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的交往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有明显的影响。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师生交往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而,研究师生之间的交往问题,特别是研究初中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找出其根源,并寻求相应的教育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初中生师生交往心理障碍的类型表现
所谓初中生师生交往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在初中学生中存在的影响与教师正常交往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类型和表现:
⒈恐惧心理。表现为与老师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严重的甚至害怕见到老师。
⒉害羞心理。表现为在与老师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看法,阻碍了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
⒊封闭心理。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对老师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
⒋逆反心理。表现为对老师的一种不加分析的反抗、批判、抵制,使师生交往变得困难。
⒌敌对心理。表现为讨厌老师、甚至仇视老师,总认为老师在寻机指责自己、伤害自己,从而逃避与老师的交往,甚至表现为攻击性心理行为,如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等。
二、初中生师生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造成初中生师生交往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这里我们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分析。
(一)学生方面
⒈缺乏自信。学生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老师存有戒心,不愿多和老师交往,害怕与老师交往。
⒉表现不佳。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如学习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不好等,生怕被老师批评、指责、惩罚,因而避免与老师的正面接触、交往。
⒊心存偏见。学生对老师不喜欢、不满意,对老师心有看法,或心存怨气,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对抗心理,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二)教师方面
⒈过于严厉。教师对学生要求太高,过于苛刻,对学生表扬得少,批评得多。批评的态度也比较生硬。学生会对这样的老师敬而远之。
⒉言行专断。教师比较专断,常以自我为中心,独断、专横、傲慢、不可接近,学生的愿望、要求、情感均受压抑,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师生关系比较紧张。
⒊缺乏责任感。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很少关心学生,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存在,对老师很疏远。
⒋遇事不公。教师对学生不尊重、缺乏爱心,不能一视同仁;片面对待学生,对成绩差、有问题的学生抱有偏见,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
⒌魅力不足。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如能力不强、教育教学水平不高、个人素养不好等,在学生面前缺乏威信和吸引力。
三、初中生师生交往心理障碍的对策
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在师生交往中容易产生一些片面或错误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教师应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实现正常的师生交往。
⒉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要靠知识的灌输和智慧的启迪,而且还要靠教师对他们的爱护备至的深情。如果我们真诚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们,他们就会和我们亲近,在感情上和我们交流,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所孕育的教育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学生从教师那里应该得到爱、尊重和帮助。师生之间要用心灵去交流,教师要用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培育学生的爱心。
⒊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交往氛围,对学生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又能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平时要关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遇事多与学生商量,真正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只有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⒋创设集体活动的交往情境。马克思早就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通过创造各种交往情境,开展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自由交谈、交流、交往,进行各种角色扮演和游戏体验;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意识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安排学生担任各种工作,增加师生交往的机会,并适时给予鼓励信任,使学生逐步克服在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⒍培育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威信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对学生能够产生很大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和威信,如关心学生、教学质量高、办事公正等,这样才能使能使学生尊敬你、信服你,也愿意接受你,愿意与你交往、交流。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教科室)
编辑/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