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宛妤
“终身雇用制”的神话早已破灭,大公司、大企业不再是可供我们吃喝一辈子的铁饭碗,小企业正在流行。到小公司上班不再是屈就的代名词,相反,小而美且能掌握趋势、获利丰厚的公司,往往是高薪分红的同义词;在小公司一人可分饰多角,十八般武艺样样能学,不论是和公司一起成长,还是将之当成职场跳板,都进可攻、退可守。
小而美照样令人景仰
美国《Inc.》企管杂志总编辑鲍·柏林罕(BoBurlingham)在《小巨人》(Small Giants)一书中宣示了一股小企业带来的新兴势力,这些小企业为了追求不同于“规模”的成就,拒绝捧上门的钞票,甚至不惜放弃壮大的机会所带来的利润,宁愿在困境中搏出另一条生路。它们不但做到了,而且具有突出的经营绩效,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美国服装设计师塞利马(Selima Stavola)的“一人公司”赚了不少钱,他说:“当你成为一个有品牌的制造大厂,就不再只是一个人,我为我自己的作品感到非常骄傲,绝不会为钱妥协。”这位设计师坚持只为能让自己产生灵感的顾客服务,他声称:“如果我对这个人没感觉,就不会产生一股让他变得更美的创造动力,因此,我工作的最后结果不是支票,而是这个客户看起来有多美。”
美国著名美食餐厅“辛格曼熟食店”自1982年创办以来,许多人建议其开分店并请求加盟,然而老板温斯威格却强烈反对,他不愿意花时间坐飞机去别的城市看一家普通的辛格曼餐厅,“一旦你复制原始的想法,它就失去了独特性”。为了坚持服务质量,他放弃登上全国美食连锁店大王宝座的机会,宁愿只成为傲视群雄的地方企业。
舍大求小赚更多
如果请你选择服务的企业,你会选择“营业额1000万但赚钱”,还是“营业额1亿却不赚钱”的公司?显然,在赚钱公司里的员工,才能拥有基本的保障。
台湾104人力银行营销总监邱文仁表示,小公司如果赚钱,福利绝对比大公司来得丰厚,她以某家5人小公司为例,该公司老板经常送劳力士、伯爵表等贵重奖品给员工;因为分母小,年终奖金动辄上百万新台币;员工对老板有不满意也可直接表达,人数少让他们之间的互动变成一种默契,创立十多年来,员工5人从没变动过。
邱文仁表示,对求职者而言,小公司的保障在于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市场性、老板是否值得信赖。
在由一群年轻人主事的台湾“战国策”网络公司里,员工享有一项特殊待遇——无论职位高低、新人还是旧人,全都有“董事长椅”可坐。这得归功于该公司负责人林尚能早前的工作经历:“以前我曾待在一家依员工职位高低配备不同座椅的公司,那时我就想,如果有朝一日自己当老板,一定要让所有员工都能坐最舒适的董事长椅。”
当然,公司员工在意的,绝不只是舒适的座椅。在“战国策”,员工不仅获得高于同业30%~50%的薪资与一般福利外的绩效奖金,享有每月聚餐和每年两次的旅游机会、每月一天的支薪病假、每月一次3小时的支薪外出情绪假,甚至还有专为女性员工设置的支薪生理假等。若是大公司,这些弹性措施恐怕是天方夜谭。
专攻多媒体及动画制作的台湾“跃狮影像科技”采用精兵制度,设定员工不超过15人。该公司创意总监姚开阳表示:“我们公司不培养天才,而是让天才可以充分发挥!”在“跃狮科技”,每位员工都有机会成为创意内容新贵,这在500人的公司里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公司没有明文规定员工福利,但公司利益由员工优先分享,赚钱多,大家福利多,赚钱少就大家一起煎熬。仿佛是生命共同体,曾经走过的艰苦时期,反而造就了员工的向心力,因此,在“跃狮”内待了七八年的员工大有人在。
小巨人必备条件
在柏林罕的《小巨人》一书中提到的公司,它们的规模与成长不是重点,而是共同具备了某些成功的特质。他们的共通处更可作为你创业、转型或就业的开创性指标。
选择别人所不选:这些创办人选择了成功企业没有选择、也不愿意跟随的另类道路,创立自己愿意奉献毕生心力的事业,而非顺从地接受外部力量所塑造的企业形式。
营造小区群体:每家企业与所在地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与小区建立双向交流,不仅回馈小区,也扮演模范企业公民的角色。
特别重视与顾客和供货商建立亲密关系:包括通过个人接触、一对一互动,以及共同承诺实践诺言等,这在大规模企业是看不到的。
亲密的工作环境:就像功能齐备的小型社会,努力满足员工身为人类的各种需求:除了经济需求,还包括创意、情感、精神,以及社会需求。
不同的结构与治理模式:小型企业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能建立适合本身的管理制度与方法,有些甚至教导员工成功创业所需的财务、服务、领导等相关知识。
怀抱热情:领导者对于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怀抱热情,对自己的事业、在自己公司工作的员工,以及顾客和供货商,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编辑:李丹霞
电子邮箱:hwxyld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