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园心理剧

2006-12-29 00:00:00邢利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年8期


   一、 校园心理剧简介
  
   ⒈校园心理剧的由来及发展
  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非临床领域应用的结果。它由社会剧发展而来,有戏剧小品的特点,比一般的心理剧有更强的表演性。它在校园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发地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再现出来,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分享各种情感与感悟,进而带来自身认知与行为的改变。
  校园心理剧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入港台地区,同时中国大陆的高校也开始运用这一形式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苏州大学等都已开始推行校园心理剧。同时,由于其适应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校园心理剧已开始走进中学和小学校园,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与欢迎。
  ⒉ 校园心理剧的结构
  校园心理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物、内容与活动的环境三方面。校园心理剧的人物主要有四种角色:心理辅导老师、当事人、参与者和观众。心理辅导老师是心理剧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心理剧的过程进行整体把握和控制,为心理剧顺利而有效的进行营造宽容和接纳的氛围;当事人是指遭受心理困惑的学生,他们一般来说是表演的主角,有时也会坐在台下观看他人的表演来领悟自己问题的所在;参与者通常试演当事人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来帮助当事人更好地解决问题;观众不主动参与心理剧的表演,但他们有时也会上台来表演,他们体验心理剧的表演,并在表演完成之后进行分享与讨论。校园心理剧的活动环境主要是圆形舞台和观众席,有时也在教室中进行。活动场所的布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会根据具体情景做出安排。但活动场所最好安静、宽敞、舒适,不要太大。校园心理剧的内容往往是当事人的内心困惑和冲突,也可以是学生中常见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适应问题和情绪管理问题等。
  ⒊校园心理剧的功能
  校园心理剧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戏剧、小品等多种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表演、观看和分享、讨论中对角色进行感知和体验,进而增进自我认知,减轻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因此具有教育与治疗功能。此外,校园心理剧还可以看作是舞台戏剧的一种,因此,它像戏剧一样具有审美的功能。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有助于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的形成和美感能力的培养。
  
  二、校园心理剧的治疗过程
  
  校园心理剧的过程可分为准备阶段、治疗阶段与结束阶段。其中,校园心理剧的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暖身、演出与演出后的分享阶段。暖身阶段是心理剧达到治疗目的不可或缺的准备阶段,它的质量如何关系着心理剧的顺利开展;演出阶段是发现问题深层原因所在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达到领悟、习得新行为的阶段,是整个心理剧的重要阶段;结束分享阶段是心理辅导老师组织讨论,发掘学生未能注意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所悟的阶段,是对治疗目的的强化阶段,它能减少或消除演出阶段的负面效应。
  ⒈暖身阶段
  暖身阶段也是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进行讨论,确定心理剧的主题,决定角色的表演者(包括当事人和参与者)。心理辅导老师要指导当事人与参与者把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体验注入角色之中;同时指导观众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体验其内心感受,分析角色的行为处理方式。
  在此阶段,心理辅导老师通过与参加心理剧的学生交谈或进行活动等方式建立一种真诚、支持性的氛围,使他们在理解、支持和接纳的气氛中,不受指责和批评,减少担心焦虑,减少防卫阻抗。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会因害怕遭到其他人的嘲笑、批评而不敢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不敢做较深的自我探索,从而影响以后阶段的顺利、有效进展;同时这种良好的氛围为当事人及其他成员提供了心理治疗所必须的温暖、接纳、同情等。在此阶段,一些轻度心理障碍如情感淡漠、人际交往障碍等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或解决。
  ⒉演出阶段
  准备阶段完成之后,进入演出阶段。心理辅导老师在此过程中必须具有洞察力,根据情形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比如当当事人不能正确认知自己的行为时,可以利用镜子技术让当事人通过观看参与者的表演来加深对自己的认知。辅导老师要注意调动参与者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成员能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动中,同时要注意维持一种真诚、信任、支持性的气氛,防止一些有害行为的发生,以使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观众,他们有时也要上台扮演当事人或参与者,以获得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理解与洞察。
  在这一阶段,当事人及其他成员通过表演与观看可以达到宣泄、领悟、行为习得等治疗目的。心理剧疗法通过让当事人表演,使其将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放松精神,避免引起精神崩溃等不良后果。对于青少年来说,则有利于避免其由于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而出现逆反、自卑、攻击、甚至犯罪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当事人还可以通过表演、观看等方式对自己的内心进行重新审视,发现以前没有认识到的想法,达到一定程度的领悟,增强彻底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为治疗目标的实现奠定很好的思想认知基础。有的问题通过宣泄、领悟过程就可解决,有些问题还需要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如设计场景,让当事人表演其改变后的行为或应该具有的正确行为,让他进行习得与体验,同时给予支持与鼓励,使他的行为的改变更加顺利,达到治疗目的。
  ⒊结束分享阶段
  演出阶段结束后,当事人、参与者、观众与心理辅导老师一起表达他们对表演者的观察,分享他们的经验。心理辅导老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表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一起讨论,并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有时还可让学生重演。对于比较好的表演或问题有普遍性的表演,还可以固定下来,进行推广,也可在推广期间进行一定的完善,使之更具有美感与表演性。
  在此阶段,当事人、参与者、观众及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就表演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分享各自的经验与心得,使每一个成员都有所得、都有所获,使治疗效果更好。对一些学生不能领悟到或不能很好理解的地方,心理辅导老师可以作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能理清思路,找到症结所在,更好地达到交往能力的提高、行为的习得、健全人格的培养、创造性生活的体验等目的;或通过让学生按照活动要求重演,对行为的塑造进行强化,进一步达到表演的目的。在结束阶段,心理辅导老师要注意消除、减少表演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让一个爱说粗话、不讲礼貌的学生进行表演,在讨论中如大家的说话方式不妥当或用语不慎,势必会造成他的不良情绪,更甚者会引发他的逆反或自卑心理。所以,在讨论中辅导老师应讲明白这些讨论只是一种反馈而不是对他的批评,消
  除他的心理顾虑。
  
  三、有趣的校园心理剧技术种种
  
  ⒈空椅子
  空椅子的一般形式是在舞台上面对面放两把空椅子,当事人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假设对面坐着那个与当事人交往发生困难的人。当事人轮流坐在两把椅子上,模仿彼此间的对话。如此重复,可让当事人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感,增加理解,有助于克服当事人的交往困难。此方法适合于当事人与别人交往发生困难时使用。
  ⒉角色反转
  角色反转是让当事人表演与他极其相关的另一人物,而让参与者(另一学生)表演当事人的角色,其目的是让当事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了解别人。例如,一个表演和母亲争论情景的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或一参与者交换角色,他演母亲而让其他人演他自己,从而使他体验到母亲的心理状态、态度、立场等,更好地理解母亲,从而达到改善母子关系的目的。它对目前校园中日益严重的欺负行为的减少有一定的作用,因为,部分欺负者缺乏共情心,产生欺负行为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伤害,通过角色反转表演,可以让欺负者得到共情从而自觉地减少欺负行为。
  
  ⒊镜子技术
  镜子技术是让参与者模仿当事人的表情、言语、姿势、动作等,当事人可以在参与者身上看到自己,就如照镜子一样。参与者在表演中要如实反映,而不能故意夸大或歪曲当事人,更不能恶意地进行侮辱性的表演。镜子技术是一种反馈,让当事人看到别人眼里的自己,能帮助他客观地认识自己。
  ⒋时间投射技术
  时间投射技术使用了幻想,它有前瞻性和回溯性两种。前瞻性的时间投射也称未来投射,是指让当事人生动地想像将来的生活情景并进行表演。例如,让一个胆怯的不敢当众说话的学生做当事人,想像他在以后的几个月的生活,在想像中逐渐地加进一些当众讲话的情景,以帮助他增强克服胆怯的信心,减少他对改变现状的担忧。回溯性时间投射是让当事人回到自己过去生活的某个时刻,以现在的身份观察自己过去的活动,并对那些活动进行干预,在此活动中当事人能够得到感情的宣泄与积极的领悟。
  ⒌间歇刺激技术
  此种技术是让当事人从事某种活动,同时安排参与者不时地对当事人加以刺激,这些刺激是当事人在平时不能处理或不能很好处理的,其目的是帮助当事人扩充其角色能力范围。比如让当事人扮演一个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安排一个刺激,如同学来叫他看电影,弟弟来吵他,妈妈责备他不用功等等。辅导老师通过不断地改变刺激,可以了解当事人处理各种干扰刺激的能力,并帮助他提高这种能力。
  ⒍比较法
  这种技术主要是将好的与不好的两种行为、态度或方法安排在一起表演,让当事人与参与者体验,让观众观察比较这两种行为或态度的优缺点,以强化他们对好的行为、态度的认知与体验,激发他们拥有好的行为、态度、动机与信心。比较法不仅为当事人而且为参与者和观众提供了好的行为的榜样,激发了他们的竞争精神与上进心。
  ⒎创意情景
  创意情景是指心理辅导老师只给出一个或几个情景,要求当事人与参与者(有时也包括观众)创造性地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以充分反映他们的实际情况与真实的心理状态,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深入,体验与认知更深刻、更主动。例如,心理辅导老师提供一个面对失败的情景——考试不及格,让当事人与参与者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从而达到这样的理解——失败并不可怕,只要肯埋头苦读,成功就在眼前。
  ⒏短剧
  短剧是指心理辅导老师事先准备好剧本(剧本可以是自编的或借用比较常见与成熟的剧本),让当事人进行表演,通过表演活动,当事人从中体验角色的情感和心理,达到情绪宣泄、认知提高、态度改变、行为习得等目的。此种方法具有节省时间、可控性等特点,但其效果更多取决于剧本的质量与当事人的领悟。如,有个剧本讲的是一位男生因为受失恋的打击,进而怀疑所有人、怀疑整个世界。通过这个剧本的表演与讨论,可让当事人、参与者和观众体验到这种认知上的极端与偏差,从而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避免类似的以偏概全与极端思维。
  ⒐神奇商店
  神奇商店也称作魔术店,是由心理辅导老师或参与者扮演店主,卖各种东西或特质(必须是无形的,在生活中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如快乐、幸福、健康、财富、成功、理想等等。由当事人扮演买主,他们要拿出自己所拥有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交换。例如,用热情换取智慧,用毅力换取成功等。同时他们要说明自己最想要什么东西及其原因,愿拿什么来换,店主可以和买主讨价还价,请当事人思考是否值得去换。通过这个活动,心理辅导老师可以了解当事人的主要困惑、改变的动机;扮演买主的当事人也可借此澄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已有的是什么,有什么优缺点等等。
  10.资源回收站
  资源回收站是由神奇商店所演变出来的,早期专门针对酒瘾或药瘾患者,后来发现可用于一般团体辅导活动中。资源回收站是一种反向思考,要求进入站中的当事人考虑要放弃哪些特质,或是放弃的同时要求将所放弃的特质转换为新而有用的特质,它可以让当事人思考自己现拥有的特质是否对自己的成长有碍。对一些有游戏瘾、上网瘾等的学生或自我价值感极低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自我宣告,正视自我的缺点,然后让当事人表演拥有新特质后的生活,让他们感到改变没有想像中的可怕与困难,从而降低对未知的恐惧。
  11.龙门客栈
  此技术是从一传说演变而来的。传说在西域的沙漠中出现了一颗名为“沙漠之星”的宝石,能找到它,就可向“沙漠之星”祈求一个愿望;龙门客栈是前往沙漠的最后一间客栈,所有到西域的人都要到这里补充供给。与魔术店有些相似,心理辅导老师或参与者扮演店主,当事人扮演旅人,店主与旅人进行交谈。其目的是帮助旅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愿望,核心问题不是如何追寻目标,而是思考愿望与旅人的内在价值的关系是什么,对旅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心理辅导老师或参与者可以问当事人以下问题:你的愿望是什么?这个愿望有什么意义?愿望实现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达成愿望的困难与阻力是什么?找“沙漠之星”要准备什么?如果找不到,什么情况下愿意回头,会带回什么东西,等等。对话交谈的过程可以帮助当事人更了解目标与个人价值间的关系。
  12.荒岛幻想技术
  荒岛幻想技术是一种想像技术,主要用来了解当事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心理辅导老师要求当事人作一次幻想活动,想像有一位魔术师告诉他,当他挥动魔棒时,当事人就会出现在一个荒岛上,并将在那儿呆上几个月,并且告诉当事人当他在荒岛上时,世界上的其他事物都暂时停止,时间停止不动,岛上生活供给充足,但没有其他的人。把这些说清楚后,让当事人作出选择,是愿意独自呆在岛上几个月,还是愿意有另一个人一起呆在岛上?然后让当事人出现在岛上,之后的情景就由当事人自由发挥想像,描述他在岛上的生活。通过对当事人想像情况的分析,辅导老师能够了解当事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互动技能、人际反应特点等等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Richard S. Sharf著,胡佩诚等译.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易法建.心理医生.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4)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5)莫雷.角色扮演技术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2000⑼
   (6)沈之菲.角色扮演在班级心理辅导中的应用.心理辅导,2001⑺
   (7)杨明磊.神奇商店、资源回收站、龙门客栈:三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应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⑾
  (作者系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专业硕士)
  编辑/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