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教育部2005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无形资产流失:来自国企改制中的经验证据》(批准号05JD630108)、中央财经大学2005年度校级科研课题《无形资产:价值提升与价值止损——来自国企改制的思考》(批准号05XY0016)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如何深刻认识无形资产与价值创造、经济贡献的现实联动性与贡献力关系,理性地把握无形资产价值运营中驱动效能与抑制效应的固有规律,更好地强化国有企业无形资产运营进程的价值管理,实现其价值增值与价值止损,则是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需要认真探索和面对的问题。
尽管创造价值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永恒主题,但是,在不同时代,创造价值的要素则不尽相同,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以至于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舞台上,其主要角色一直在不断地更替着。今天的经济生活正在经历一个根本的转变,决定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已经由传统的有形资产转化为无形资产,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货币投资、物质设备和规模化扩张转向人力资本、客户资源和精细化经营。有形资产曾经是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而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存动力和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无形资产正日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
一、无形资产正演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实,可能正是无形资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导致人们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形成了无形资产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人才和物化了的智力成果、智力产品,又包括无形的信息、知识、智力活动和智力劳动,其实是源于有形资产又高于有形资产的劳动成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有史以来就在进行各类智力活动,无形资产也一直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但长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基本认可。自工业化中后期以来,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它不仅可以部分代替或减少原料、劳动力、设备、库存等物资投入,而且可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左右资本流向,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一)无形资产种类及其保护性约定
关于无形资产的分类问题,目前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观点,但是,从我们研究企业现实中无形资产价值属性出发,我们将无形资产分为知识背景下的无形资产和权力背景下的无形资产两大类型。知识型无形资产的构成主要是依靠高度密集的知识、智力、技术和技巧及其可能带来的高附加值,如专利技术、驰名商标、计算机软件、工业产权等;权力型无形资产的构成主要是依靠特许权利和可获赢利条件的关系,如土地使用权、采矿权、专营权、进出口许可证、生产(设计)许可证、雇员关系、顾客关系、代理销售关系、原材料供应关系等。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经济发展的不再是货币资产、权力和自然资源,而主要是知识、品牌、专利、信息等无形资产;经济增长模式不再是以“劳动力经济”加“自然资源经济”为主导,而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核心。无形资产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渐进过程,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中。结合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的实际,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应经济价值的标准看,无形资产的存在形态,除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已经纳入会计核算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各项无形资产项目外,事实上还应包括厂商字号、产地名称;计算机软件、企业形象设计、科技成果权;专营权、进出口许可证、特种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荣誉称号、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优惠政策;市场信息、营销渠道、管理方法等经营秘密;矿业开采权、水电使用权、通讯权、租赁权;人才及企业家等诸多类别。基于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相关国际组织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保护性组织、公约、条约。其中,主要国际组织有1884年成立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同盟和1970年成立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要国际公约有《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专利合作条约》等10多个国际公约;一些国家也先后订立了区域性的保护知识产权公约,如1968年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订立的《荷比卢统一商标法》,1977年非洲知识产权组织通过的《班吉协定》,以及1973年西欧国家缔结的最具影响的《欧洲专利公约》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体系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完善。
(二)无形资产的形成与显能的样本分析
无形资产门类繁多,特征各异,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具有不尽相同的价值生成机理。深入研究无形资产群体中由研究与开发生成的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此来阐释无形资产的形成过程和效能释放过程。
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自然离不开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是技术创新活动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一个国家研究与开发力量的强弱,是整个国家科技力量强弱的根本指标,也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基本指标。研发的目的在于增加知识的存量,其中包括对人类文化与社会的认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开拓出新的应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R&D)是一种有系统的综合性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宝库,并利用这些知识去进行新的发明。”根据内在活动特征,研究与开发一般按照其演进过程将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阶段:基础研究是指以现象和可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所从事的实验工作或理论探索,主要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而没有任何具体的应用目的,即没有特定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应用研究则主要是对某个特定应用领域或具体实用目标以获取新知识,利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开发研究是指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和现有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生产产品或完成工程任务而进行的技术开发活动。随着人们对技术创新认识的变化,人们对研究与开发的认识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尽管存在区别和界限,但也不能完全割裂开来。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国家(如日本)把开发研究加以延伸,细分为开发研究、设计研究、生产研究、流通研究、销售研究、使用研究和回收研究,并把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流通、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都视为开发研究的范畴。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研究是实现将货币转化为知识,而开发则是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货币(实现知识商品化)。这也正是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阶段,实施不同会计确认标准的依据,即对研究阶段的费用完全进入期间费用处理,而对开发阶段的费用在符合特定标准时进行资本化处理。R&D与技术创新有着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下图示意:
由图可见,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通过创新所引发的产品销售,必然实现了内含的超额利润,这也正是研发形成无形资产、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在。
(三)无形资产在经济建设中的内在决定作用
关于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价值创新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内在决定作用,笔者通过许多视角来深刻认识,起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一是高智力投入占据企业成本的比重逐步上升。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再主要是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和实物资产,而信息、知识、品牌、人力资源等非实物资产和形式多样的无形资产投入在企业资产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二是研究开发投资成为增强企业后劲的法宝。目前发达国家研发费用占GDP比重大约在2%--3%之间,国外企业的R&D费用一般都占其年销售收入的5--10%,世界500强企业普遍达到10%以上。中国政府把改革初期“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调整为建设自主创新国家就是一个明证。
三是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投资增长成为自觉行为。跨国大公司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甚至大学。美国企业界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支出从1983年的396.66亿美元,提高到1995年的6000亿美元,增长了14倍。
四是产品或服务包含的知识成份大大增加。知识价值在产品总价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智力产能化和知识密集化趋势日益凸显,知识产品成为最具代表性和竞争力的产品。如软件产品中物资消耗成本占产品价格的比重微不足道,其价值主要决定于包含的智力成分。
五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经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80—90年代的60—80%,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其中,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29—1947年为31.7%,1948—1969年为47.7%,90年代达到80%以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报告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六是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利润本源。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增值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并逐渐取代资本成为利润的主要本源。在当今全球500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公司是那些资产规模相对较低的知识型企业。如微软公司的账面资产不到通用汽车的三分之一,而其股票市值却高达通用汽车的10倍以上。
七是智力贡献因素开始主导利润分配。1995年美国企业收入高达64%的比例,落入知识拥有人之手。全球500强新型企业中,目前投资人所占的利益大多在30%左右,70%被发明人和知识拥有人占有。
上述发展趋势标志着一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这一时代,无形资产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已经从农业经济或工业经济中的辅助要素或“外生变量”上升成为竞争力的核心,成为决定性的终极资源和核心生产要素。
二、无形资产价值运营规律:驱动效能与抑制效应
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是现代企业成熟的标志。无形资产必须与有形资产融合起来,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能动性的驱动效应与抑制效应:
(一)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效应
有形资产曾经主导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价值创造,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正在壮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因素。无形资产的价值驱动具体表现为升级潜能和网络效应:
1.升级潜能
升级潜能表现为非竞争特性和报酬递增性。非竞争特性是相对于实物资产的竞争性而言的。竞争性就是一项资产在用于此处的同时是不能被用于彼处的。而无形资产的非竞争性表明,可同时用于不同的用途,在一个地方使用无形资产并不会妨碍在他处使用,且多数无形资产使用的机会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非竞争特性使其用途只受制于市场规模,而不受其本身重复利用的影响。在实践中,那些更多依赖于无形资产投资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固定或沉淀成本和微小的变动或增量成本,这正是无形资产的非竞争性所带来的结果。例如,软件的初始开发成本极高,而销售的软盘成本却可以忽略不计。报酬递增性无形资产的特征经常表现为不断增加的规模收益。承载“软黄金”的最终消费产品,其制造过程则是简便易行,完全可以按市场需要低廉、快速地扩大产销。在无形资产中,常常会蕴涵在一种新的商品或者服务系统中的观点、知识和研究的有用性并不受实物资产规模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
2.网络效应
基于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完全融合特点,网络对生产、制造、服务领域的渗透和流程改造也使无形资产的网络效应得到了普遍的扩展。网络效应其实融合了良性反应、外部效应和行业标准。网络收益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的特性往往会产生良性效应,即成功的公司会更成功。外部效应是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新技术的获取和应用速度也大大提高,进而增加了网络市场中的收益。网络市场“先发优势”也是其无形资产价值的体现,即如果产品或系统可以标准化,那么该产品或系统的微弱的有利条件可能会转化为未来巨大的优势。标准或者主导地位一旦确立,消费者被标准锁定,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就容易确定。
(二)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抑制特征
无形资产对价值创造的抑制与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即创造高额利润所承担的内存风险性、现实市场交易培育欠缺所隐含的交易困难性和权属与权益控制所产生的非完全性特征诱发的抑制表现:
1.内在固有性风险
尽管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所有的投资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然而,无形资产风险显著高于实物资产。许多自主创新活动可能会在未来“颗粒不收”,而实物资产投资却很少遇到这种情况。内在风险性是与创新过程的风险特征密切相关的:相对于企业其他经营活动(如生产、营销等)而言,创新活动具有更大的风险;创新活动的演化过程通常是以探索(提出新概念和新知识)阶段为起点,经过新产品或服务的技术开发阶段,并以创新成果的商业化阶段为终点,自始至终都与风险是孪生姐妹。
2.市场交易性缺陷
无形资产的本质决定了无形资产很难完全交易兑现。法定产权不明晰,难以达成灵活的契约,以及许多无形资产的成本模式(大量的沉没成本和微乎其微的边际成本)阻碍了价值体系的稳定。因此,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发育迟钝。具体障碍表现在:非交易性使得人们无法直接测量无形资产投资(如研发投资)的市场价值,也很难寻找到参照物,从而导致对无形资产投资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包含许多不确定性和随机因素;非交易性导致大多数无形资产无法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作为资产而确认和计量;非交易性导致无形资产缺乏流动性,并且极大地限制了风险分担的机会。这些影响进一步增加了无形资产投资的风险,限制和阻碍了无形资产的增长。
3.部分独占性特征
部分独占性相对于有形资产所带来的效益是可以有效地被它们的所有者独自享用而言的。对于无形资产,很难阻止其他方(非所有者)部分地享用一些投资收益。当专利到期后他人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些发明,即使是专利还未到期,由于竞争者的仿效重新设计产品,也存在外部效应,从而产生了所谓的溢出效应(spill over)。此类侵权诉讼案件表明了盗用专利权成果会给拥有专利权公司带来的巨大困难和高昂成本。身上渗透着无形资产的员工的流通也成为企业的现实威胁。
综合前述,无形资产在价值创新过程的能动效应,既有驱动性,又有抑制性。因此,为实现高效率的投资与管理,必须认识其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趋利除弊。
三、国企无形资产运营进程的价值管理
伴随着越来越活跃的市场交易,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产权改革中,都需要进一步强化其自身的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即在研究探索无形资产价值提升的同时,注意防范无形资产的价值止损。市场驱动下的价值提升,需要通过表内与表外相统一来实施,而管理驱动下的价值止损,则需要对经营性流失和改制性流失双管齐下。
(一)国企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升
国企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升需要在新的理念框架下,认识价值创造的固有规律,进行价值测度,实施具体的提升措施。
1.认识和尊重无形资产价值创造的固有规律
在当今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角逐中,理智的无形资产管理思想应该是遵循无形资产领域的规律进行整合性管理,尤其需要注意:
(1)纵横一体原则。一体化原则来源于系统化的概念,它是指在无形资产整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业务流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将最合适的无形资产要素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注重强调的是最合适而不是最好,并且要从整体着眼, 统筹兼顾,局部服从整体,以求在企业全局上使无形资产状况达到最优。
(2)以人为本原则。这是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核心理念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它要求管理者在制定无形资产管理与开发规划时,要时刻意识到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积极参与的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管理核心目标应该是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尊重人、依靠人是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责任与效益原则。管理是企业追求效益的过程,效益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作为企业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分支,无形资产管理与开发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只是它所体现的效益是间接的,是通过各种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辅之以各种激励手段,发挥各级、各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员工创造性的劳动中获得企业的进步。
2.适应市场的国企无形资产测度机制
要准确量化国企的无形资产,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作为有机组合成的一种收入来源。在经济实践中,某项本身无实际价值或难以确定其价值的收入来源,在转让、出卖时,它的价格往往表现为资本化的该项收入。例如,土地价格表现为资本化的地租、股票价格不外乎是资本化的股息。据此,国企无形资产的出让价格,也可看作是资本化的无形资产利润。据此原理,国企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推算企业无形资产利润。为估算国企无形资产价值,假定企业的全部利润都是资产的报酬。这样,只要在企业利润总额下扣除有形资产产生的利润,就可以推算出无形资产的利润。(2)确定无形资产价值系数。无形资产价值系数,也称作无形资产收益的资本化率,它直接关系到无形资产价值的大小。在计算上,可以依据计算土地、股票等价格的相同原理确定。(3)通过折现就可以测算确定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3.建立正常的国企无形资产管理体系
要从全面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入手,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对各类无形资产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确认、计量、核算和管理。(1)强化依法保护无形资产的理念。对于任何一个国企而言,必须要求其有用法律手段确认和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对于企业无形资产要及时登记注册,取得合法权利。企业上下强化无形资产的理念是防范无形资产流失的第一道防线。(2)探索无形资产核算的新政。由于会计制度的固有缺陷,造成了大量无形资产“飘”在外面。为了保证无形资产的完整性、持续性和有效性,企业就必须依法支付无形资产有关的各项注册费用、登记费用、维护费用,切实保护、维护无形资产的价值所在,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无形资产资源及其相关业务的全貌。(3)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的视野。在依靠无形资产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在内外两个层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与考核责任体系,使每一项无形资产、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能具体落实到人,确保无形资产价值管理融合到企业的“有形”网络系统中。
(二)国企无形资产的价值止损
近年来,不少国企在对外合资合作、对内承包经营、资产改组上市、产权改制退出等领域,甚至在人才流动中,都先后引发了严重的无形资产流失现象。笔者现从价值管理角度对国企的无形资产流失进行分析。
1.国企无形资产价值流失的主要表现
根据我们的调查,许多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产权改制中,都发生了一定的无形资产流失问题,有的甚至特别严重。从各类无形资产流失的表现来看,一类是对历史上没有进行会计确认的无形资产不予认可;一类是对已经纳入会计账内核算的无形资产严重低估;另一类是中介机构对无形资产评估时刻意贬低其价值,此外,人才流动引致的国有无形资产流失也极为严重。
2.国企无形资产价值流失的防范对策
不论是正常经营中,还是产权改制中,都需要严把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各个关口:其一,进行扎实、深入的无形资产内部审计。企业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无形资产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全面审计和管理,充分关注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促进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核算,促进对无形资产的监管,及时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其二,进行全面、客观的无形资产专业评估。搞好无形资产评估,科学、稳健地量化无形资产,有赖于评估机构不断地改进评估技术,广泛收集市场资讯,逐步提升评估的准确性、公开性,以赢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长久信赖。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必须规范推进,环环紧扣:申请立项是前提,调查核实是基础,评定估算是关键,各个步骤必须逐步推进、环环紧扣,只有稳步推进并经权威部门确认后的评估报告才能成为生效的价值认可依据。其三,实施无形资产流向的跟踪监管。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必须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逐步建立必要的无形资产内部监督与管理制度,为规范企业自身行为,提供保证和依据;同时对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进行内部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审计建议,尤其是对转让过程中的每一个经办、审批环节,要严加关注,以防造成无形资产的严重流失。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