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友林
家庭作业中,我布置了这样一题:
小明用长0.9米、宽0.7米的长方形纸剪两条直角边分别是0.2米、0.3米的直角三角形小旗,他最多能剪多少面?
我批改作业的惯例是:先抽出班级中四五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作业,核对一下解题过程与答案。通常核对之后,作业的正确答案也就有了,这免去了我逐题解答的“麻烦”。连续改了四五位学生的作业,作业的答案也就基本记住了。接下来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时,速度也就快多了。
批改作业,按说是每位数学老师每天必须要做的“作業”。可我的想法是,要尽可能少用一些时间批改作业,把节省出的时间用于备课,以准备充分的课堂获取高质的教学效果,进而使学生的作业体现出较高的质量。如此良性循环,我便可以从一般老师眼中的“烦恼”———作业堆中解放出来,在课堂与作业中寻找到轻松、快乐与成就感。
我先批改班上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小歆的作业,小歆是这样做的:
0.9÷0.3=3
0.7÷0.2=3……0.1
3×3×2=18(面)
我毫不犹豫给她的解答打上“√”。改过几本作业之后,小山的解答映入眼帘。小山是一位比较调皮、成绩处于中上水平的学生。小山的答案是20面,我没作思考,随手用“○”圈出答案,写上“列式”两个字(下图)。
需要说明的是,我批改作业的习惯是对的打“√”,错的却不打“×”,而是画上一个“○”。
作业继续批改着,当改到小辉的作业时,我发现小辉的答案也是“20”,先是在题号处画了一个“○”,但转念一想:这道题,小辉怎么也会得出这个答案呢?小辉可是成绩相当优秀的学生。于是细细查看小辉画的示意图以及所列的算式,有理有据,答案完全正确!仔细想想,原来这道题目条件中数据特殊,在剪小旗时,可以横竖交错尽可能“用足”原来长方形的纸,因而答案应该是20而不是18。我给小辉的解答打上了“√”,并给予3颗“☆”的奖励(下图)。
接着我回头对已经批改过的作业进行更正。在更正对小山的批改时,我把答案上的“○”划去,改成了“√”。后来,在小山补写算式后,我在他的作业上正式添上3颗“☆”。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发现小羚和小山一样得出了正确答案,而小羚同样是一个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
我不得不反省自己的做法。
尽管平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挂在我的嘴边,可在行动中我却并没有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批改作业为例,学生在我心中其实是排了座次的。我先抽出的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而对待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批改他的作业时,我可以不多加思考,但如果换成一个成绩好的学生,我则会慎重地思考他的解答。
事实上,正是这种隐蔽、缄默的意识导致了我的言行不一。试想,做错的题是容易更正的,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我能否改正过来?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生活,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时时提醒、反思自己:你在公平地对待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