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宫玉国:读书,让自己更真实地活着

2006-12-29 00:00:00
中国新时代 2006年5期


  遇到喜欢的书,那个字啊,扑面而来,就往你的眼里蹦,直接进入你的大脑,你一下子就理解了;但有的书,字虽然也是汉字,但是却很陌生,怎么也看不懂
  北京,幽静整洁的卧龙小区里。
  2005年底离开ITl68网站CEO一职的宫玉国,已为他的新项目筹备了几个月。书柜上的项目进度表,明确表示着项目已进入“倒计时”。办公室窗外,纯白的玉兰花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宫玉国身着休闲西装,脸上透着轻松和自然,笑意甚至渗透在话语间。
  宫玉国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身为IT人的他曾经一度很想做学问。虽然由于某些原因无法圆梦,但对文化的热爱,让他眼中的世界也因而变得与众不同。
  
  一书在手,一杯清茶
  
  他喜欢的书似乎有点儿怪。小时候喜欢看科幻书籍.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都一一看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幻想的书就失去了兴趣,或许是觉得自己不具备科学的思维。
  他曾喜欢看武侠书,常常是一书在手、一杯清茶,就愉悦的过了一个昼夜。与远古、神秘文化相关的书,他也特别喜欢,玛雅文化、金字塔、水晶头骨之谜、复活节岛石像之谜、三星堆等等,若用北京话形容,他“就好这一口儿”。
  上大学时,宫玉国有了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广泛阅读和学习,有时候竟像是有点儿“不务正业”了。古典文献专业必备的两套书《十三经注疏》和《辞源》,被他摞在床头,上面放了台灯,一放就是四年,基本没动过。而其他专业的课程,考古、历史、西方艺术甚至西方哲学,他却从头到尾听了个遍,各个领域的知识,就好像一块块方砖,将他的知识城堡越垒越高。
  有了积累,就会有思考;有了思考.就会有怀疑。
  宫玉国玩过《周易》,接触过气功,还曾一度喜爱宗教。他曾经关心过“耶稣复活、战胜死亡”耶稣基督的裹尸布,他曾两次去过教堂。在教堂中,听着祈祷声,威慑于那里庄严、圣洁的气氛.他也曾不由自主的将两膝向前屈了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些,他还是喜欢,比如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但却越来越不相信了。看书,就要看书的可取之处,感受宗教的氛围、故事情节,文字,但是他不愿意当真。他相信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很简单的,就像“1+1=2”那样;只是在人类能够理解的范围之外,有很多解释不清的东西,人们就只能靠幻想和演绎,越解释不清越神秘,就像历史一样,因为历史永远是后人写的,这种神秘只是因为没找到一个简单的答案或无法把握真实。再简单些,七巧板、九连环,不会的人抓耳挠腮也不得要领,但会的人几秒钟就能解开。
  
  字里行间的人性
  
  读书的过程,也是探求真实、寻找自我的过程。宫玉国感慨,人长大了,现实的成分就多了,幻想也就少了。但是不论什么事情都要找到本源,也就是根本,这也是他不喜欢看小说的原因。他觉得小说不真实,但如果有人通过小说写一些真实的人性那就另当别论。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是宫玉国很喜欢的一套历史小说,他透过一个个故事来看人性,学习一些处事方法和道理。所以无论看什么书,文学的,理论的、历史的,都是探寻真实的过程,映照自己,让自己更真实地活着。
  在宫玉国看来,不同的时期会喜欢不同的书,这体现了人在不同时期的理想和追求,也会反映当时的心理状态。自己年轻时喜欢读《三国》,那是因为尊敬诸葛亮超群的智慧谋略、完美的精神品德和人格力量;曾经喜欢武侠,不但是因为喜欢书里的情节和英雄人物的侠义精神,也有一部分是源于对金庸先生——中国惟一靠劳动致富的文人——的尊敬。
  他现在最喜欢的书还是跟历史有关,尤其是一些发人思考的书。宫玉国最近在读梁漱溟晚年口述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书里的一个故事让他沉思良久:粱的父亲梁济先生对当时的中国绝望而自沉。某日,他问儿子粱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儿子答:“应该会好的。”父亲喃喃的说:“会好那就好。”三日后,梁济投湖自尽。
  
  为童话改结尾
  
  给三岁的儿子讲童话故事,则是宫玉国与书的“另类接触”。
  儿子的童话书里总是充满了争斗。比如大灰狼和羊的故事.结尾总是羊集体把大灰狼弄到山下,摔死了;比如三只小猪和狼的故事,难免是小猪集体把狼杀掉了,固定的模式就是正义战胜邪恶,在血淋淋的斗争中,邪恶的势力被杀死。
  每每讲到这儿,宫玉国都会自己改个结尾,比如狼从山崖下面摔下去,结果失败了;看《猫和老鼠》,看到杰瑞把汤姆戏弄了,他就跟儿子说,“他们是在玩儿,是快乐的玩伴儿,虽然打打闹闹,但是还是好朋友。”
  作为一个父亲,他深刻感受到,现在的教育方式很可怕,孩子接触的应该是和谐而非争斗,应该教会他们善良和乐观。虽然那些斗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竞争状态.但宫玉国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单纯快乐的长大。
  宫玉国最近特喜欢的一篇童话是“恐龙的故事”。在一个城市的高楼上,有一只恐龙在嗷嗷叫,大声的唱歌,吵得居民们不得安宁,大家就聚在一起想办法。有人就说用高压水龙头;中它,可是恐龙用嘴接住水,把它吐出来,淹没了城市;有人说用石头砸,恐龙大尾巴一甩,石头反;中过来,砸伤了好多人……。这时候.有个小姑娘站出来说,“我来试一试吧。”她跑回家,没过两分钟,恐龙不再唱歌了,整个城市安静了。大家很惊奇的问她,“你用了什么办法啊?”小姑娘说:“我打了个电话,说,恐龙先生,您唱歌的声音太大了,影响我学习,能不能不唱歌啊?”
  最简单的故事总会隐藏着最深刻的道理。对于这个故事,宫玉国大声叫好,这是童真的、乐观的、简单的方式,不是野蛮的“对抗和斗争”,而是一种协商性质的“希望”。
  
  不喜欢“IT圣经”
  
  作为中国IT业的见证者.宫玉国接触互联网比较早,那时很少有关于专业技术的书,一切全靠在工作中学习,他也算是那种边走边学的“实践家”。直到现在,他也没有看这类书的习惯。尼葛洛庞帝的“IT圣经”——《数字化生存》买回来,也只是翻了几页。
  宫玉国驰骋网络,也有自己的博客。他把博客当成日记。随时随手记下一些思考,一些感悟。点击他的页面,能够看到他的照片,看到他儿子可爱的笑脸,看到直达他心灵的每一个文字,感受着他的感受,思考着他的思考。经营这个博客,他也会有小小的虚荣,心里也希望有人在看,有人回帖,有人肯定。在博客上,原来公司的同事常常给他留言,看着一些人默默的关心他,关注着他,宫玉国觉得很感动。
  自己的新项目也是网络,所以宫玉国就更加重视现在普遍缺乏的网络真实性。除了信息来源要可靠,内容要合法,他还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使真实性显露无遗。在操作中,这种机器与人类智慧相融合的方式将会有很大的难度,还是个很大的挑战,但对他而言,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慢慢积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更令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