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NO:03BJBJG097)的阶段成果之一
【摘要】本文在概括环境绩效评价产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环境绩效评价是一个相对来说较新的名词,但其中的某些内容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在196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所公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关于推动产业界采用系统化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叙述中就有许多环境绩效评估应用的说明。此后,美国环境保护署又据此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式。环境绩效评价中有关环境指标的观念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空气污染模拟的应用。
1980—1988年英国曾发展一套环境指数系统以评估许多不同的环境影响方面。此系统的指标数据经过分析后加权合并成为一个整体指数,成为世界上第一份尝试达成环境整体指数的文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42届联合国大会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多次强调了可持续性的发展概念,人们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在发展经济时必须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必须要有企业的合作与参与,环境管理手段开始从尾段治理,转向污染预防,综合管理发展,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到环境的综合治理之中。1989年Pearce等人发表了《绿色经济的蓝图》,首次提出将环境因素融入企业经营决策的问题,探讨了对环境资源进行实物核算。这些都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风险评估开始广泛运用,其中有关人类健康和生态风险的评估,均包含了环境绩效评价的部分内容,可以作为环境绩效评价工作的补充,生态风险评估更是成为执行环境绩效分析时的一项有用的工具。
环境绩效评价真正有系统性的发展与定义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的推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94年后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环境业绩评估的国际标准,通过考虑环境因素,评价环境业绩,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于1999年完成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正式公告,本标准为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审核提供了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值得提及的是,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及其创立的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ISAR于1990年、1992年和1994年分别对各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调查。1991年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公布了披露环境信息的第一份建议书。1998年根据新出现的问题对原建议书做了扩充,确定了8个关键性的环境业绩指标(如环境影响最终指标、潜在环境影响的风险指标、排放物和废弃物指标、投入指标、资源耗费指标、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和运营成本等财务指标等),以后相继发布了《环境成本和负债的财务报告》和《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等新的应用指南,将企业对股东的财务责任扩大到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并提出了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可以增加这一“生态效率”概念。这是对此问题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在此基础上,WBCSD 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生态效益指标主要是用于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供管理者制定目标,提出改善方案作为内部管理之用,但同时也是企业与其它内部或外部利益相关者间重要的沟通工具。在整个WBCSD指标架构下,生态效益的指标可用以下通式来表示:生态效益=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在此期间,各国政府纷纷开始要求其境内的厂商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国际上的一些大银行、保险公司、股票市场、中介机构等也纷纷开始对企业的环境业绩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价。
二、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研究看,我国研究环境会计的起步较晚,对环境会计的介绍和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将环境会计理论首次引入了我国。与此同时,郭道扬教授也在《财会月刊》上发表了《绿色成本控制初探》一文,此后,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994年我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归宿。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实施,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研究空前高涨,研究不断深入,与此同时,管理学界对微观企业的环境管理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财务会计界则从企业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对环境问题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环境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力图解决社会成本的内部化问题。2001年1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中国审计学会也于2003年召开了环境审计问题研讨会,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等专业科研机构(组织)也开始关注微观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评价问题,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另外,我国政府代表已经多次参加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的讨论;许多工程技术专家、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也积极致力于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为我国环境会计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状况来看,利用中国期刊网,以“企业业绩评价”为关键词搜索,从1990年起截至2006年3月,研究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的论文多达1265篇。文章探讨的内容包括:业绩评价系统、经营业绩评价、业绩评价方法、业绩评价机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业绩评价现状等。从时间上看,1998年以前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少,检索出的论文仅为56篇,1998年以后出现了研究热潮。以“环境绩效评价”为关键词搜索,从1990年起截至2006年3月,共检索出论文127篇,这说明在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中考虑环境因素的研究成果极少。
三、启示
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并存的矛盾态势,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除了政府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环境管理之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进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调动企业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观国内外对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出此领域的研究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有关环境业绩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设计的,并非为了满足企业绩效评价的需要,因而有必要从评价企业绩效的需要出发,进行具体研究。
第二,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国外相关资料的介绍,如有关国际组织或一些发达国家有关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的制度和标准等。对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问题缺乏有效的对策建议,所研究和介绍的一些有关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等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相距较远,实践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方面考虑不多。
第三,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主要指标,仅从原理上提出指标的意义,对指标的“量化”问题目前尚未取得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四,定性的规范性研究成果多,应用性研究成果少,特别是缺乏实证性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多数是以产权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制度理论等为基础,偏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分析,但以此来解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具体实践问题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五,现有研究成果中涉及企业绩效评价问题的成果,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样本,大多基于供应链理论或股东中心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缺乏分行业的具体研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差。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当借鉴当前的研究成果,重点在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有所突破,使理论研究的成果能够在未来的管理实践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