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鹰
目前,作文课的目标设计和处理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没有目标,随意性相当大。二是在训练中生成目标。三是在批改中生成目标。四是预设目标。第一种做法从教学态度上讲对学生很不负责任,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许多“后遗症”,每一种“后遗症”都以泯灭学生的训练兴趣为最终结果。第二种做法,保证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弊端在于课堂活动中教师失去主导作用,课堂活动无序,课堂评价随意或空泛,导致学生目的意识模糊。第三种做法也是利弊各半。利在于教师批改中有总结、有反思。生成了下次作文的目标。弊在于忽略了本次训练对学生的最大作用,生成的目标可能因没有预设而不成系统,没有延续价值。第四种做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教师严格按着预设目标进行,不免遏制学生的发挥,自己也就无法发现学生的灵感,难以挖掘学生写作潜能。有的教师却能够灵活地操作,既保证预设目标的完成,又能激发学生潜能并有效地促进新目标的生成。
实践证明,作文训练预设目标是活动型课堂必需的。从理论上讲,作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交往活动,特别是在改革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的形势下,它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程序。预设目标是作文教学也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作文训练相对其他基础知识课堂和阅读课堂有更多的创造性、更大的灵活性。并且,预设目标的制订是以所有能促进学生言语经验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的相关因素为基础的,不是教师简单地依据自己的主观假设和喜好来制订,也不能成为主导和控制教学进行的唯一标准。预设的目标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可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生成的。预设只是一个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追求设想,最终的训练目标是在训练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互动对话交流生成的。
那么,在训练开始前,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预设这个教学目标呢?这取决于我们的课程计划,选择的文体、话题。因而,语文教师在预设训练目标时,首先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从语文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出发来预设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不能片面局限于某一节课或某一篇作文。成功的教学目标应是一条大目标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次,预设的目标更应立足于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和高考作文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再次,预设目标还应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空间,以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适合学生个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现就我所进行的高三第二轮写作训练中的第二阶段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做一简单说明。预设目标是“让习作材料丰富、典型、新鲜,意境深远”。大致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课时教师布置作文进入第一阶段(调取材料、习作,约35分钟):学生分析、提取信息,翻阅读书笔记寻找相关素材。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第二阶段(学生互动,进行读一议,约10分钟)教师明确提出互动目标:小组内互阅作文,并进行评议,同时“拿来”有利于自己作文的素材,增、删、调、换、改自己作文中用得不成功的材料。课外整理修改后的作文。第二课时进入第三阶段(生生、师生互动,进行评一改,约35分钟),各小组推荐组内优秀作文朗读,教师和其他组成员与推荐组进行讨论、评析。并对相关作文进行即时修改。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始终围绕着“材料的运用”这一日标,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材料运用”意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本次训练目标。学生的讨论、分析、评价的范围是开放的,以便保持积极性,挖掘潜能,同时生成新目标。第四阶段(约10分钟)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归纳、总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准确、自然、及时地和学生融合起来,不可因预设目标的制约而僵化生硬。教师总结目标(材料运用)实现程度,要求学生课外将自己的作文再次修改后誉写在作文本上。教师在批改中,结合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研究,生成新目标。
本次作文训练提供的材料不再赘述,本次作文话题为“做人”。活动完毕交上来的作文有64篇,其中产生优秀作文20篇。根据学生的课堂评价和教师书面批阅评出经典材料22则,印发给每个学生,使学生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生成了第二阶段训练目标中的第二个小目标:材料运用要讲究技巧。材料丰富了,经典了。习作仍然不精彩,通过本次作文活动,师生共同发现了材料运用技巧上的问题。
作文训练课相对其他课堂教学是一个更开放、更民主平等的教学过程。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材料和话题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中,通过对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落实调整甚至否定,从而不断地完善、发展、生成的。只有预设、没有生成,不但不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而且使训练过程失于死板。有了预设,课堂才有序。教师的指导才有方向。教师有了生成目标的意识,才能使学生有最大限度的提高。那么,在活动性作文训练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地创设新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新的需求,从而促进教学目标不断生成与发展,而不是僵化地以预设的教学目标硬性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进行,忽视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所谓的“统一性”。
总之,预设作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在动态的训练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完善、生成与发展的。在活动的课堂教学中构建并不断生成与完善的训练目标,关键的问题是立足于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高考作文的基础和发展等级的要求,正确的认识有与无、预设与生成、有序与发展、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联:内蒙古赤峰宁城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