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中的强弱转换

2007-03-16 05:22罗志华
商界评论 2007年2期
关键词:战力战斗力部队

罗志华

编者按: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本土市场已经成了全球战场,我们既可以看到“强胜弱败”,也有大量“以弱胜强”。易趣金元来势汹汹,而淘宝游击将其败退;GOOGLE举全球之力进攻,百度却借本土特色领先。

不管“蓝海”如何流行,“双赢”如何高唱,但“红海”依然是竞争的常态,强者绝不会主动与弱者双赢,商场即战场无疑是竞争的真理,企业的比拼犹如生死较量。在纷繁复杂的竞争中,强弱易手转瞬之间,我们急需更新自身的强弱观念,以看待新的竞争环境。到底什么是“强”,什么是“弱”,如何才能使己强,使敌弱,决定企业每一次竞争的胜负成败!

继2006年第4期,我们从美国国防部《反恐启示录》中获得未来竞争的灵感之后,本期我们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摘取谋略精华,奉上原汁原味的军事谋略,以开拓企业竞争的新视野。

“强”“弱”新观念

两军对垒,我们看惯了“强胜弱败”,也不乏惊叹于“以弱胜强”。但面对全球500强,中国本土企业似乎弱势明显,难道我们只能引颈待割?到底什么是“强”?什么是“弱”?我们必须有全新的认识,否则就将分不清局势,徒叹奈何!

一、“军事实力”与“战斗力”的“强弱”对比

传统的强弱观念,实际上主要是指军事实力的强弱,是指作战双方之间在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进行直接比较,占优势一方为强,劣势一方为弱。

这种简单的“强”、“弱”观念无疑是有重大局限的。因为它离开了部队所担负的作战任务,单纯从军事实力的角度进行双方之间的直接比较。这种认识成立的前提,是交战双方军队所担负任务的完全同一和平等,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很少出现的。衡量作战过程中双方参战部队战斗力的强弱,不但要看其实力水平(即所拥有的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而且还要看其所担负的作战任务的大小。

事实上,任何一场战争都只是特定条件下双方军队战斗力的交锋,而这里的战斗力是指部队担负作战任务的实际能力。

战争是一个双方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同对方进行斗争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衡量强弱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军事实力本身的影响,还要考虑军事实力在斗争中被加以运用的方式、方法、时机、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同样的军事实力,运用的方式、方法、时机、地点不同,所能完成的作战任务的大小也就不同(施加给对方的作战任务的大小也不同)。

军事实力被加以运用的结果,形成了战斗力。二者比较而言,军事实力的强弱是一种静态的强弱,战斗力的强弱是一种动态的强弱,而战争总是处于动态当中的。所以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强”、“弱”必然是战斗力的强弱。

二、战斗力的强弱是相对于具体任务而言的。

既然是战斗力的强弱,那么这个强和弱就必然与所担负的任务大小有关。因为战斗力是指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实际能力。

一般来说,如果所投入的战斗力一定,那么所担负的任务越重,则战斗力就越弱,所担负的任务越轻,则战斗力就越强。

进一步说,战斗力的大小与战斗力的强弱,应该是被加以区分的两个概念。战斗力的大小仅仅是决定战斗力强弱的因素之一。判断战斗力的强弱,除了战斗力自身因素之外,还要看所担负的作战任务的大小。离开了具体的作战任务,则无所谓战斗力强弱,或者说,无法确定战斗力的强弱。

如果所投入的战斗力能够完成所担负的作战任务,也就是战力平衡,那么它就为“强”,如果所投入的战斗力不能完成所担负的作战任务,也就是战力失衡,那么它就为“弱”。这应该是判断战斗力强弱的最终和最高标准。

强弱转换的关键

面对竞争对手,华为的“压强策略”助其攻城略地,而易趣的金元攻势却功败垂成。为何同样的强势带来不同的结局,胜败的关键究竟在何方?

一、“强”(战力平衡)的三个条件

如果要使军队能有效完成作战任务,也即战力平衡,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以下三条:

1.空间一致

即部队战斗力的实际控制空间与完成作战任务所要求控制的空间必须相互一致;

2.时间一致

即部队战斗力的实际控制时间与完成作战任务所要求控制的时间必须相互一致;

3.水平一致

即部队战斗力的实际水平与其要完成的作战任务的难度水平必须相互一致。

二、“弱”(战力失衡)的四种形式

从战力平衡的三个条件中,我们可以推导出战力失衡的四种基本形式,即空间差、时间差、任务差和能力差。

1.空间差

所谓空间差,是指作战部队的实际控制空间与完成作战任务所需控制的空间之间出现的差异。这样,出现空间差的部队就无法将战斗力集中于作战任务,从而处于弱者地位。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战此力彼,即战在此处而力在彼处。是说一支部队,其完成作战任务所需控制的空间在此地,而其战斗力的实际控制空间却在另外一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当战斗在此地打响时,处于彼地的作战部队要么是因为两地之间距离太长,要么是因为对方的阻击等不能及时赶到此地。

二是战场大而力场小。是说作战任务要求必须控制某一定范围的空间,而其战斗力却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从而无法展开大规模的战斗,顺利完成作战任务。

三是力场大而战场小。是说作战任务要求必须控制某一定范围的空间,而作战部队却被分散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内,从而导致投入到既定任务控制空间上战斗力的不足。

2.时间差

是指在空间一致的情况下,作战部队战斗力的实际控制时间与完成作战任务所要求的控制时间之间的差异。作战过程中任何一方只要出现了时间差,他就不能在部队战斗力最旺盛的时候投入作战任务,从而出现战力失衡,被置于弱者的地位。

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战先力后。是说作战任务位于前一时段,而其战斗力却只能在此后的另一时段才可能提升到所需要的水平,难以赶上作战任务的需要。

二是力先战后。是说战斗力只能在前一时段具有较高的水平,而作战任务却在此后的彼一时段出现,导致作战任务出现后,战斗力却下降了的情况。

三是战长力短。是说所要完成的作战任务要求必须在某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将部队的战斗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实际上部队却只能在该时间段内的某一部分时间上满足上述要求,从而使作战任务无法坚持下去。

3.能力差

是指作战能力差,即战斗力差。在作战任务的时间、空间和难度等因素一定的条件下,由于作战部队战斗力的实际水平不足而产生的与完成该作战任务所需要的战斗力的理想水平之间的差距。

4.任务差

所谓任务差,是指在作战部队战斗力的控制时间、空间和水平等因素一定的条件下,部队实际担负的作战任务超出了其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而产生的差距。

强己弱敌的策划模式

竞争的成败并不决定于绝对实力的大小,大企业有可能阴沟里翻船,小企业也可能逆势而上。系族企业因为战线过长而崩溃,小企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而崛起,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不同战场的对敌态势,以提出适合自身的强己弱敌的模式。

一、强己弱敌的基本模式

军事谋略,作为以实现我强敌弱为目的的强己弱敌方法,其基本模式是:从调整作战任务与作战能力(战斗力)及其关系入手,努力使己方战力平衡,使敌方战力失衡。

进一步看,究竟怎样实现使己方战力平衡,使敌方战力失衡呢?也就是说,究竟怎样使己方由弱变强,使敌方由强变弱呢?

事实上,既然存在斗争,那么就已说明其中任何一方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战力失衡状态,都有能力差或任务差或空间差或时间差存在。

因此,要实现使己方战力平衡,减能力差、减任务差、减空间差、减时间差是四条基本途径;同样道理,要使敌方战力失衡,则有加能力差、加任务差、加空间差、加时间差这四种基本途径。归纳起来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即“加减战力矛盾”。

二、空间差的典型战例

例1.诺曼底登陆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盟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登陆作战。为对付盟军登陆,希特勒曾构筑一条永久性抗登陆防线,其设防重点在加莱地区。

为迷惑德军,登陆前盟军还进行了一系列战役伪装措施:在德情报机关周围建立了假无线电情报网;在英格兰东部虚设了一个由巴顿中将任司令的“美第一集团军群”;在德军飞机能侦察到的地方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假的登陆舰艇、坦克和滑翔机;飞机对加莱地区的投弹量比诺曼底地区多一倍;登陆日前夜,小型舰只和飞机进行了佯动,利用电子器材模拟大规模的登陆舰队和机群。此外,还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所有这些工作,使德军无论在登陆之前还是在登陆开始后都误认为,美、英军队要在加莱登陆,从而将德军大量预备队吸引在加莱地区,为诺曼底登陆成功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

【新解】盟军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是使德军出现战此(诺曼底)力彼(加莱)型战力空间失衡,形成战力矛盾,从而被置于弱者地位的结果。

例2.放弃土地,欲取先与

全国解放战争的初期,有以下统计数字:

问题是,在头四个月,为什么要放弃这么多的城市?

这个问题,可以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在进攻中虽然占领了许多城市,却要处处设防,尤其在交通要点和后方基地必须置重兵把守,每处至少布置了一个团以上的兵力。我们的兵力就这样被四处分散,并且都成了不能机动使用的“呆兵”,而共军则能随时集中主力采取行动,在我们正面积极活动,伺机突袭,将我各个击破。

【新解】我方放弃土地的作用,在于使蒋介石兵力四处分散于新占领的土地上,使其战斗力的“力场”扩大而在其某个局部上力场的强度下降,当我集中主力攻击其某一局部时,很容易使敌形成力场大战场小的战力空间失衡,出现战力矛盾,从而将其置于弱者地位。

三、时间差的典型战例

例3.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齐国进攻鲁国,在一个叫做长勺的地方摆开了阵势。在作战过程中,齐军一进攻,鲁庄公就准备出战,被谋士曹刿阻止。等到齐军击鼓三次进攻受挫时,曹刿说可以反击了。于是鲁国军队发起反击,打败了齐军。事后,鲁庄公问曹刿打败齐军的道理,曹刿说,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鼓足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就泄气了。敌人泄气,我军士气旺盛,所以能够打败敌人。用古兵法来说,这叫做“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新解】本例中鲁军的获胜是给齐军制造出了力先战后型战力时间失衡,形成战力矛盾,从而置其于弱者地位的结果。

例4.持久战

抗日战争初期,有“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盛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基本特点,解释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矛盾,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新解】抗日战争的正确模式是打时间差,其核心在于通过持久作战,使日军出现战长力短型战力时间失衡,形成战力矛盾,由战争开始时的强者地位转化为弱者地位,最终将其击败。

四、任务差的典型战例

例5.“左”倾冒险主义

1928年7月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全国各地的红色政权逐渐发展起来,党在白区的组织和群众工作,也得到相当恢复。但是,当时党内存在着“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在革命力量向前发展的形势之下,特别在1930年蒋冯阎战争爆发后的国内形势的刺激下,党内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思想发展起来,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客观形势,不承认革命需要组织力量的充分准备,并认为中国革命的总爆发必将引起世界革命的总爆发,提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冒险主义口号,下令全国红军攻打大中城市。使党和革命力量遭受了损失。

【新解】在战斗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战斗力的强与弱,决定于所担负的作战任务的大小。这时,正确的谋略应当是减己任务差。而“左”倾冒险主义思想之所以错误,根源在于提出了超出己方战斗力水平的作战任务(“会师武汉、饮马长江”,攻打大中城市),这实际上是在加己任务差,使己方形成任务差型战力失衡,将自己置于弱者地位,因此必遭失败。

例6.卢汉的智谋

1949年云南解放前夕,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将领卢汉,已与我党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蒋介石既要依靠卢汉维持残局,又对他很不放心。于是,蒋介石当面命令卢汉,立即对我党地下组织和民主人士进行镇压。这时,卢汉一方面要作出镇压的姿态,以麻痹蒋介石;另一方面又要设法保护左派,以争取和平解放。如何求得两全之策?卢汉巧妙地采用“打草惊蛇”的计谋,先来个解散并查封省议会,然后进行搜捕,使左派提前得到消息,及时进行了隐蔽。

【新解】本例中卢汉先解散并查封省议会,使左派得到消息后隐蔽了起来,这相当于使用加任务差法,使镇压我的地下组织和民主人士这件“任务”的难度增加以至于出现了战力失衡,在事实上形成战力矛盾,已不能完成该任务的情况下再“努力”完成该任务,从而求得了两全之策。

五、能力差的典型战例

例7.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10月,韩信统兵数万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馀调集20万大军在井径口(今河北省获鹿县西南)凭险据守,汉军很明显处于劣势。

韩信决定兵行险着,夜间密令2千精锐骑兵手持汉军红旗,从小路向赵军侧翼包抄,隐蔽待机。并派出万余人作为前锋,出井径口,背临大河,摆开阵式。赵军见状,笑韩信不识兵法,十分轻敌。拂晓,双方展开激战,汉军弃旗向背水阵撤退,赵军倾巢出动,全力追击。汉军前有河水,后有追兵,无路可退,拼死苦战。陈馀见久战不胜,想退回原地,但这时其阵地已被韩信的2000伏兵占领,插上了汉军旗帜。汉军前后夹击,全歼赵军,击毙陈馀,俘赵王歇,大获全胜。

【新解】《孙子兵法·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背水阵、破釜沉舟等战法将军队置于危亡之地,断绝士兵侥幸偷生的念头,激发其奋勇杀敌的意志,造成一种士兵必须拼死奋战的形势。这是一种在作战任务已定的情况下,通过制造出危险的形势激发士兵的战斗力,以减能力差的方式实现战力平衡,从而转弱为强,夺取胜利。

[编辑 陈建光]

E-mail:chinacbr@vip.163.com

猜你喜欢
战力战斗力部队
俄部队军演
“和”文化激发偏远井站战斗力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动物军团的战斗力
老部队
战斗力大PK
知识就是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