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官员的专业性能打几分?

2006-12-29 00:00:00
中国新时代 2006年5期


  外管局这种“自娱自乐”的政策出台方式,却大大刺激了意欲走上红地毯的中国企业和VC(创投资本)们的神经
  曾以“一元年薪”任职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的粱定邦近日语出惊人,他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的证券市场监管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缺乏,而在整个财经领域,中国也很缺少具有专业技术的财经官员。由于很难让市场上有经验的人才进入领导层,以后,人才的编制和用人制度都会受到冲击。
  中国证券市场的人才任用问题由来已久,从长袖善舞的“海归”到韬光养晦的“土鳖”,都成为股民对市场不满时发泄的对象。事实上,从2000年国有股减持风波开始,中国股民就开始怀疑中国财经官员的专业性。
  五年前.为了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股权分置问题.中国提出按照净资产减持或10~5倍市盈率的方式减持国有股。股民对此政策热情高涨,连股票的增发、配股都成了抢手货。行情未持续多久,财政部却提出以市价减持国有股。随即,股市大跌,增发配股搞不下去,新股也发不了。中国股市自此进入绵绵熊市.股指从2200多点跌到998点.上市公司的业绩飞流直下。
  跌到这份上了.国家为重振股市,去年提出了对价支付的措施。可是国资委断然认为上市公司对股民10送3的对价高了,结果本来对对价支付过少就有意见的基金借机砸盘,胆战心惊的股改行情遭遇寒冬。
  并非只有证券市场的一些政策失误让投资者付出了真金白银,其他领域的财经官员在制定新政策时也有此类现象。以外管局来说,2005年出台的11号文,终止了中国企业实现红筹的梦想,令风险投资惊出一身冷汗。如今.在这一政策遭遇重重非议后,终于有了它的“中国式结局”。然而,外管局这种“自娱自乐”的政策出台方式,却大大刺激了意欲走上红地毯的中国企业和VC(创投资本)们的神经,并且让他们怀疑政策制定者高高在上的真实意图。
  再回到粱定邦所言,“由于很难让市场上有经验的人才进入领导层,将会冲击人才的编制和用人制度”,这确实是政府任用财经人才的一个瓶颈。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财经人才是专业的、有经验的呢?我们评定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连谁是专业的财经人才都不能区分,又何谈让其进入领导层呢?
  去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爆出“中国内地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不出5位”的言论,虽然值得商榷,却昭显出中国经济学界专业财经人才的匮乏。而面对这一指摘,国内经济学家们少有反驳的声音,就像是2004年的国企改革大讨论前,经济学界的集体沉默一样。此后,根据网上调查,大众心中“有良心”的经济学家只有吴敬琏和郎咸平两位而已。
  事实上,我们对于政府人员任用的改革也一直在探索。2002年开始试行的政府雇员制企图打破政府人员能进不能出、“铁饭碗“、终身制和不能合理流动等铁幕,似乎为专业人才进入政府机构开启了一道门缝。然而,上个月”天价“政府雇员.无锡市对日招商首席代表颜兵的黯然离场,则说明政府雇员无法承载公众期待。而颜兵曾获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国际经济法硕士学位,并且在日本及国内多家企业任职,其专业性和从业经验是无可挑剔的。
  无独有偶,近期美国财长斯诺最近的烦心事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美国共和党认为.斯诺同其前任奥尼尔一样,来自工业界,对金融业不甚了解。缺少洞察力和前瞻性,任内并无太多建树。而且正是在斯诺入主财政部的几年中,美国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财赤不断扩大,国债不断积累。因此,他们施压总统布什另用人选替代财长斯诺,表示美国财长应当从金融界中挑选。目前,由共和党人士提名的财长候选人有美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坦利·奥尼尔,以及高盛的首席执行官亨利·鲍尔森,此二人都是驰骋在华尔街几十年的人物。
  财经官员把握着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大权,我们姑且不论中国的财经官员专业能打几分,要紧的还是逐步形成良好的任用和监督体系,尽量减少试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