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信息行为过程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2006-12-29 00:00:00夏鲁婧林向东
会计之友 2006年23期


  【摘要】本文试对会计信息行为过程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在会计信息行为过程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从会计信息的行为过程看,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会计处理失真和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等三方面。
  (一)会计事项失真
  指会计事项无法或不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从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即通常所说的“假账真算”。实务中,财会人员按照正确方法、程序核算虚假的经济业务和账簿记录,以掩盖不法经济行为或不实财务状况,虚构经济业务是会计事项失真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会计处理失真
  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通常所说的“真账假算”。实务中,财会人员按真实业务制证、记账,但在核算对象、会计期间和计算数字方面故意弄错,以进行粉饰或作弊。常见的手段有:1.错误分配成本费用,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分配产品成本时,错误使用折旧率、分配率,导致计算错误;2.错误归集产品成本,如把甲产品用料记入乙产品成本等;3.错误界定会计期间,如把本期利润转移到下个会计期间;4.错误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如把收益性支出错记为资本性支出,以虚增资产,减少费用,调高利润等;5.错误计算在产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如把完工产品成本记入在产品成本,以降低完工产品成本等。
  (三)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指会计行为主体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应及时披露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行为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分析
  
  (一)会计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
  会计信息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经营者和会计人员。
  1.经营者相对于其它利益相关方来说
  拥有控制会计信息的优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实现“内部人”控制,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人员素质低、技能层次不高,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混乱等。有些单位会计人员只管拿钱记账、记账编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融资等活动袖手旁观、听之任之;有的甚至支歪招、出鬼点,帮助造假,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完全丧失。
  (二)会计制度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
  会计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必然是一个多重的、多次的社会博弈的结果。理想的会计制度应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弈双方愿意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但是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在空间和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使得会计准则制定与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旧的会计规范需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又尚未完全建立,客观上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空间。
  (三)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
  其主要表现:一是执法不严,二是执法不及时,三是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如上市公司中存在的诸如“配股10%现象”、微利现象、重亏现象等等,皆是法律法规制度约束失衡和软化的现实表现。
  
  三、有效防范会计信息行为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健全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经营者做到“四不”,即不必、不愿、不敢和不能
  1.建立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在评价企业时应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并在相关的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选择中注重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积极探索、构建一个以“程序”目标为起点、适当考虑“结果”的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并以之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防止盲目追求“结果”的现象,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2.逐渐形成职业企业家阶层,并对之进行声誉评价
  笔者建议,应逐步形成一个职业企业家阶层,由有关机构定期对其业绩、行为进行考核,并评定其声誉,记录在案。对于经营者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经营者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
  3.加大处罚力度,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笔者认为,使经营者的风险成本大于其风险收益是一种有效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物质上的内在激励措施,这便要求加强会计社会监督力量,提高审计质量,从而增加经营者造假受罚的风险;而后加大处罚力度,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促使经营者逐步实现“四不”目标,即:
  不必:即减少经营者因会计信息失真成功得到的收入,使之感到没有冒险实施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必要;
  不愿:即对经营者进行声誉评价,改变其偏好体系,不再追求会计信息失真;
  不敢:即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使失真主体不敢实施失真行为;
  不能:即通过制度创新剥夺经营者对会计信息的任意操纵权,使其无法通过会计信息失真达到自身的目的,这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
  (二)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
  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
  会计从业人员应有一种高度的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自觉地把诚信原则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向国际惯例靠拢,以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2.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法
  制观念
  《会计法》第5条规定“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项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会计从业人员要自觉加强法律(下转第27页)(上接第25页)知识学习,强化法制观念,自我完善,自觉杜绝违法行为,维护会计法规的尊严。
  3.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提高职业判断力,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广泛应用先进的会计核算手段,使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可靠。
  4.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真实公正,“责业、廉业、精业、勤业、敬业、爱(乐)业”等方面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把评价结果通过奖罚手段、示范、大众传播媒介等方式,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各单位内部和社会公众的督导之下。
  (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净化会计环境
  1.加强会计法规建设
  从法律制度的整体来看,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综合反映的信息系统,除了应关注和有效协调审计法、公司法、税法和证券法等相关的法律外,还应更多地集中概括专门的、会计特有的会计法律规范,并保证其可操作性。对于类似会计工作的行政、社会监督,会计内控制度和违法检举等,都应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文规定。
  2.加大执法力度
  从会计角度看,应进一步落实《会计法》关于“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规定,督促单位负责人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会计责任。美国20年代经济危机前后,虚假会计信息充斥证券市场,政府通过法律将会计责任明确界定给企业经营负责人,违法乱纪者给予重罚,较好地杜绝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逐步完善会计理论
  要在加快相关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并认真贯彻落实的同时,重视对实际会计工作人员和实际工作安排的理性分析,最大可能地细化、明确会计工作全过程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并严格进行控制,尽量减少实际会计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或可选择性以及主观人为的不确定性给财务报告结果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会计工作的客观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4.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适当推行会计委派制
  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这一制度对于经营者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会计信息失真。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在分别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的母子公司之间实行会计委派制会影响企业的理财自主权,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弱化了会计人员的理财能动性。考虑上述因素,笔者认为,应明确划清各类财会人员的职责,有选择地选派偏重于核算职能的财会人员。
  5.尽快出台《监督法》,加强监督力度
  《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领导人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保障会计人员的职权不受侵犯。任何人不得对会计人员打击报复。”但却没有规定单位领导人如果利用职权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该受到怎样的处罚,而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又该得到怎样的保护。因此,为保护敢于揭发问题的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尽快制定专门的《监督法》,完善有关的检举制度,对打击报复检举人的行为制定出具体的量刑标准,依法保护检举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