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总部里的中国美眉

2006-12-29 00:00:00张振中
伴侣 2006年10期


  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中城东边的东河河畔,座落着一幢三十八层高的浅灰色玻璃石板楼,这就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每天都有几千名男男女女进出这座大楼,其中就包括数百名中国籍雇员。在常人眼里,“国际公务员”仿佛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到底怎样?年轻人怎样才能实现到联合国工作的梦想?
  
  力挫群雄,留学女孩当上“国际公务员”
  
  正直而又能干的北京女孩郭晓捷,是从联合国实习生变为国际公务员的。刚过而立之年的她,如今已是联合国总部秘书处经济社会事务部的高级职员了。1995年在联合国的一次招聘中,经过几次的面试、笔试后,她终于幸运地成为了联合国的国际公务员。
  郭晓捷介绍说,目前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的中国籍职员约有200名。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占用联合国地域分配员额的人员,现有五十多人,主要是较高级别的官员、管理层和其他专业人才。所谓联合国地域员额,是指一个会员国的国民可以在秘书处任职的额度,它是根据联合国大会决议,按照一个基于会籍、会费、人口三大因素的复杂计算公式推算出来的比例额度,其中以会费缴纳多少最为重要。
  另一部分是不受地域员额分配所限的技术性或服务性人员,如同声传译、笔头翻译、速录员及一般工作人员。这部分职员由秘书处根据工作需要招聘,原则上不需要顾及来自某个特定的国家。联合国曾于1995年、2001年、2002年和2005年,分别在中国举办了4次选拔考试。考试合格进入联合国人事厅后备人员名单的共68人,其中35人已被联合国正式聘用。由于中文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中的正式官方语种,秘书处所需的一批中文人才绝大部分来自中国。但不管你来自哪里,也不论过去做什么工作,一旦受聘于联合国秘书处,理论上都要和原籍国“划清界线”,只效忠于联合国秘书长。
  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人当中,级别最高的当属副秘书长。根据有关规定,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均有权推荐一位本国国民担任副秘书长。联合国秘书处下面主管政治、维和、人事、财务、法律、新闻等事务。近年来,分给中国副秘书长主管的是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部(简称为大会事务部)。大会事务部人员最多,约占秘书处员工总数的近二分之一。
  当然,大会事务部也是中国职员最集中的地方。除中国副秘书长以外,还有几名来自中国的借调人员和级别较高的专业管理人员,其他一百多名中国职员主要从事中文口译和笔头翻译工作,还有一部分是编辑审校人员和中文打字员。可以说,联合国大楼的23层几乎都是中文翻译和打字员的天下,口译同传和速录人员则散在大楼外的其他地方。
  此外,在联合国秘书处的其他部门,如政治事务部、裁军事务部、维和行动部、法律事务办公室、人道事务协调办公室、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等,也活跃着中国籍人士的身影。
  谈到这几年在联合国机构工作的感受时,郭晓捷感慨地说,必须不停地“充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自己也因此真正体会到“学无止境”的深刻含义。此外,联合国更强调团队精神。虽然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了个人,但有许多工作仍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但同事们相互尊重,相处还是非常融洽的。
  
  翻译刘娜:小职员也能在纽约购房置业
  
  1.73米的高挑身材,飘逸的乌黑长发,举止优雅的刘娜是位典型的“东方美女”。从上海复旦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刘娜一步步走进了纽约联合国总部。
  刚到这里,刘娜就耳闻目睹了许多新鲜事。比如,五个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大楼二层有一间专门的磋商室,房号为“C座209”。这个房间约八九平方米。每逢世界上发生大事急事,“五常”各级官员的磋商便会跟着时代的脉搏,变得频繁起来。这时,该磋商室就犹如“急诊室”,格外引人注目。一些媒体的记者削尖了脑袋设法混进大楼内,将摄像机直接架在磋商室的出口处,同步猎取五国大使的动静。 一些文字记者则各有“绝招”,手握微型数码录音机,尾随五国大使或其助手,见缝插针地偷偷采访第一手资料。后来就连不少美国老百姓都幽默地称这个磋商室为“世界急救室”!
  还有联合国召开会议时,各国与会代表都有中午打盹的需要。但在这幢大楼内想找一块儿中午小憩的地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只有二楼的代表会客厅、过道走廊和一楼的哈马舍尔德图书馆等几个地方才设有沙发和椅子,供大家免费使用。于是,每到中午,就会看到用餐后的各国代表和联合国职员争先恐后地抢占这些“要地”的情形。大家午休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的。既有东倒西歪、鼾声如雷的,也有头戴耳机、闭目养神的。如何在联合国抢占午休地盘,还真的成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课题。前两年担任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德雅梅大使还专门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并写出一本名为《睡在联合国》的书!
  联合国是一个藏龙卧虎、奇才辈出之地,云集着各国优秀的政治家和外交官。这些人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聪明的才智,其言谈笑语别具一格,或以柔克刚,或唇枪舌剑,实在是独揽风骚,令人大长见识。刘娜说,一次我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学贤大使,应邀到美国西部的一个城市做演讲。他一语双关地说:“我来西部以前,总以为这儿的每个人都腰插两支短枪,见谁不顺眼就拔出来给他一梭子。今天,我发现大家其实都挺友好的。我想,中美之间加强相互了解是非常有益的!”话音刚落,全场笑声、掌声顿起。人们都被他幽默诙谐的谈吐所折服。
  2001年9月,刘娜正式到联合国中文处工作。刚来时她是专业2级(P2),一年以后升为专业3级(P3),通过努力,她现在已经升到专业4级(P4),在这个级别,所有的文件翻译都是自译自审,无需上级和别人校对,真正是译责自负。刘娜觉得当国际公务员工作无小事,尤其是翻译联合国各种会议文件,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半点不能马虎。
  当然,在联合国总部“打工”待遇还是比较优厚的。目前,刘娜和绝大多数中国籍职员都已在纽约购置了属于自己的安乐窝,即便是薪金较低的中文打字员也不例外。
   他们多数住在纽约皇后区的新鲜草原、森林小丘上,或者是法拉盛、纽约市北郊的富裕小镇,以及曼哈顿对岸新泽西州北部环境较好的郡县,还有一部分住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周边的曼哈顿和纽约长岛等区。
   此外,在异国工作的职员还有每年一次的探亲假期,一般有4~6周的时间,可以报销全家的往返机票;国际公务员的每个子女除每月有100多美元的生活补助外,联合国还负责为他们报销75%的学费。
  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除工作之外,中国职员之间还有不少社交和联谊活动。大家经常利用法定的喝咖啡和午餐时间,三五成堆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互通信息。联合国大楼23层上有一间房作为中文书会办公室,里面有许多中文图书和音像资料供大家借阅,这里也可以说是中国职员的非正式会馆。虽然他们身处异国,但整天和一帮兄弟姐妹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
  
  心怀世界,做个“爱心天使”
  
  王晓军虽然有着男孩的名字,却是个柔情似水的漂亮女孩。她是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与国际发展专业的博士,现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官员。这位中国美眉讲话的声音极富感染力,柔软中带着诚恳,仿佛她的人一样,是那种外表亲和、内心纯真的女人。
  王晓军的办公桌上摆着几张照片,是联合国教育项目援建的云南一所小学的老师寄来的。照片上的孩子们,睁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看着镜头。他们的衣服虽然旧,却很整齐,简易的校舍在薄雾中也显得结实稳固。可以看得出来,教育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而这所学校里的老师和孩子们,正是王晓军所执行的联合国远程信息教育培训计划的受益者:让山区学校的师生,通过互联网和外面的世界进行沟通。当学校的老校长刚刚学会使用电脑,发了一封E-mail给她,讲述他们那里发生的变化的时候,王晓军竟然兴奋地跑到走廊上大声喊起来,同事们也都欢呼雀跃,为看到了项目的实际效果而激动不已。
  王晓军觉得自己有义务使联合国所推广的项目被当地的老百姓了解,只有依靠当地人的力量,才能达到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目的。
  王晓军说,对于“求同存异,世界大同”的联合国精神她深信不疑,这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理想。“为联合国工作让我感到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我每天都处在新知识的海洋中,这是最大的挑战,也是由这份工作的内容决定的。它迫使我必须拓宽我的视野,开放思想。有时候,感受的压力越大,动力也就越强,而工作也就越出色。”
  王晓军就是这样一个善于从自己内心寻找力量的女人,并且总是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份荣誉的看重。她说,每一次她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去一个地方视察,那里的人们,尤其是妇女,对她都是既好奇又佩服。而她总是说:“你们也可以的,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要改变你们未来的事情,也许不久的将来,你们中某个人的孩子,也可以为联合国工作,那就是联合国所倡导的公正、公平原则的最好体现。”
  
  相关资料:国际公务员招聘方式
  联合国国家竞争考试是联合国招聘工作人员的主要方式之一。由联合国秘书处经与成员国协商同意后举行。通过考试选拔的人员将进入联合国国际职员后备人员名单,当出现职位空缺时,由联合国从后备人员名单中选聘。
  2005年“国际职员后备人员”在中国的招考,面向30岁以下符合条件的中国青年,招考专业为经济、财政、统计、信息技术、新闻等。要求报名者具有以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精通英文或法文。据了解,成为国际公务员要通过两次考试。通过考试进入“中国国际职员后备人员库”后,才有资格参加下次在中国举办的联合国国际职员竞争考试。考取进入联合国国际职员后备名单后,即取得了进入联合国工作的资格,成为一个年薪5万美元以上的国际公务员。
  
  责编/紫君
   E-mail:zijun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