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组织的核心

2007-03-30 17:18
科技智囊 2007年3期
关键词:中心核心价值

陈 静

个人主义还是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关乎现代企业核心价值取向的关键问题。

个人主义简单地讲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大家虽然身处一个组织之中,但个人心中都有个人的小算盘,为了不同的目的而来,或者本也没有什么目的,只要各自利益算得很清楚就可以,这样的组织往往呈现出多中心,或无中心状态,用乌合之众、一盘散沙来比喻并不为过,貌似一个整体,但却不是一条心、一个人。

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在确立组织核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才智,倡导自我管理、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实践,增长个人能力、提升个体价值,实现人与组织的全面、共同发展。但另一方面,在未确立共同的事业理想、人生理念、价值追求的前提下,一下具体到某个人的问题,其实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具备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价值杠杆。

人才对于组织重不重要?当然,无比重要。但前提是,组织首要要明确他的事业使命、商业逻辑、价值实现的方式方法、增长路径,即明确组织的核心,然后,才能定义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人才围绕怎样的中心、按照什么样的模式、遵循何种轨迹,融入到一个共同的组织系统之中,并且为了一个目的、一个愿景、甚至是一种信念,获得不断前进的核动力。组织需要与他同一类的人,聚集有着共同成功基因、性格特征、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的人。

好的人才,寻求良性发展的组织,不光只看牌子大不大、响亮不响亮,不会只紧盯着当前的报酬有多高、福利有多厚,而是关注最本质的问题,这个组织依靠什么运转,他抵御风险、战胜困难、迎接挑战、长盛不衰的生存秘诀是什么?发展动力来自哪里?我与这个组织结合,是否有不断成长的空间,他对人的智力、能力增长有怎样的要求,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他是如何追求完美和卓越的产出,在客户、行业、乃至全社会心中树立美的品牌形象。

选择了一个企业,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模式,这句话听上去有些绝对。毕竟,当下社会中,人才流动,甚至是频繁流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人从未打算一生只在一个企业中工作;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志向是自己当老板、不会永远为别人打工;另有一些人,尤其是女性,可能会逐渐转向以家庭生活为重点,不愿把太多精力放在社会工作上。以上种种,无可厚非,但只是形式的不同而已,无论如何,人在社会中生存,始终与组织不能脱离干系,这个企业与那个企业,只是组织机构的不同;当老板、还是员工,只是组织角色的不同;至于家庭,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有成功的家庭、失败的家庭,而内在的道理是相通的。因而,人必定要在一个组织中成长,所以更确切的说,选择了一个组织,就是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判断它好与不好,个人有个人的标准,但也有一些是公允性的,如它是积极向上、阳光健康、催人上进的;还是贪图享乐、灰暗消极、懒散懒惰的;你选择的生存方式是享受型还是创造型的;你的快乐来自你本性的觉醒、焕发,还是外在世界的刺激等等。这些基本性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每一个已经独立的成年人应思考的人生根本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再去想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你会发现好的组织教会给你的应该是一个成功人的生长模式,它包含了不断取得成功的气质、性格、精神,方式方法以及核心能力,这也是成功组织的核心。

成功的组织不以某个人为中心,也不以自我为中心,他的中心来自对外部生存环境的深刻洞察,以不断确立新的增长点和价值点,而后仔细谋划、专心一念、不达目的不罢休,直到把一个个理想图景转化为现实成果。

成功的组织要求他的组织成员是开放的,消除界限和壁垒,围绕共同的中心——当然此前是找到并识别组织的中心——有机地将自己链入其中,灵活机动配置各种资源,因需而动,学习各种知识、增长各方面能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创造关键价值、实现超常规发展。让自己的心围绕组织的心转动,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眼界、视角、意识和悟性,你要找到他的“心跳”,才能与之共进退、同欢喜。

一个组织很渺小,它只有紧紧和社会与时代保持同步,甚至超前一小步,才能永续生存、发展;一个人更加渺小,他只有选对组织,并将个体命运与组织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抵御各种自然、社会以及来自自身(生理与精神上)的风险,让自己的智力、体力、品性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与机制中不断成长。

猜你喜欢
中心核心价值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先定中心后搭配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