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余
日本人所推崇的制胜境界是什么?日本人的制胜境界源于剑道,根于禅宗。如果不信,可以去见识一下日本的剑圣宫本武藏以及他的武功秘笈
据说,媒体前面要想加上“中国”两个字几乎难于上青天。“中国”桂冠下的媒体便像骄傲的大公鸡昂首阔步地迈入了“核心刊物”之圈,让人们联想到那些神秘雅致的高尔夫球场,联想到那些带着长舌帽、追逐着小白球的人们。然而,不论是专注与陶醉,还是羡慕与叹息,竟然没有一个业余的玩家仔细地研究过那个小白球:它确实是圆的吗?这一定是远看的结论。实际上它的表面却有着十分规则的“蜂窝凹面”。
又据说,如果知道了为什么会有这个“蜂窝凹面”,您就懂得了打高尔夫球的一大半原理。然而,要想获得这个“知道”,您却必须花上3万至5万元加上一个月的时间上那种专业的培训班。所以,大多数业余爱好者就“不知道”了,百姓们就更加“不知道”了。于是,高尔夫也因为它的神秘而渐渐高贵起来了。
其实,“中国”号的媒体就是这种高尔夫。如果将《中国国家地理》比作高尔夫,而将中国传统风水比作那个令越来越多的人们趋之若鹜的神秘小白球,上面的一番唠叨就会变得十分有趣了。
以“风水: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为显著封面标题,2006年第1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向百姓们投下一个不小的震撼,整整一期、全年首期用来讨论以往被称之为“迷信”的一种传统方法及其理论,在中国媒体发展史上还是首例。
《中国国家地理》写过了一个醒目的广告词:“风水:传统文化与科学文明的博弈”,让读者感觉到它正在为两个博弈者提供一个难得的平台,像是一个高尔夫球场,为那些追逐小白球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但又充满障碍、起伏蜿蜒的水草皮地。于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引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记者李雪梅采访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博士时的态度:“‘风水在当代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我们无意于卷入纷争,但是我们与读者一样,想知道‘风水到底是什么。”《中国国家地理》单之蔷的观点是这样的:“听到了日本人要把风水申报为世界遗产的消息,就像韩国申报端午节一样,但在其源头的中国,我们还在争论风水是不是科学这种假问题,看来我们还真是出了问题。”这里是否体现了一种“中国”号杂志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呢?
人们翻开这一期专刊,便会发现一系列令人深思文章标题,比如:“有了科学技术,我们还缺什么”、“地球是一个活的女神”、“土地伦理与当代风水”、“现代风水如何济世救民”、“天——地——人——神的和谐”等等。这些都在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息:人类曾经借助科学技术让自己过上了理想的日子,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却像那些能够自我复制与控制的“X战警”,不仅修改了人类为之设置的程序,抵制着人类对它们的控制,而且向人类调转了枪口。
当然,首先的受害者并不是人类,而是人类赖以居栖的大自然。这个原理很简单:当年,诸多科学技术在“人定胜天”的激情中孕育诞生,帮助人类去利用大自然。意想不到的是,不少科学技术具有自我繁衍的能力,他们甚至为了证明自己具有超人力量而超越了人类的控制,直接去毁灭原来那些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环境。同时,出于深度依赖,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科学技术产生了一种人们不愿承认的新迷信。于是,一个渐渐脱离人类生存本意的“巨无霸”出现了。
《中国国家地理》甘冒千夫指的风险做出了一期风水特刊,在较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这个巨无霸的担忧。“谁来保佑我们的家园——风水复活的背后”这篇文章就是这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面旗帜。于是,它必然招引来一串关于这个“谁”的争论。细心的人发现,这个“谁”并非指人,而是指科学技术、方式方法、观念政策、法律法规等等,其中就包括了传统风水的理论和方法。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渐渐认识到,如同X战警拯救不了人类一样,大自然之外的东西依然拯救不了大自然自己。
所以,享誉国内外的一位教授提出了下面具有强烈“风水思想”的杰出主张:“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面对史无前例的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现实,只有‘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才可以实现‘天地——人——神和谐的人居理想。当然,‘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关键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
另一位教授说得更为直接:“政府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需要‘反规划,就是首先要确定不该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不该建设的地方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我们更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反规划的思维,以不变应万变。”
听起来这很玄乎,但他们依据的原理却十分简单:珠穆朗玛峰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就是因为河流是连续的。
其实,百姓对于媒体的关注往往以旁观“论战”为胜。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PK”,那么多的“非常6+1”,那么多的辩论,甚至台湾政坛也每年数次地成功运用了“吵架”的魅力。这也是众多媒体喜欢扎堆的缘故吧。
所以,反面声音紧接着就一阵阵地飘了过来,它们的基本语调是:“风水岂能与地理学混同——《中国国家地理》风水专辑在误导!”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指出:“风水思维也是关联性思维,它不讲逻辑环节的严密链接,而把推理解释的中间过程置于神秘之中。我国古代有一个体系很清楚的地理之学,与风水文化很不一样,这是古代学术文化的客观形势。我们最好不要将风水文化混同于地理学,注意二者的界限,我认为这个界限是原则性的。”
他们认为,应当将风水师与那些对我国古代地理学颇有研究的著名地理学家顾颉刚、谭其骧、侯仁之、王成组、史念海等学者区分开来。然而,正是因为真正地理学家的工作及其成果很少有人知道,所以才给了今天以风水代替地理学科的机会。
面对这种特殊的博弈,中庸的观点正如《凤凰周刊》引用中国道教协会王成亚的观点那样:“风水中有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的一面”,如果去掉“风水”二字,就失去了超自然的神秘,那么,业主还肯出大价钱吗?答案可能就在这里。
就在风水论战经历数月而趋于疲惫之刻,2006年3月26日,《中国风水》百集大型纪录片开机仪式筹备会在河北省石家庄举行,它成功地转移了关注风水的百姓们对风水文化的视线,从另一个视角给人们一种不知结果的期待。风水圈内人士则更是为之振奋:《中国风水》百集大型纪录片的开拍,将为中国风水学深入宣传和应运推波助澜。
当然,这都是一些看似与己无关的新闻故事。只是读了以后,作为企业家的我们能否略思片刻呢?如果我的企业如同那个高尔夫球场,如果我生产的产品如同那个为了引起百姓追逐的小白球,我的处境将会是怎样?我应该怎么办?我的风水法则在哪里?这里有两个原则可以参照,那就是一方面像打高尔夫球以及《中国国家地理》那样“利用观众的引力”,另一方面学会“反规划”。细想一下,整个打高尔夫球和《中国国家地理》风水特刊事件的整个过程不就是这种“反规划”的过程吗?其中十分深奥的道理,就是祖国传统风水理论给予当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