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EN作者

2006-12-29 00:0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年9期


  陈云1974年生人,福建省长乐市胪峰小学副校长。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全国小语会会刊)特约研究员。
  2002年被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自1993年从教以来,他致力于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教改教研上有所建树,论文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等刊物发表。其中,论文《遵循规律上好思想品德课》荣获《福建教育》“新世纪·新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当前农村小学思品课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对策探索》荣获《教学与管理》“全国第六届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大赛”一等奖;《信息化教学在<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的运用》荣获《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全国大赛”一等奖。2003年、2004年参加《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举办的第二、三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均获得二等奖。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发表。2006年,论文《希望》荣获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一等奖,并择优选登在2006年1月9日《中国教育报》上。
   范源清1958年生人,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政教主任。自2001年开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科教育,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及心理咨询,讲座与辅导等优化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能力。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学生感触到学校生活的气息,培养他们求知的情趣,鼓励他们向往高等教育,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地发展内在力量,增加认知度的成熟。
  为解决毕业班学生对考试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障碍,他积极配合毕业班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心理的调适,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转移刺激法,模仿学习法,系统脱敏法等,增强了学生临考心理素质。近三年来有100多篇论文分别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与育人》、《现代教育科学》、《教育探索》、《教学与管理》、《班主任》、《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室》、《中国培训》、《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几十种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刘波1978年生人,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仁爱中学教科室副主任。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管理系。兼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科研员。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会员、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目前已取得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A级教师的免试申报资格。
  参加工作近五年来,撰写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获得宁波市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浙江省二等奖2篇,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二等奖7篇。论文《行人性化管理,创和谐型校园——学校管理中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实践与探索》、《走出媒体报道误导,引导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获第四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有二等奖7篇。
  目前,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多篇,《构建强而有力的人际支持系统,切实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等2篇文章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频道全文转载。作为镇海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成员,曾到全区所有的初中校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巡回讲座,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李莉1969年生人,陕西省西安市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附中专职心理教师。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从1999年开始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7年来经过执著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了进一步在理论上提升自己,于2003年底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全国联考入学考试,并于2004年3月开始攻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在攻读该学位期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基础心理学”硕士学位的全国学位水平统一考试。“教育硕士”毕业论文于2006年6月顺利通过答辩,并获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
  2002年参加“首届西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大赛”,参赛的课题《如何面对亲子冲突》获得三等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一文参加西安市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获得三等奖。论文《可怜父母心》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8期“一线快递”栏目。论文《与孩子沟通的艺术》获第四届‘健康杯’论文评选一等奖。2006年1月,论文《培养自然性儿童自我》,入选《烛光—教育改革前沿》一书上卷,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此书由国家级出版社于2006年4月份出版发行。
  刘鹏志1978年生人,浙江省温州中学心理专职教师。2001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同年到温州中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线,从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的教学等工作。
  他独立完成的2003年度温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课题“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论文《面质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艰难的选择》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论文《空椅子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泛用》发表在《思想 理论 教育》上,十几篇论文和个案荣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作为温州市青年教科研(心理辅导)研修班学员,多次向研修班学员开设题为《心理咨询特质的应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及技术》的讲座,获得好评。
  2004年暑期,有幸被瓯海区教育局聘为瓯海区师德培训讲师团成员,为多所学校做了题为《教师心理问题及自我保健》的讲座,为教师心理健康出谋划策。
  2003年5月,受《温州新闻网》邀请,通过网络为考生和家长做考前指导;2004年5月,受《温州晚报》社的邀请,在报社开通考前心理咨询热线,向全市的考生及家长答疑解惑;2006年4月,受温州图书馆邀请,向考生和家长分别做了两场考前心理讲座;受《温州广播电视报》的邀请,作为蒲公英信箱的特邀主持,向全市的青少年朋友宣传心理知识。
  宋馨1957年生人,陕西省民政厅《陕西民政》副主编、陕西省心理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主任、西安新城儿童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国内心理学访问学者、陕西省高级专家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陕西省委党校处级干部研究生、西安生物医药技术学院心理学教授。曾多次参加国际心理学会议,并作专题演讲。
  宋馨从2003年开始对北郊含元殿儿童村(这里居住的都是罪犯的子女)的孩子进行了三年的心理辅导。近几年来她主要采取以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的方式,义务为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所有的孩子适应度明显增强,成熟度显著提高,并且改变了孩子的认知能力,由自卑转为自信,改变了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由冷漠转为友善,改变了他们的情感导向,由憎恨现实转为感谢社会。如今孩子们都能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宋馨以此内容撰写的论文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交流。此文获第三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在民政部召开的流浪儿童研讨会上,宋馨的演讲博得了大会的一致好评,北京专家王婴教授说:宋馨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讲使我们很受启发,她给儿童村孩子实行的心理教学,弥补了我国在普通教学中缺乏的心理教学,在民政系统,是一次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贡献。她实施的是一场爱的教育。因为孩子在童年的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终生,这种教育方法对社会都有推进作用。
  
  武永江1977年生人,长安大学资源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学论等方面的研究。
  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观点是应结合教学和学生生活进行。相关的研究论文有:
  《地学专业大学生心理新探》发表于《长安大学学报》2003年2月刊。《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对策》发表于《长安大学学报》2003年2月刊。《关于大学生问题行为的思考》发表于 《长安大学学报》2004年1月刊。《基于心理咨询思想的教师提问》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7月刊。《对数学教师理解学生的认识》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12月刊。《合作学习分组新思路—基于认知风格的做法”》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4期。《探索师生认知冲突,促进良性互动发展》发表在2006年《教育科学论坛》上。
  他编写的《数学课堂教学健康理念初探》收集在由傅文策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国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一书中。
  杨敏毅1957年生人,上海七宝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学工部副主任。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教龄25年,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5年,心理高级教师。1991年9月被授予“杭州市优秀园丁”奖。2002年被评为“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2002年人才引进到七宝中学。
  2005年9 月闵行区教育局授予杨敏毅“名师工作室”名师,并设立了“杨敏毅心理工作室”。现为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心理辅导专家委员会会员、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中学生心理》杂志的特约心理辅导教师、《中学生天地》、《初中生之友》等报刊的专栏作者。
  她的教育理念是:追求“教育无痕”的境界、“互赖与双赢”的实效,“接纳每个人”的胸怀。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完美的人格、乐观的态度、顽强的意志为学生做出榜样与示范。
  在心理课教学与团体培训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即体验——感悟——成长。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设计发展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深层感悟、真实成长。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让心理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之一。
  1998年开发创建的“心灵家园”网站,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学生心理网站,进入互联网,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
  2002年12月独创并主持的“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原理和当今国际流行的“体验、互动”式培训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人格完善的促进。
  通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和潜心研究,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咨询、小组辅导、团体训练及心理活动课、心理选修课、心理讲座、教师培训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被专家们誉为奋斗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临床专家”。
  詹静1963年生人,内蒙古包钢一中专职心理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首批二级心理咨询师,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委员会成员,包头昆区“德育十佳标兵”。2002年出版个人撰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参加了全国中小学心理素质教研组《心理发展》教材的编写,2005年2月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代表全国心理教师在人民大会堂上做了《对有为·有位·有威的感悟》的大会交流。之后反响强烈,并接受了中央教育台的采访。
  1996年开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撰写的论文在国家级、省、市刊物上发表30多篇,论文《有这样一位“怪”学生》、《从一次次失败中走向成熟》、《心理剧演绎学生的内心世界》、《心灵的战争》等分别获国家级、省级一等,二等奖。主持并参加了内蒙“十五”重点课题二项,国家级课题一项。
  作为内蒙首家开设心理课的实践者,为内蒙、包头地区心理工作的开创做了大量而积极的工作,带动了包钢30多所中小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引领了一大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志士,实现了心理学“助人自助”的理论宗旨,成为一位有理论水平、有实践经验的心理教师。
  周霞1976年生人,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专职心理教师。1999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