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从审计质量的控制要点、审计质量的考核机制设计以及如何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进行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
近几年,由于审计质量问题引起的法律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暴露出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薄弱,这已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致命弱点。因此,对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和考核是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审计质量控制薄弱的原因分析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审计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与程序。其控制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和监控。但“银广厦”、“蓝田公司”等事件暴露了审计工作在实务中的薄弱环节。具体而言,现阶段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模糊
质量意识、风险意识不强,对执业质量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思路不清;没有将其当作事务所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紧抓不放,甚至看成无足轻重、费时费力的一般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二)经济利益影响
在指导思想上片面追求低成本高收益,只顾“现得利”,不愿多投入;在工作上,抢时间、争速度、搞突击,不想在质量控制上下功夫,致使一些业务项目粗制滥造。
(三)无序竞争使然
由于会计市场的有限性和竞争的无序性,一些事务所为求生存往往不择手段抢地盘、争客源,以降低质量标准满足客户需要,无暇顾及或无法实施执业质量控制。
(四)风险意识淡薄
一些从业人员对执业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转移风险认识不足,对执业质量控制缺乏紧迫感,对风险防范缺少警觉性,有时工作疏忽,得过且过。
二、审计质量的控制要点
结合质量控制准则的要求,要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着重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选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1.严格控制录用阶段的人员选拔
员工选聘应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择热心审计事业、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精的人员为审计的中坚力量。
2.强化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的教育
为使注册会计师切实担负起经济卫士的神圣职责,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专业服务,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誉,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审计责任教育。
3.强化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速知识更新,加强其业务胜任能力
注册会计师执业依靠的是知识、经验和技能。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和审计标准、执业要求和审计手段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事务所应当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4.建立技术支持与咨询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一支精通专业知识、具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判断能力的专家队伍,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以保证其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业务中能够及时利用专家的工作。
(二)事前控制
1.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
事务所应建立客户资源库,并及时把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业务承接和实施部门通报,以便在审计工作开展中加强重点风险领域的控制和合理安排审计程序。
2.建立充分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制度
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查阅以前年度工作底稿,发现执行审计业务的缺陷与漏洞,总结错报及舞弊易发处,整理成若干风险点,运用于决策业务承接、关注错误与舞弊、制定、完善审计计划和控制审计程序中。
3.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选派合格的项目经理
项目经理在整个审计项目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工作贯穿审计项目的始终,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在审计计划阶段,要负责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编制审计计划,并随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在实施阶段,要负责对项目小组的现场管理,督导和复核助理人员的工作,负责与客户的接触、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并上报;在完成阶段,要负责整理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汇总审计差异,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负责编写审计报告并复核等。
4.编制详实的审计计划
编制审计计划的目的是对具体的审计工作的预先安排,以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审计计划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的目的和审计的范围、审计策略、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以及审计时间和人员分工。
(三)过程控制
1.实行责任分工的管理制度,并配合以适当的分级指导和监督
在审计工作进行之前,先编制详细的审计计划,细化各项审计工作,按会计项目划分为不同的审计部分,再由审计项目负责人视项目特点分工给具有不同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逐级负责。审计人员具有不同的级别,各司其职,承担不同的审计责任。同时,上级审计人员对下级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并监督其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
2.重视审计风险,采用可靠、有效的审计方法
现代审计已由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为风险基础审计,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不仅检查企业内部业务的经营风险,还要评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用以确定某一时期需要审计的主要项目及其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
3.建立例外事项或重大事项的请示报告制度
注册会计师应及时对执业中出现的例外事项、异常事项或重大事项做出积极反应,强化自身的专业判断,而且要及时用书面形式向会计师事务所请示汇报。
(四)事后控制
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都应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的疏漏,并采取补救措施;并对不同行业、系统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审计总结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工作质量的考核机制的设计
质量考核的指标设计应考虑影响事务所业务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它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质量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从事务所总体质量的控制要素考虑,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监控等。
(二)内部分级督导与三级复核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对照“督导制度”和“三级复核制度”,检查其在审计业务中的落实情况,对事务所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提出明确的考核标准。该项考核内容一般与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考核结合进行。由于审计项目质量是事务所所有质量控制措施的结果和外在表现,因此,应将其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并在量化评分时给予较高的权重。
(三)遵守职业道德情况
从业务的承接、专业胜任能力、对同行和其他方面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依据来自协会对事务所日常管理中的积累,以及注册会计师执行具体业务中表现在底稿和报告中的文字记录。
(四)职业后续教育与员工业务素质
从事务所对后续教育的规划、组织、受教育时间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结合审计项目的检查进行综合评判。
(五)具体审计项目的质量考核
内容包括综合类底稿的规范性、审计计划阶段、实质性测试阶段、审计总结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等五个方面。综合类工作底稿的规范性包括:综合类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要求。审计计划阶段包括:分析性测试的评价、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符合性测试、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策略。实质性测试包括:审计程序的选用、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审计结论正确性、审计工作底稿要素的完整性。审计总结阶段包括:总结内容完整性和充分性、应关注事项。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报告形式的合法性,审计意见表达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四、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和考核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用制度来控制执业质量
这是搞好执业质量控制的根本途径。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人员定岗定位,任务、职责、待遇具体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确立责任追究制,构建与新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二要营造秩序井然的内部运作环境,变人治为法治,用规章制度规范和管理事务所的工作,尤其是民主管理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等。既保障有章可循,又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主动性,防止消极、负面的影响。三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全面质量控制的政策与程序,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各项条款的全面落实。
(二)承接业务要谨慎,防止客户风险转移
这是搞好执业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一要对客户的主要情况,包括历史情况、发展情况、社会声誉、委托目的等要有基本的了解和评估,对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的客户要慎重。二应按要求签好业务约定书。三是接受业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四要推行“双承诺制”,即客户向事务所保证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凭证、会计资料,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从业人员向事务所保证依法、客观、公正执业,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
(三)对单个项目实行全过程控制
这是搞好执业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执业质量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审计报告的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数字等细枝末节之中。因此,对每一个业务项目都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头严起,按操作规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建立并实施三级复核制度,降低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
(四)完善督导机构,加强督导力度
这是搞好执业质量控制的决定因素。一要加强和设立督导机构,强化督导力量,把职业道德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督导岗位上。二应加大必要的经费投入,为督导人员提供工作便利。三要加强指导、检查、监督的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四是主任会计师必须对执业质量控制负总责,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规律,提高水平,不能抓而不紧,更不能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