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低成本做女人

2007-02-05 07:34
幸福·悦读 2007年2期

林 鹭

林夕是近年走红的女作家,著有《上午咖啡下午茶》、《给生命一个出口》等6部散文集。现在,她的转型之作——描写上市公司内幕的商战小说《暗箱》荣登各大书店排行榜,并引发了一场影视权争夺战。从散文到小说,从爱情到商战,每一次出手,都留下了不凡的印迹……

重返职场,不做全职太太

大学毕业不久,身为教师的林夕就一头扎进婚姻的城堡。婚后生活很幸福:房子宽敞明亮,老公收入不菲,但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弥补工作的低迷,特别是看着先生蒸蒸日上的事业,林夕的心中常涌出莫名的失落感和紧迫感。于是,林夕做出一个决定——考研,可遭到先生的坚决反对。他说考那张文凭有什么用?咱家又不指望你升官发财!要是不愿意干就回家我养你。这时候林夕才明白,婚姻不仅是平静的港湾,也是束缚和羁绊,她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凡事自己做主了。冷战一个月,最后双方都做出妥协。林夕答应先生的条件:只考一次,如果考不上就回家老老实实做贤妻良母。

林夕是那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人。她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备考,可就在考试前,发现自己怀孕了!这个上帝的礼物,来的真不是时候!她看着化验单,悲伤不已。先生却很兴奋,理直气壮地让她放弃考研,还“命令”她不许上班,回家静养。林夕只好认命,做了全职太太。

她的这一决定,让母亲大为恼火,在电话里喊道:“我供你读大学,不是让你做饭洗尿布的。婚姻的本质是合作,两个人要互相体谅,包容忍耐,但不能太委屈。不委屈的条件就是自己赚钱。”

母亲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当年她放弃在山东的教师职位,跟着父亲来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做了一名合同工,过着以父亲为中心的生活。性格急躁的父亲,每次和母亲意见不同时就生气地一扬眉毛:这是我的家,我说的算!母亲不知暗地里流过多少泪。有一次和父亲吵架,她收拾好东西想一走了之,但看看幼小的孩子,实在不忍心,最后又留下了。

母亲不愿这样的悲剧在女儿身上重演,所以极力阻拦。为了避免女儿重蹈覆辙,她当机立断,决定提前退休帮着照看孩子。母亲的牺牲成全了林夕,她虽然没有考研,但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哲学、历史、文学、经济,一年读了100多本,极大地丰富了思维。这期间她还试着给报纸投稿,很幸运,第一次就中了,这更加坚定了她沿着文学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1991年冬天,林夕把9个月的女儿交给母亲,重返职场,去一家报社做了记者。

单亲妈妈,和女儿做朋友

1999年,林夕的散文集《末班车总在绝望中归来》出版,她也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作家。但这期间她和先生的价值观产生分歧,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导致分手。林夕争取到女儿的抚养权,并把女儿送到父母家中,自己努力工作,只用了一年零9个月的时间就买了房子——虽然只有62平方米,但是她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当她带着女儿打开门,环视着四周,深深地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更让她感动的是,女儿送给妈妈一份珍贵的礼物——一袋子哗哗作响的硬币,她把自己的零用钱攒了下来,给妈妈买微波炉,省下做饭的时间多写稿子。林夕把女儿抱在怀里,眼泪喷涌而出!她没想到,一向任性娇惯的女儿,懂得体贴照顾妈妈了!

与别的母亲不同,林夕和女儿的关系更像是知心朋友。初中时,女儿喜欢上一个男生,她第一个告诉妈妈,还把男孩写的情书拿回来问妈妈怎么办?林夕当然不希望女儿过早地涉入感情,但她明白,越反对越适得其反。她想了想,告诉女儿,世界有一半男人,一半女人,彼此吸引是很正常的事,关键要处理好这种关系。最后,在妈妈的帮助下,女儿写了一封婉转的拒绝信。

因为忙于采访和写作,林夕在女儿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但女儿从不怨她,反而以妈妈为自豪。她常说:同学们都羡慕我,要是他们跟家长说了自己喜欢谁,早被巴掌掴晕了!听到这样的话林夕感到很欣慰。

有一天,林夕正在家中写稿,女儿放学回来,拿出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说是老师推荐给家长的。但林夕并不赞同书中的观点,她直言不讳地对女儿说:“人生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长跑,考上哈佛仅相当于第一圈领先,这位妈妈却把女儿当成冠军,广而告之,其实很可笑,你别受他们的误导。你知道做我的女儿最幸运的是什么?不是因为我是作家,有名气,而是因为我是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所以不会像许多家长那样,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不会逼你考大学,不会逼你当作家,不会逼你出人头地。你这一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要你认为活得精彩快乐就行了。”

升入高中后,女儿对学习产生抵触,一度萌发退学的想法。正巧赶上暑假,林夕便鼓励女儿去麦当劳做义工,然后把感受写成文章发表,赚了几百元稿费。女儿拿着稿费单,不无感叹地对她说:这种出卖体力的工作,做一天很快乐,但做一辈子就太辛苦了。所以我还是决定考大学,靠知识赚钱。女儿还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太扼杀人的创造力,她要在备考的同时,留出部分精力读课外书,这样既能接受高等教育,又不失去独特性。林夕听了很惊讶,没想到女儿的思维已超过许多大学生,她相信将来不管做什么,女儿都会很棒的!

成就事业,走出性别“暗箱”

作为畅销书作家,林夕也曾患上许多女人常有的30岁恐惧症。对男人来说,30岁意味着成熟、自由和独立。而女人就要准备从社交舞台上淡出,让位于更能吸引男人眼球的年轻佳丽。但一次偶然的采访,让林夕走出了这一误区。

那次,报社将一项采访任务交给林夕。之前已派一位女同事去,结果碰了壁。采访对象是一位归国创业的斯坦福大学博士,地点就定在正筹建中的厂区,林夕只好换下套装和高跟鞋,穿着T恤牛仔,背着装满资料的大帆布包,风尘仆仆地去了。出乎意料,采访出奇地顺利。对方侃侃而谈,把她想要的东西一股脑都倒了出来。林夕觉得有些不解,结束后忍不住把疑问说出来,博士一听笑了,说:你那位女同事,穿的跟模特似的,坐在那一动不动,像尊雕像,把我的谈话欲望都给压回去了!林夕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得感谢今天这身休闲装。

博士告诉林夕,美国女性和中国女人不同,她们很少在性别上下功夫,基本上都是T恤牛仔,配双旅游鞋,脸上也很少化妆,都是素面朝天,工作以后衣着服饰要讲究些,但比起国内的女性还是相当简约。除了第一次面试或者会见客户,平时大多是着便装。因为她们认为,相貌只有在老板和客户还不了解你的时候起作用,但真正决定薪水和地位的,是你的工作才能和智慧,所以她们宁愿把功夫下到这方面。

林夕陷入深思中:的确,想想身边的白领们,哪个也少不了精品包装。如此这般,当然是为了男上司、男客户。只要他们在场,个个做淑女状,说话声音低低的,像谈恋爱般柔肠百转。这招也确实好用,虽然业务不出众,但拿定单、升迁,都在男同事之上。可这仅限30岁前,过了30岁就开始失灵。那一年,林夕29岁。她想:自己再怎么在脸上用功,也是夕阳产业,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不如干脆放弃,把功夫用在作品上。幸好写作这一行,是男女平等实施最好的行业,没有性别优势可言,一切以稿子定论。现在,林夕的衣柜,清一色是纯棉衬衫和牛仔裤,穿起来既舒服又随意。别的女人逛街去商场,林夕却是去书店、图书馆。

2006年4月,林夕去报社给昔日同事送新出版的《暗箱》。算起来,距上次来此已有3年,她依旧是素面朝天,短发,纯棉衬衣配牛仔裤,再简单不过的妆束,却惹来女编辑们一阵惊讶,问她是如何保养的,看起来比3年前还年轻?林夕实话相告:每天爬山一小时,游泳一小时,其余时间读书、写作、交友,谈话。看着似信非信的女同胞们,林夕悠然道出:其实最好的保养方式,就是低成本做女人 ,也就是老老实实地做人。你可以利用性别优势获得一时的好处,但难保一世。所以最好还是在阳光下和男人公开过招,而非“暗香”操作。不可否认,那样也能获得利润——甚至是高额利润,但同样你得付出维护高额利润的成本。而女人的成本——青春美貌都会随着年龄增长呈向下递减趋势,这是上帝也阻挡不了的,更何况我们凡人!

的确,生活在男人占强势的社会,做女人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不必像男人那样打拼、凭实力竞争取胜,而是利用性别优势,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这条被许多女人奉为圣经的“成功之谈”,其实是做女人最大的误区,也是做女人最昂贵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