人也有同样砍伐树木的习惯。基于环保理念,他再度动工为村民建造水力发电机。这次有了尼泊尔的经验,加上在日本有较多朋友和民众支持他,两年后,工程就告一段落。
1995年,林克之到中国云南瑶乡广南县,为底圩乡那烘村建起了一座4000瓦的小水电站,让全村瑶民有电可用。还为村里建了个碾米加工厂。
爱上广西美景
在昆明一所大学念中文的同时,他对瑶族文化兴起浓烈的兴趣。之后,他到桂林参加国际瑶族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听人谈起: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最美的风光在阳朔县的小镇——兴坪。他于是慕名而去。完全不晓得古老的兴坪小镇会为他的人生带来一个重大的转折。
“当时我坐在一间小店吃米粉,听人说码头边有座老寨山,不很高,但顶峰的风景很美。”他说起两个当地人如何沿着樵夫砍柴的路,带他爬上220米高的山峰,一些险峻处还得用绳索把他拉上去。事隔多年,他说到此处还格外兴奋:“真的很美啊!”
千辛万苦上山,然后千辛万苦下山,他突发奇想:这么美的风景怎么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欣赏呢?何不开条山路直达山顶?他向一些当地人表示过这个意思,就回到昆明。
想不到,当地人以为他答应了展开工程,几个庄稼汉不久开始动工。林克之知道此事后,便在昆明退了学,来兴坪召集工人。1997年1月,老寨山的工程正式启动。林克之不久前曾经回日本领了父母留下来的遗产,但很快就让开山路的工资和材料费用耗光了。当地政府只批准工程,不肯出钱,筹资方面他只好依样画葫芦。回到日本打工存钱。最穷困的时候没钱请人,自己一人挑水泥和石板上山,但从来没想过放弃。
“那时什么工都做。开过出租车、当过清洁工、建筑工人、学校守卫。曾向一些经过大门的学生提起自己在中国某地展开的一项工程。几年后,真的有两个女生找上我的旅馆,说她们就是当年那间学校的学生。”
这时他在日本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媒体报道这个在中国开山路的奇人,一些学校还在假期派学生来帮忙工作,一些来广西旅行的日本游客也来到兴坪给他捐钱打气。
天不负苦心人,老寨山的登山道终于在1998年5月全部完工。山顶盖了一座“友好亭”。一年后,山腰盖了“和平亭”,还修筑一条“无障碍通道”,通往和平亭,让残障或老弱者也能登高望远。
娶了中国姑娘
阳朔地方政府为了报答他,答应送他山脚的一块地盖旅馆,条件是铲平原本的简陋公厕后,林克之得盖一座免费的现代化公厕。他心想,大半辈子漂泊不定,日本是不想回去了,何不就在兴坪定居?在日本的妻子千代子不愿和他到中国这偏远的小镇过下半辈子,两人选择离婚。
2001年,林克之在近200名日本朋友的捐助下,开始动工兴建旅馆,为了拥有完整的家庭生活,曾在广西《当代生活报》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收到了一些中国女性的应征信,但都没结果。
一年后,广西钦州市有一位名叫董彬才的年轻姑娘,一天她在电视上看见广西电视台报导林克之在兴坪开山的节目《林克之的幸福生活》。觉得这个日本人很有意思。片中透露林克之有娶个中国太太在兴坪定居的打算,董彬才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就和林克之联络上了。通了数月的书信和电话,感情慢慢培养起来。有一次,林克之就在电话中向她求婚,当时两人还未见面,董彬才于是前往兴坪先和他会面。
“他那时住在一闯很脏的破房子里,简直是一个流浪汉的模样。”董彬才回忆初次见面的情况。两人相差近30岁,林克之也坦承自己曾经摔成重伤,和前妻一直没孩子。可能身体给摔坏了。
广西女子不久决定和这个日本男人结婚,“老寨山旅馆”也正式营业,一旁就是免费的现代化公厕。没想到林克之开的这条路为兴坪打响知名度,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据说10年来,到兴坪的游客从5000人增加到了近10万人。
今年61岁的林克之每隔几天就到江边和山上捡垃圾,一生都在贯彻环保理念。
我问他到底有什么动力推动他去完成这么多“不可能的任务”。他想了想说:“决定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好。”
两天游漓江,两晚和主人家长谈,临走前,瘦小的林克之递给我一块瓷砖,叫我留言。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林公开山”,我慎重地写下这四字,以向这位不平凡的日本人致敬。
责任编辑: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