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分析工具、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表外信息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并阐述了财务报表在偿债能力分析中的局限性。
简单地讲,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全部的经营活动如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均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一、对分析工具的认识和运用
传统的偿债能力分析的工具主要有: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权益乘数(又叫财务杠杆比率=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已获利息倍数(又称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这些工具都揭示了财务报表中隐藏的规律,反映了数字之间的关系,能够迅速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方面的许多侧面,但是每个比率都有自己的着重点,仅仅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方面的一个侧面,不能仅仅根据个别分析工具就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妄下结论。企业还有许多比一两个比率更重要的其他因素,不要一叶障目。总之,这些比率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是它们只有被深刻了解企业的特点及经营背景的人正确运用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但是在这些传统分析工具中,人们对有些工具内涵的确认还存在争议,例如对速动比率中的速动资产的确认。有些人认为应确认为“流动资产——存货”,有些人认为应确认为“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还有些人认为应确认为“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预付账款”,往往导致比率计算口径各有不同,影响了指标的可比性。笔者认为,速动资产作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强的“准现金资产”,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确认它。短期投资成为速动资产没有疑义,因为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等有价证券,它们都可以随时变现;应收票据是一项格式化的债权,金额、利率、到期日都有明文规定,持有时间比较短而且可以进行贴现,把应收票据确认为速动资产;分歧较大的是对应收账款的确认。因为如前所述,应收账款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账龄长的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不如账龄短的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在实务中,一般来讲,账龄在一年以上的(跨年度)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客观性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应在计算速动资产时把账龄大于一年的应收账款从应收账款净额中剔除。虽然企业有些存货的变现能力也非常强,但为了提高该工具的可操作性和稳健性,应把整个存货排除在外。由此,笔者认为,速动资产=现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账龄大于一年的应收账款)
前面的几个传统分析工具都是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中取得数据计算得来。而资产负债是一个静态报表,据其计算出来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都是静态属性指标,而且也不考虑现金流量对偿债能力方面的影响,但负债毕竟要用现金来偿还,国外的财务分析对现金流量是非常重视的,有的专家甚至认为阅读财务报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现金流量信息,因此引入有关现金流量的分析工具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债务总额,这个比率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里每一元负债由多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所补充,这个比率越大,说明企业承担全部债务的能力越强。又如现金流量保障比率=未扣除利息所得税折旧和摊销前的盈余(EBITDA)÷年利息支出,一般认为,该指标在4.0以上比较好,最低不能低于2.0。
而且,偿债能力分析也是对企业的一个综合评价,其偿债能力是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密不可分的。因为无论是短期债务还是长期债务,很大程度还是要依靠企业盈利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来偿还,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势必敢于利用成本较低的负债达到财务杠杆效应。而企业在资产的不断营运中获得盈利,企业资产营运效率的提高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实务界中,商业银行在作出贷款决策时,对债务人会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债务人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不但考虑其偿债能力,同样也要考虑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最终评价贷款风险。
二、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实践
(一)要跟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深入的比较
一般是拿过去四年的数据(至少是过去两年)来跟今年数据相比较,做时间序列分析,初步发现企业一段时期内偿债能力的变化趋势,由此确定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领域,而且需要层层深入。例如,流动比率最近几年呈下降趋势,要分析是受分子流动资产还是分母流动负债的因素影响。如果是由流动资产下降原因引起的,考虑一下到底是现金减少了还是存货减少了,还要分清楚是哪一类存货,使分析结论接近客观事实,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也许此时,财务状况中的流动比率是下降了,但其偿债能力反而增强了。当然,在作趋势分析的过程中,要剔除会计政策差异、主体变化如企业合并等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增强可比性。为了了解分析工具的未来趋势和变化,还必须评价对未来分析工具存在潜在影响的因素。就某一年的数据进行偿债能力分析属于静态分析,联系前后若干年数据的分析属于动态分析,显然动态分析比静态分析更为合理。
(二)可以跟企业的行业标准进行比较
行业标准可以是行业财务状况的平均水平,也可以是同行业中某一比较先进企业的业绩水平。与行业标准的比较其优点是很直观、能说明问题。因为在有关偿债能力的分析工具中(包括绝对数)几乎都有明显的行业背景,例如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各类企业有关偿债能力方面的分析工具就有很大的差异,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与企业的行业标准进行比较有相当的可比性,同时也是竞争的需要。跟竞争对手相比较,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例如,甲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行业标准为40%—50%,而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几年为20%—30%,一般来讲,在负债带来的好处如节税效应等大于负债引起的财务危机前提下,只要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的成本即利率,权益报酬率就会大于资产报酬率,负债对企业是有好处的,能够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和增加企业的价值。从上面数据可得,甲企业在负债经营方面还有潜力可挖,可在防范财务风险的前提下利用负债扩大经营规模,来增加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在与行业标准特别是与某一先进企业相比较时,要考虑因企业规模太悬殊而损害可比性、企业的多元化问题和会计政策差异造成的影响。
分析工具本身其实并不重要,只有通过深入的趋势分析和同行比较,才能迅速发现有用的信息,透过表面数字发现背后的经济实质。
三、关注表外信息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一)企业偿债方面的信誉
如果企业偿债方面的信誉比较好,没有不良记录,即使出现暂时性的偿付危机,还是能以从金融机构取得新的贷款来偿付旧债、与债权人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和公开发行债券等手段筹措资金,渡过难关。因此偿债信誉比较好会增强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表外附注的或有负债和特别项目
在确认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和仲裁、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对企业偿债能力影响的同时,要特别关注的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的特别项目有:1.长期经营租赁。会计处理上经营租赁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只出现在报表附注和利润表的租金项目中,但必须考虑它们对偿债能力的影响并对它进行调整。2.合资经营。应根据报表附注和合资经营的有关资料来判断由担保责任带来的潜在长期负债问题;特别要关注公司把合资经营企业当作具有特殊目的的“特别实体”。有些公司为了降低财务报告中的负债额,通过设立特别实体,在公司报表中隐藏有关负债的交易,从而把相关债务从资产负债表中消失。一旦这些被隐藏了的债务到期,这些债务又都回到公司身上,这时候其真实的偿债能力就会一览无余,安然公司就是个典型的案例。
(三)行业信息和内部的公司治理结构
具有战略性质的行业信息也会对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特别是长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企业最怕的就是选错了经营的行业。行业信息主要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发展前景、行业的竞争状况、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政府政策对行业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处于发展前景好、风险小、竞争不充分和政府政策支持的行业的企业,一般来讲其偿债能力比较强。
至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现代公司的特点之一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公司资产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为了解决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西方投资者认为,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业绩一样重要,一个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减少公司代理成本,保证按照所有者和利害相关者的最佳利益运用公司资产,促进公司健全运作,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安然破产导致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界损失高达200亿美元左右,而安然公司的丑闻曝光之前,美国的一家投资者保护协会就将安然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为最差级“E”。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较西方国家企业而言还很不规范,无论是公司内部的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三会的运转和经营透明度方面,还是外部的政治、法律、监管、信息披露制度、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方面,都存在着较严重的制度性缺陷。因此,在分析我国企业的偿债能力时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影响。
四、基于财务报告的偿债能力分析的局限性
(一)分析信息的历史性
在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时,分析的对象都是历史性的资料,而复杂的现实却在不断地变化,可能有些信息已经事过境迁、意义不存了,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性。同时,要加强对未来的预测,如未来现金流量、行业发展趋势等。
(二)会计理论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财务报表使用者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企业的全部实际情况。如以历史成本原则记录资产是以币值不变为前提的,它忽视了通货膨胀、技术水平、供求关系等因素对持有资产价值的影响。例如采矿、石油天然气、房地产等行业的企业容易受其影响。
(三)会计信息易被粉饰甚至被做假
只有根据真实的信息,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财务分析通常假定相关信息是真实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问题可以靠审计来验证。但是有些信息还是容易被操纵,如在流动比率大于1的前提下,企业提前支付某项流动负债就会使流动比率提高,从而使短期偿债能力看上去有了增强。
总之,关注这些局限性,能提高我们进行偿债能力分析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有关管理决策。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