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引领学校

2007-04-23 01:36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7年7期
关键词:魏书生书生中学

白宏太

2007年3月6日,在春寒料峭的浙江台州,书生中学的师生们迎来了新学期开学典礼。

在这所由教育家魏书生任校长的学校里,学生的举手投足都训练有素。集合的音乐声响起,七十多个班级的学生秩序井然地列队而出,迅速在升旗台前站好。全校四千多人齐聚在一起,让偌大的标准操场顿时显得热闹起来。

虽说是一次普通的开学典礼,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寒假过后,学生们刚进校园就看到教学楼前的大红标语牌上写着:“热烈庆贺台州市书生中学荣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这消息让全校上下为之振奋。同样让大家满怀期盼的是,一个月后书生中学将迎来建校十周年的庆典。两件非同寻常的事,使开学典礼显得格外特别。抚今追昔,书生中学的师生们踌躇满志。短短十年间,学校从一无所有中艰苦创业,历经十年风雨路程,一举跃居省一级重点中学行列;学生数也从建校初期的四百多人,骤然间增长了十倍。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引领。十年来,在魏书生教育思想感召下,一批胸懷教育理想的教师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面对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面对新的地域文化和教育氛围,他们怀着朴素而真诚的初衷,在学习和践行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同时,不断地发展、创新,营造出了富有持久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创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脚步的加快,教育优先发展已是时代的共同要求。

1994年,浙江台州撤地设市,新的市政中心移至椒江区。行政区划的改变,使教育发展难题凸显。“椒江的教育是从小镇发展起来的,当时全区'两基'工作刚达标,高中段人学率只有50%。”时任区教育局副局长的陶仙法感受尤为迫切。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当地人抱怨说,我们总不能人在椒江工作,把孩子放到其他地方去读书。

然而,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怎样尽快地使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匹配,从区委、区政府到教育局,大家夙夜优思。

为了开阔眼界,区教育局派陶仙法率领30位椒江区校长外出学习,聆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大家激动不已。为了让更多教师受益,陶仙法回来后就邀请魏书生南下讲学。1996年的“五一”长假,魏书生风尘仆仆地来到椒江区,连续为教师、机关干部和家长作了三场报告。一时间,整个椒江区轰动了。同年9月,陶仙法又带领多位校长前往辽宁盘锦实地考察。

随着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深入了解,为了长期有效地借助这一笔丰厚的教育资源,区教育局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办一所学校,请魏书生担任校长。这一想法也得到区委、区政府的一致赞同。

1996年12月的一天,辽宁盘锦大雪纷飞,当时的椒江区区委副书记周学锋、副区长朱沛夏和区教育局局长徐正福一行,几经辗转,冒雪来到魏书生家中,提出办学设想,诚邀魏书生。一开始,魏书生提出只担任名誉校长。对此,经过深思熟虑的椒江人态度坦诚而坚定。“作为名誉校长,您可进可退,但做校长,是希望您承担更大的责任,把这里当作您人生中的一项事业。”陶仙法至今还记得当时的请求。

多年来,魏书生去过的地方、作过的报告不计其数,但像椒江人这样求贤若渴的却不多见。一番深入细致的长谈后,魏书生被打动了。但当时还是盘锦实验中学校长的他随即表示,要兼任书生中学的校长,我只干活,不拿报酬。

出于慎重考虑,魏书生特意请示了盘锦市委领导。领导的态度也很开明:“千这个挺好的,一个人多干活,怎么不好?”

客观地说,书生中学的创办,正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与先进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在地处沿海的台州,人们素以“硬骨头”精神著称,这既是一种执著、一种精明,也是一种敢于开风气之先的豪气。“硬骨头”的台州人希望,通过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引进,能找到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形成高起点、高质量的优质教育。

一切准备就绪,伴随新台州的崛起,书生中学开始兴建。从校址的选择校训的制定,到新教师的招聘标准,魏书生都亲力亲为。而在书生中学的这些工作,“公私分明"的魏书生都是利用节假日时间来完成。

1997年4月,建校工程正式奠基。8月,学校招收第一批学生。

然而,这所被寄予厚望的学校,最初的发展却并不如人意。由于种种原因,两年后,学校陷入困顿,教师人心思动,家长表示埋怨。

回首往事,现任校长助理邱小平把原因归结为盲目乐观:“当时抱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想法,收了很多学习、行为偏差的学生。可那时候,嘴上说学魏书生,用的还是老方法。结果学生没教育好,反倒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除了急于求成以外,在陶仙法看来,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文化的冲突。“教师们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之间需要磨合,跟这里的学生和地域文化同样需要磨合,实践魏书生教育思想也需要磨合。”

作为学校的倡办者之一,陶仙法很着急。眼看一些教师先后要调走,家长也纷纷把孩子转到别处,还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在无奈中观望。经过一番认真考虑,陶仙法主动请缨,要求到书生中学担任常务副校长,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当初,为了支持学校发展,在他们的“游说”下,区委、区政府领导以及亲朋好友,都把孩子送到书生中学。特别是,魏书生也是因为他的引介,才当了这个校长。学校办不好,岂不辜负了大家的信任?更对不起魏书生。

当陶仙法打电话给魏书生,表明态度,魏书生当即说:“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在他看来,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于领导,陶仙法为人朴实、思维敏捷,既不乏领导能力又有群众威信,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区政府领导却有些犹豫。尽管他们一贯支持书生中学的发展,但现在学校还前途未卜,把一个很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下放”到学校,似乎不妥。为此,魏书生专程从盘锦赶到台州,和陶仙法一起面见副区长。魏书生动情地说,当年区领导冒着大雪去东北,和我商谈办学事宜,让我感动,如今学校发展遇到了困难,相信你们还会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

1999年8月,陶仙法被正式任命为书生中学常务副校长。

魏书生不止一次对教师们说,陶校长为了书生中学的发展,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仕途晋升的机会,如果不把学校办好,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蓄势

刚到书生中学时的尴尬情形,陶仙法至今忘不了。这一年,学校初、高中分别只招了八十几个新生,这可怎么办学?

那个暑假,陶仙法真正体验到了“望眼欲穿”的滋味:“我天天站在接待室门口,眼巴巴地盼着有人来报名。”好不容易看见一个人走进学校,模样像是来报名的家长,陶仙法赶紧迎上去,一问才知道是来收废品的,好不令人失望!

经过多方努力,学校当年的招生数勉强翻了一倍,暂时度过难关。但陶仙法知道,真正的困难还在后边,总不能年年“等米下锅”,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对此,陶仙法和魏书生有着一致的认识,就是要对得起走进书生中学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当时的学校,设施还不完备,条件也很艰苦,但学生们很喜欢这里。校园里的路曾经坑坑洼洼,学生却在日记里深情地写道:“我們的校园新得不能再新,连道路都还没有完全造好。”家长们对老师、对学校也无比信任。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一位家长对老师们这样说:“我想让我的孩子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回来还能找到他的母校。”

学生的热爱,家长的信任,是一种无形的鞭策,促使陶仙法始终如一地贯彻这样的理念:“我们一直强调要‘眼睛向内,引导书生中学的教师天天去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家长需要什么。'

行胜于言,陶仙法一到来,就用不一样的行动让人感觉面貌一新。他和普通老师一样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既教物理课,又当班主任,而且主动担任后进班的班主任。魏书生在盘锦实验中学时就是这样做的,现在,陶仙法不仅是身体力行地效法魏书生,而且要用这样一种姿态,鼓舞教师们的士气,找回团队凝聚力。

如今,校领导不离开讲台,已是书生中学不成文的规矩。教学副校长邓建华教两班高中数学、德育副校长徐正富教两班高中语文、党支部副书记蔡佰春教两班高中英语、工会主席王珍芬教初中英语兼班主……这既是一种奉献,也是能力的提升,正如邓建华副校长所言:“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感觉特别充实。”

这样的领导作风,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天,陶仙法在校园里总是行色匆匆,常常工作到凌展,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睁着眼睛,总是在思考。”这一切,教师们都看在眼里。“几年下来,陶校长的头发稀疏了许多。”青年教师沈阳感动地说:“他是把工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事业来追求。这让我感觉选择书生中学是正确的,我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上任以后,稳定教师队伍是陶仙法的重要工作。起初,教师们都是奔着魏书生而来,心里怀着美好的期待。但面对这所办学条件和生源都不太好的学校,不免会有一些心理落差。提起当年,邓建华笑言:“我是和陶校长同一年来的,到学校一看,才招了四个班级、一百多人,心想,坏了,这步棋走错了。”那时候,有这样想法的何止一个?

陶仙法一直记住魏书生的一句话:“这所学校给予大家的可能很少,但一定要让每个人感到快乐。”怀着这样的初衷,陶仙法努力让教师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从工作中获得满足。

8年前,不甘于现状的叶志强从老家辞去公职,来到书生中学。尽管和学校签约时并未提及家属问题,但陶仙法了解情况后,亲自陪他们四处联系,最终帮他的爱人安排了满意的工作。这让叶志强至今感到很温暧:“在以前的学校,我过得很悠闲,甚至都不用备课。到这里以后骤然紧张起来,工作压力很大,时刻感受到生存的危机。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在这里多做一些事情。”

和叶志强不同的是,语文教师方柏生曾经想要离开书生中学。那一年,一位在宁波当校长的老同学向他发出邀请,并许诺提供住房。这么好的机会,方柏生没有理由拒绝。他早早地跟学校打了招呼,尽管陶仙法一再挽留,但他去意已决。放假前的最后一天,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教室里顿时沉寂了,继而哭声一片。

第二天一早,方柏生在家里接到陶仙法的电话,请他立即到学校来。一进校门,方柏生惊呆了,只见接待室门口挤满了家长,足有二三十人。他们请求学校一定留住方老师,否则孩子就转学。于是,当着家长的面,陶仙法请方柏生提出要求,保证给予解决。

那一刻,方柏生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还有什么比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厚爱更珍贵呢?方柏生没有提任何要求,留了下来。事后,为了不让方柏生为难,陶仙法亲自前往宁波,向对方学校说明,书生中学很需要方柏生,请他们谅解。“现在书生中学的待遇好起来了,我也买了房子。”方柏生告诉记者,“关键是,这里的领导用人格魅力感染着我。”目前,尽管教师们的社会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大家都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

事实证明,选择陶仙法为书生中学常务副校长,的确是明智之举。他不仅一步步地把学校带向新的高度,而且使魏书生教育思想在这片新的试验田里,越来越有生命力。

坚持

翻开书生中学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印着这样8个大字——“乐真、乐善、乐学、乐恒”。这是魏书生亲自为书生中学制定的校训。

“追真、向善、求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真正意义的学习,也正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8个字中,蕴含着魏书生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教育理想,但他更强调一个“恒”字。“学习真善美,一时一事,一朝一夕,人人皆可为之,难就难在持之以恒。”

走进书生中学,随处能看到带有魏书生特色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在教室里,黑板的一角是“每日格言"。每天的值日生必须在黑板上写一句励志名言,同时发表五分钟的演说;阐释名言的含义。这样看似平常的安排,却像点亮心灵的明灯,让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在教室的最后是班主任的办公桌,学校不再为班主任另设办公室。每天从晨读到晚自修,班主任都和学生们在一起。任课老师上课时,班主任就在后面备课或批改作业。“一开始很难受,就像后背上有个东西似的。”高二年级学生王亚晓笑着说,“但慢慢就习惯了,感觉老师像朋友一样。现在即使班主任不在,我们也会很安静地学习。"

班主任坐班制,也是继承了魏书生在盘锦实验中学的做法。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班主任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

这些做法被统称为“2.10”工程,如今已成为书生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一项特色。“这是魏老师提出的,他从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出发,将自己那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加以归纳,作为教育教学中的常规要求。”初二年级班主任邓志刚介绍说。

在“2.10”工程中,让学生们终身难忘的,是被称为“道德长跑”的一项活动——写命题日记。写日记是魏书生坚持几十年的好习惯,已经写了七十多本。他对这项活动也特别重视,每学期开学前都亲自为学生们拟订出一百多道命题日记参考题。

记者随手打开一本学生的日记,前面是魏书生布置的题目,其中有记事的,像“集体吃饭"、“寝室是我家”;有议论的,像“善良是做人的根本”、“少怨气,多千活";有抒情的,像“我的生日是妈妈的受难日”、“书生中学老师好”……看着这些生动有趣的题目,记者渐渐明白了“道德長跑”的深意。它不仅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把道德的种子无声地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更不难想象,教师们读着学生的日记,心里又会激起怎样的情感共鸣。

“高中三年,我写了不下二十万字的日记。”十年过去了,书生中学首届毕业生沈丹仍珍藏着当年的日记本。凭着学校的习惯培养,如今的她成为广播电台的文字记者。

沈丹至今难忘,高二的时候,老师曾以“母亲"为题,让学生们从不同题材和角度,反复练笔。“每天都写这一个题目,很快就江郎才尽了。”学生们很苦恼,老师却不急不躁,只是在大家写不下去时稍加点拨。慢慢地,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反复写作的过程,也是观察、接触、理解母亲的过程。学生们的笔触慢慢有了感情,他们发现,母亲身上原来有那么多动人的细节。

在那两个月时间里,沈丹一共写了七十多篇内容、风格各不相同的《母亲》,这让她自己都难以置信。“我能够感觉到,自己在逐渐变得成熟起来,跟妈妈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这时候,她和同学们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这样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鲜明地体现出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特点。在管理上,魏书生提倡“民主、科学";在学习上,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书生中学的校长,魏书生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细节,把这样的思想贯注到学校生活中去。“我们每学期要做几件大事都是确定的,各项活动的时间也坚持不变。”徐正富副校长告诉记者,“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深、做细、做精。'”

如今已是清华大学学生的陆天天,在初一年级的命题日记《魏老师,我想您》中写道:

“我们学校的名字叫书生中学,校长是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但是我们却很少见到自己的魏校长,自从上个学期的开学典礼上见过一次面,直到现在都没有再见过他,我们可真想自己的校长。”

的确,身为盘锦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每周5天在教育局上班,即便是周末,他还经常被邀请到各地讲学、参加社会活动。因此,除了直接到学校去的有限时间外,他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通过“遥控”。“我和魏老师每学期至少要通五六次电话,碰到重大事情,都会及时向他汇报。”陶仙法说。

怎样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呢?一方面,魏书生对陶仙法等几位副校长给予充分信任;另一方面,他更注重通过定程序、定计划、定制度,让学校管理规范化。实际上,从最初做班主任开始,魏书生始终在探索着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努力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十年来,遵照“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书生中学通过制度化建设,把可操作性的事情变成行为规范,先后出台了一百八十多项规章制度,结集出版了厚厚的一本《书生中学管理》,努力创造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按时做”的管理境界。

渐进

听过魏书生报告的人,都会对他有滋有味、从容自在地面对工作和人生的态度,由衷地心向往之。书生中学的教师大都是带着十分的崇敬,怀着像魏书生那样教书育人的理想而来。

每一年在新教师报到时,学校总要专门拿出半个月时间,让他们学习魏书生的教育著作,观看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录像,让他们尽快融入学校文化中。不仅如此,学校领导更加注重学习,每个月都会组织学习魏书生的文章或讲话。“有一些报告虽然反复听过多次,但还是听不厌,每次都有新收获。”蔡佰春副书记由衷地说。

然而,学习完魏书生,带着理想的热望回到教育实践中,总会有人很困惑。“魏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初看之下仿佛很容易,可就是学不到手。”教科室主任钱先武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很多人也照着他的方法去做,但做到中途,发现效果不好,慢慢又回到老路上去了。”

“主要是心态浮躁,做不到一个‘恒'字。”曾经走过一段弯路的叶志强这样认为,“只觉得那些方法容易做,没有坚持下去。”

一开始,由于缺乏理解和辨析,大家只是对魏书生的方法进行简单照搬或模仿。比如说,学生犯了错误,魏书生的方法是让学生写出一张说明书。碰到类似情况,一些老师也如法炮制。可是试了以后,学生照样犯错误,这方法到了自己手上就不灵了。再比如,魏书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也照着做,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课堂效果并不佳。

于是,家长们抱怨说:“处处学习魏书生,处处学得不一样。”

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样的困惑引起了陶仙法的思考。从表象来看,大家没有做到活学活用,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我从来不会对老师们说,某某事魏书生是怎么做的,你这么做就是错的。”陶仙法的话格外耐人寻味,“并非不能叫学生写检讨,一定要称为说明书,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继续深入分析下去,陶仙法有了更透辟的认识:“古人云,善战者求之于势。魏老师的每一个做法,都有一个‘蓄势的过程。如果一味照搬,肯定会失败。必须走到魏老师那些做法的背后,知道是什么理念支撑着他。'

学习魏书生,重在理念,而非方法。魏书生曾启示大家:“学生的心灵深处就是你们的居所。”沿着这样的思路,书生中学明确提出,把教师要学生做的事,变成学生喜欢做的事。

当教师们跳出简单模仿的樊篱,尝试着从精神上理解魏书生,他们的教育教学也逐渐有了创造性,有了爱的色彩。

“在书生中学,我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会在课堂上‘偷懒'。凡是能让学生讲的,我尽量不讲;能让学生做的,我尽量不做。”年轻的英语教师李薛平从魏书生那里找到了变革的灵感。每次一见魏书生,他总要请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怎样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李薛平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把问题变成研究课题,写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空白美”》的论文。“过去我总嫌45分钟太短,知识点讲不完,现在我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生们很喜欢上李薛平的课,因为课堂上充满了乐趣。李薛平经常会抛开课本,从广告、电器说明书、网络讲起,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英语学习资源。他还会突发奇想,用语文的归纳法解英语选择题,用物理中的参照物概念来判定英语时态,用化学的还原法来理解定语从句,由此让学生知道,匆识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看似轻松,实际上要求教师在课外下更大的功夫,有更充分的准备。”李薛平在切身实践中慢慢接近魏书生教学思想的精髓。

而在陶仙法看来,在精神上接近魏书生的过程,也是做人的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教育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力量。

“把孩子放在书生中学我很放心,教师不会为升学率而忽视问题学生。”初二年级学生林清扬的妈妈满怀感激地说。因为工作忙,妈妈常常无暇照顾孩子,她希望学校能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在这个寒假,妈妈惊奇地发现,一向调皮好动的孩子变得爱学习了,几天工夫就做完一本练习题。孩子说,这是老师送给他的“礼物”。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经验的班主任王珍芬为他制定了学习目标,并私下约定:“达到目标,你可以提一个合理要求作为奖励。达不到也有奖,但奖品由老师决定。”这样有趣的教育吸引了林清扬,让他觉得像打游戏一样。第一次,林清扬做到了,如愿得到了他想要的图书,他的劲头也更高了。第二次,他只差一点没有达到目标,感觉很遗憾。结果,他得到的奖品就是王老师为他买的英语练习题。“我曾花几千元让孩子参加英语补习班,毫无效果,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办法,就把孩子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妈妈在惊喜之余,也对老师的教育智慧费叹不已。

“做人的教育,必須从行为习惯抓起。”王珍芬真诚地说,“能让学生的人生发生一些改变,是做教师的荣幸。”

升华

在书生中学的广场上,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是从深山里移植过来的,经过修剪的树千上刚长出嫩芽。“它已经成活了,它的树冠每年都会向外伸展,若干年后将覆盖整个广场。”陶仙法高兴地说。

十年来,魏书生教育思想也正像这棵大树,从遥远的北方被移植到这片沿海的土壤里。它能否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生长?一直是很多人的疑问。在跟魏书生的接触中,在不断深入的了解中,在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思虑的过程中,陶仙法和教师们都在寻求着答案。

“实际上,魏老师很少直接告诉我们某件事该怎么做,也很少提出批评,总是通过引导,让我们自己去感悟和思考。”跟魏书生从交往到共事,陶仙法对此感触颇深。而让他受益匪浅的,常常是魏书生不经意流露出的一些细节。每次到学校来,魏书生都在学校食堂就餐,而且坚持亲自去买。盛在餐盘里的饭菜,他总是一点不剩地吃干净。学校为他报销的差旅费,哪怕多出几元钱,魏书生都要一一退回。

“记得第一次见魏老师时,我请他签字。他蹲下身,趴在床头,一笔一画地写给我。”蔡佰春也忘不了这让他感动的一幕。

因此,在被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吸引的同时,从这些点滴小事中,他们感觉到的是魏书生人格的力量。“我们学习魏书生,不是每件事都要亦步亦趋,而是要像他一样,把人格的修养作为追求的目标。”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陶仙法尤其看重这样的价值,“台州有钱的人很多。一开始,人们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慢慢地,大家认识到,除了钱以外,还应该追求人格的提升。从这一点来说,学习魏书生,没有盘锦和台州的区别。”

十年来,书生中学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教师们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样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陶仙法有了新的感悟:“魏书生是靠自学成才走向成功的。在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每个人不论什么起点,要学习魏书生,不是学习他的点滴经验和方法,而是学习他不断钻研、执著学习的精神。”

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向题,这也是魏书生的方法。魏书生曾说过,书生中学招聘教师,要看重那些农村出身、毕业于重点高中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多半既能吃苦,又很聪明。

作为书生中学常务副校长,陶仙法由此得到启示,他也没有把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看作一种静态的、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从中发现了生长的力量,把它和谐地融入学校的发展。面对学校之间激烈的竞争,陶仙法提出,必须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优秀教师。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几年来,学校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使班主任培训常规化。学校不仅每个月都要组织班主任学习,而且制订了科学而详细的学习计划,从班主任通识培训,到班主任提高班、班主任研究班,循序渐进地引领教师成长。

“魏书生是要教我们追求成功的。”陶仙法常常激励教师,“学习魏书生,就是把做人当作追求目标;学习魏书生,就是把事业的成功感当作追求目标;学习魏书生,就是把自学成才当作追求目标。”

从魏书生身上,从几年来的办学实践中,陶仙法逐渐坚定了一个信念:“学校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生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竞争,但根本上却取决于师生的进步率,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速度。”

回顾十年风雨兼程,陶仙法意味深长地说:“书生中学的成长说明,办学如同登山,面对险阻,两点之间以曲线为好。只要是在不断上升,哪怕只有零点一度的坡度,最终总会攀上事业的顶峰!"

十年来,书生中学用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各方的支持和信赖。台州市市委副书记周国辉到学校检查工作后,由衷费叹道,书生中学的做法可看,可信,可学。2006年,学校原计划初中招8个班、高中招6个班,但实际报名人数却超出一倍多,最后只得调整计划,扩大招生。

生活在这所校园里,教师们的生活态度、人生境界都在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因为心很静,校园里开一朵花你都能注意到。”一位教师对记者说。

新学期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应学校领导邀请,全国优秀班主任、在书生中学采访的本刊记者任小艾老师,带着采访中的收获与感动,深情地寄语全校师生:“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珍惜;一个珍惜人生的人,才会明白幸福的含义;一个感到幸福的人,才会感到快乐。在书生中学工作的老师是幸福的,因为你们有追求的高标,快乐地工作着;在书生中学学习的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你们有充实的生活,快乐地学习……

微风吹过,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记者欣喜地发现,在书生中学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已经来到了。

猜你喜欢
魏书生书生中学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打即是不打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至高无上的权利
人皮
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