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笔者主持的课题《完善我国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广东省2005年会计科研招标立项课题,编号:05038)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完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调整思路。
当前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着目标偏差、信息披露不完整、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过于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无法反映等问题,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
一、局限性分析
由于受政治和经济等条件的影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这与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诸多局限性有关。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一)报告职能过分强调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是国家实行财政、税收和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之一,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采用的核算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因此报告内容也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适应的。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管理的经济实体,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投资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因此,财务报告职能应从满足宏观经济管理服务转为满足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投资者、企业经营者、债权债务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体的信息需求。
(二)财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反映度不够
会计准则制定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原则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是构成会计信息决策的两大特征。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EG+ULzuecUidlcF+QTlR1IRpIrm8SAWP6Wa/78Fn83A=营成果”,以如实反映或真实性作为可靠性的惟一内涵,表达会计信息应该是可证实性和如实表达。在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尚未解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其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它对使用者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形成的差距。但是,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相关性又分为一般相关和决策相关,一般相关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都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决策相关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需要一些特定的决策信息。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只有在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后,才在真正意义上符合相关性原则。但相关性绝不是一个可以确指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三)不能客观地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业务
知识经济时代所出现的一些新的资产形式、经营方式、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等无法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也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他的信息来源,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仅将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而无法包括在财务报告内。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企业的网络化使会计不再是个封闭的子系统,它除了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外,还可以提供非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分析性和预测性信息。与传统会计相比,信息技术时代的会计空间大为拓展。此外,由于现行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事项必须以货币计量为基础,所以对于如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和职工智力等一些非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无法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四)企业的未来风险信息披露度不够
近年来,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特别是采用了衍生金融工具,不仅更新速度快、数量大、品种多,而且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金融衍生交易也越来越多。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具有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其所带来的巨额金融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引起投资者的重视。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估计和判断的客观存在,风险始终会存在于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中。然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记账理论的制约,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企业财务报告应当充分披露这些风险信息。按照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指标内涵及其计量原则,企业面临的未来风险则受到严重的制约而无法得到充分揭示。
(五)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
根据会计分期假设,现行财务报告体系采取定期报告的制度,这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对年度财富分配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手工会计下的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因此,会计信息的报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等信息的使用者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就需要及时报告财务信息,报送滞后的过时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六)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缺乏对未来状况和软性资产信息的反映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揭示硬性资产,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可能要高出几倍,现行财务报告已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七)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用户的需求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借助标准的、通用的、固定格式的财务报告模式,通过提供数据形式的报表、对一些重要项目进行附注说明的形式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对企业信息需求上和使用上的差别性,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如何妥善解决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就给财务报告的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
(八)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内容不够完整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对外提供的信息披露上表现为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1.运用统一货币计量原则提供历史信息,而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用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管理员工的素质等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2.不能提供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已不满足于通用的财务报告,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需要向企业提出有特定需要的有差别报告。然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仍无法提供。3.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九)不能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份公司成为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特别是由金融创新所引起的权益交换性证券品种的增多及其普及化,使股东经济利益的来源并不局限于公司利润,而更多地来自于股份的市场价差,这使股东除关心公司创利的情况外,也十分关心股票的市场价值。由于公司股票的账面值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多是股票市价高于股票账面值,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了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公司利润增加有可能是建立在原股东权益稀释基础上的,这种利润增加究竟是对公司原股东有利还是无利,在现行财务会计中并没有反映原股东权益稀释的信息,只能反映因利息费用减少而增加的利润。
二、调整思路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指明了未来财务报告的改革与改进的目标,这就促使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有用,不断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因此,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调整思路主要就是对如何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方面进行考虑。另外,对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要改革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这是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现有基础之上的一种扬弃。
(一)加强理论研究,为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提供理论基础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应是业绩评价和决策有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又能用来作为评价企业管理者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尺度。财务报告作为企业正式对外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首先应为企业实现其目标服务。国家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抽样调查等间接方式获得。这将进一步淡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界限,未来两者融合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大,即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转化到财务会计的成份将增加,促使财务报告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因此,应加强理论研究,为改进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二)拓宽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范围
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以财务信息为主,其披露的范围也只局限于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交易和事项。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突破上述限制的条件下,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到非财务信息,应当将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非财务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社会责任信息、预测信息、分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等纳入披露的范围,提供以上述信息为披露范围的分部报告。同时,对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进一步完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主要报表,辅之以附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了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属于平面的、单层的报告模式。它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层,以满足用户层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方面相关的财务信息需求。可将这三张主要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财务弹性、投资报酬和变现能力的相对值会计信息。
(四)允许以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报告体系
现行财务报告是在以历史成本属性为主的前提下建立的,因而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相关性方面得不到充分体现。未来的财务报告应在历史成本属性之外,针对不同项目,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可考虑采用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等计量属性,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促使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现有的价值。
(五)增加未来预测的信息
利益相关者在掌握企业现在的财务信息的同时,还要借助现有的信息去分析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从决策的角度上来说,信息使用者能通过借助现有的财务信息去预测企业未来的信息才是最相关的,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应增加一些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如企业的前瞻性信息、创新金融工具信息和企业管理信息等,以提高财务报告的整体有用性。
(六)丰富和规范表外信息披露的内容
在会计发达国家,表外信息的地位已成为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数据和判断报表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整个财务报告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只重视主表和附表的编制,对表外信息的内涵和披露方法不太重视,甚至是不太熟悉。因此,我国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际,要求会计改革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重视表外信息的作用,规范不同企业表外信息的揭示方式,逐步加大报表附注中非财务信息和其他财务报告的披露力度。通过旁注、脚注、附表等形式对基本报表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补充或解释,以便帮助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报表信息,满足报表使用者对决策有用信息的需求。
(七)完善财务报告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财务信息实现时点报告已成为可能。通过事项法和建立实时报告系统,纸质财务报告将被网上发布的实时信息所取代,使用者通过互联网访问企业的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地获取并处理有关的信息。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彻底解决财务信息滞后的问题,及时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多方位财务信息。企业ERP系统的建立、完善及其与互联网的成功与合理的对接,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财务报告改革的关键。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