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娟1956年生人,河北省定州市教研室生物教研员、心理教研员,兼心理组组长。
十几年来,成新娟在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领导支持下组织全市近百所初中、十几所高中、四百多所小学的校长学习教育部河北省定州市教育局关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各类文件,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高度的政治觉悟、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共同构成卓越人才的基础;明确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她主持了省级“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容性研究”课题及解题。在此过程中实施教师在批改作业中五十条激励性语言,废除“ⅹ”,提供微笑教学,组织全市教师讨论教学中一千个怎么办。一系列活动使定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生机,进而开展了从幼儿到高中的心理活动课评比活动,效果甚佳,致使在河北省活动课评比中初中组、高中组获省一等奖榜首,二等奖多名,受到省市两级的好评。她还组织了学科相融课的评比,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推出了健康课堂的模式、健康班级的模式、使教育工作者对当代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崭新的认识。
冯莉1975年生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教师进修学校理论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研究生。
1998年6月,全国妇联副主席刘海荣同志到义县视察妇女儿童工作,冯莉老师组织的一节以反映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以及学校班集体对他(她)们的种种关爱为主题的“还你半个太阳”中队会让在场的近百名领导无不热泪盈眶,刘主席还亲笔为这次活动题词。围绕这一主题,冯莉撰写了题目为《用“爱”为伤鸟筑巢》的文章,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2001年起,她开始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义县站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员;2004年,调任义县教师进修学校理论建设办公室,开始负责全县教师的理论建设和理论研究工作。为了组织全县教师参加第四届“健康杯”,她做了大量工作,对二千多篇稿件逐篇、逐句、逐字地进行推敲,帮助教师进行修改。
几年来,冯莉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成绩,曾先后被授予义县理论建设先进个人、锦州市优秀辅导员、锦州市十佳辅导员、辽宁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等称号。
关黎1961年生人,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心理教研员,负责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研训工作。1983年7月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法学学位。1983年至今始终从事师范教育工作,
关黎同志在心理学教坛默默耕耘将近二十年,在宣传普及心理科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师培训等工作中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
她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市优秀女职工,1993年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曾宪梓师范教育奖”。
她承担国家级“十五”科研课题之子课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潜能开发”的研究工作。其所著多篇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发表的文章有:《探索素质教育为重心的班级管理模式》、《论加强师范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人才素质提供动力保障》等。2001年参编《主体性教育思想概论》中“现代课程论”部分。同年被吸收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成员,参与编著《新课程的教学改革》。2005年成为辽宁省心理咨询师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高思刚1964年生人,厦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福建省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市心理学会理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自1985年8月到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以来,高思刚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普及、推广工作。
近年来,他主持了“中小学心理教育目标体系的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参与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应用与推广研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实验研究”等国家级课题。撰写的论文主要有《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等等。
2004年荣获“厦门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5年荣获“厦门市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先进个人”、“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刘明军1965年生人,延庆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延庆县骨干教师。1990年任北京市教育学会德育研究会和班主任研究会会员,2002年任延庆县中学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二十多年来,刘明军执着于所热爱的孩子和教育事业,肯于钻研,不断学习,1986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儿童与发展心理学”专业的学习,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儿童与发展心理学专业学员。
1990年,他撰写的论文《中小衔接初探——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班主任工作》获北京市第六届班主任年会论文一等奖。在这之后的十五年里,他先后主持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和“转变班主任职能,培养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县级德育课题,承担了“青春期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市级科研课题,参与了“九五”、“十五”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探索学校德育新途径的实践与研究”国家级重点课题。撰写的《第二断乳期的心理失衡与调控》、《青春期教育的误区与矫治》等论文分别获得北京市和国家级论文一等奖。
他多次获得县校级优秀班主任,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2004年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科研名师”提名奖,2004年10月被评为首届“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李梦阳1947年生人,上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从1999年开始,李梦阳积极参与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和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并担任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负责人和园区实验小组组长。课题总结报告《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获中国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年12月,实验成果获浙江省第四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撰写的论文、总结报告和经验分别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上发表。组织承办全国首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的基本经验和园区特色受到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组织园区教师参与编写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用书《心理发展》,由开明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5月开始担任上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负责对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撰写的5篇论文分别获一、二、三、四届“健康杯”一等奖。2004年12月,被评为上虞市首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2005年3月,被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
路文举1942年生人,朝阳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德育中学高级教师。在做小学校长期间,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的首位。在德育工作中,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拓宽德育的途径和渠道,根据小学生心理素质薄弱的问题,1992年,克服各种困难,率先在全市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
在科研方面,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先后参与编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和读物12本,在不同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尝试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生中进行的尝试》等。独著(《让童心更美好》、《人与社会》)二本书 ,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丛书2本,与人合著1本。
目前仍在朝阳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全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交流朝阳区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创办了《心语》期刊。在培训教师方面,下校给教师做讲座,内容涉及教师心理健康,如何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在科研方面,通过科研课题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分别参与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的实验,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渐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由于他工作的认真与投入使他曾获朝阳区优秀校长、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朝阳区“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潘维堂1930年生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1991年离休,1992年参加内蒙古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1997年受先进地区的影响,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潘维堂认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关工委”的“品牌”来抓。他为自治区教育系统“关工委”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了一条理念:遵照“围绕中心、配合补充“的工作方针,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以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不断探索,逐步推进。经过全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和教师们的不懈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
几年来,他组织培训了全区10个盟市的2500多名教师,组织撰写论文800多篇,一部分论文发表在《前沿》、《内蒙古教育教学管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
他主持召开了两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一次论坛和多次经验交流会,提高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组织编印了《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颁发的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和会议纪要等汇编成册,下发全区盟市的教育局、高校关工委。对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田昕1960年生人,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广西教育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
由于工作的出色,曾获得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德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获教师辅导特等奖;广西赛区演讲比赛中优秀辅导员奖;全国第十二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代表论坛演讲特等奖获广西教育学会评为2000年—2002年度先进工作者;柳州市优秀民间组织工作者;广西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发表的论文、论著有:
《教育与职业》论文(引导职中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高中心理教育与辅导》(合著书);
《紧急援助学习障碍儿童》(参编、合著)
《战胜考试焦虑》(参编、合著)
《健康心理素质训练》(中小学9本,参编、合著)
在《柳州教育》上发表论文15篇
《让师生的心理更健康》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举在头上》获第五届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论文一等奖;《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获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等等。
韦晓1976年生人,云南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1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8月分配到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兼云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韦晓长期从事高三学生、家长及教师考前心理辅导及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培养问题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民警人格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课题“影响云南大学生公共外语成绩的主体性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性研究”等。2004年组织了全省30余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特点调研。
她编著出版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预防犯罪读本》、《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等一系列著作,分别担任云南省地方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小学1-6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初中1-3年级上册)》的主编、副主编工作。
近三年来先后组织了云南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研讨会、云南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组织云南省第一批心理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心理行为训练师岗位技能培训。极大地推动了云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夏珺1968年生人,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中学高级教师。1991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以后一直在教育心理室及崇文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事心理学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2001取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校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
十五年来,夏珺共承担心理辅导员培训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班、中小幼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近60个培训班的授课任务,讲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教师个人成长》等课程,从整体出发,大力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她负责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与推展,组织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实践,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与教委、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开明出版社等单位密切合作,成功举办了九届崇文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积极推进兄弟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共同促进学校、学生、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多年来发表心理学论文、著作30余篇(部),在《中国教育报》等杂志开辟心理专栏,参加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国地区精神分析师、YTL、TA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在教师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等领域进行过深入研究。曾荣获北京市心理学科骨干教师、崇文区师德先进个人、素质教育优秀志愿者、家庭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
徐中收1963年生人,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主任,永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学高级教师。现已出版专著2部:《心灵阳光——心理健康自助读物》和《心灵对话——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录》,共45万字。担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人·自然·社会》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的编委。课题“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金华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课题“永康市全面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金华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金华市第二届基础教育创新成果奖。在《中小学管理》、《教学与管理》、《校长阅刊》、《现代中小学教育》等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
作为永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工作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培训了大批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和学校心理辅导员,构建了具有永康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其工作成绩受到了上级领导、同行的赞赏,广大师生的好评。先后5次代表永康市在全国性、省级会议上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介绍。为家长、师生做了40余场心理健康讲座,近20000人次接受辅导。他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杨清臣1971年生人,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教研室副主任。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
杨清臣1989年参加工作,历任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学校教导处主任,学校校长,区电教仪器站副站长,区教研室副主任(主抓理论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2000年,邯山区确立“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与研究”为总课题后,开始全面开展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实验。各学校依照总课题,确立了23个校本课题,并按年级段又确定了子课题,形成了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网络。主要做法是“政府推动、以师为本、科研先导、学科渗透 优化环境、加强辅导、社会配合、区域推进”。2001年1月河北省教育厅在邯山区召开了全省现场会,与会人员有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邯郸市主抓教育的副书记、副市长,邯郸市教育局局长,邯山区区委书记、区长,河北省各地市和各县区心理教研员,省心理实验校老师六百余人。会上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总结了邯山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并号召全省向邯山区学习。2002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李玉先带队,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佑参加的考察组一行3人,对邯山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考察。考察组在听取邯山区区委、区政府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汇报后,实地考察了邯山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工志1955生人,江西省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兼南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自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以来,张工志全身心投入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南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动、探索以至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先后组织南昌市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三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四次;组织参加国家级(92年庐山)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会一次;组织地区论文评选三次(累计1000篇以上);组织本南昌市参加“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次;下校调研20次;召开市级现场咨询会一次,市级观摩会二次;主持课题(省、市级)二次,参与10次以上;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结题现场会六次。撰写并印发《南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细要》;撰写各类省、市级论文获奖四次;参与正式出版物编写共计10余部(含副主编、作者);获南昌市首届学科带头人;应邀在省电视台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一次、受《南昌晚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访二次;做“心理”讲座8次(含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
张敬茹1962年生人,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学科教研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10年。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曾担任过永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师。自担任心理教研员工作后,多次开展教研活动,先后举办丰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优秀案例、优秀咨询室评比活动。常年工作在学校,并走进课堂,亲自授课。指导多名教师参加市级、省级优质课评选获奖。被吉林市教育委员会聘为理事。经常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长排忧解难,并为中小学做专题讲座,深受学校,家长,学生的欢迎。多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团体训练等大型活动。
2003年 获丰满区中小学首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指导奖、吉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一等奖。撰写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在“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专题研讨会上交流,经专家评审获一等奖。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学习策略对中小学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因组织得力,措施到位,成绩显著,被评为优秀实验管理者。2005年 在吉林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中,主持研究课题“小学生学习兴趣与创造性的研究”荣获吉林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研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影响研究”已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张雷1948年生人,北京市大兴区中小学心理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大兴区中小学心理素质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心理学会大兴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大兴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心理教育高级教师。
张雷主持了大兴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主编《你的心事我知道》、参与编写《心理素质》、《心理发展》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编《穿过迷雾把生命看清楚》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等专著。发表了几十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在“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多次获奖。积极组织本区教师连续四届参加“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先后有六百余篇获奖,有利地推动了本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他多次参与大兴区和全国其它省市的讲学、经验介绍活动,听其讲学的人数累计3万余人。主持北京市“十五”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获大兴区优秀成果一等奖。至今已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大型师资培训班3次 ,培训教师2千人次。在全区中小学为教师、家长开设“心理健康讲座”50余场。主办“心理素质”报,有利地提高了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创建心理网站——心帆—大兴心育网。为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张明新1955年生人,河南省浚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浚县教育学会秘书长。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工作者,鹤壁市数学学科带头人,鹤壁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
张明新专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创立了层次结构教学模式理论,出版教学论专著《层次结构教学理论与实践》,编写出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层次结构教学实验教材》28本,获河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承担全国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1999年,参加开明出版社《心理发展》的教材编写与实验推广工作。2000年出版《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同年,“全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成果鉴定现场会”在浚县召开。他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年以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组织推荐“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600余篇,有力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4年,由他承担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由他撰写的《让学案带出好教师、好学生》、《从教案到学案如何转变?》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同年7月,《走进新课堂》一书由语文出版社出版。
张晓光1955年生人,职于伊春市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曾任干训部正副主任、院长办公室主任、职教部主任、伊春市教育学会秘书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黑龙江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1990年开始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心理咨询及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多次参与和主持省级重大课题的组织和研究工作,曾任“九五”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实验研究”、“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与模式研究”、“十五”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等课题组副组长,专家组成员。主编、参编《学校卫生学简编》、《教育统计学》等教材。
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其中《青少年性心理与性教育》、《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等分获省心理学会、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的“九五”期间省级重点课题──《目标教学实验研究》获省“九五”教育科学规划二等奖。为配合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组织编写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学校心理卫生咨询手册》等等。
郑建岗1959年生人,河北省吴桥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员,教育科研组组长。
从教27年一心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钟情于中学语文教学及班级教育管理,善于在学科教学中及班级管理中实施“动情,晓理,共鸣,自奋”的教育教学策略,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良好机动,自激兴趣,抗挫排扰,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指南,因此,深受学生爱戴,教育管理、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因业绩突出,曾获河北省优秀园丁、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近年来,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4个子课题获得重大突破,“小学生心理障碍解析与排解”、“初中生抗挫能力的培养”两个子课题成果获得省教育厅心理室表彰,另两个子课题获市表彰。指导多名教师参加市级心理活动课评比获一等奖。本人撰写多篇论文获国家、省级奖,多项成果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例如:《让美滋润孩子的心灵》一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杂志上、《当阳光与春风走进时》发表在《教与学研究》上。
周宝利笔名迟雅,1958年生人。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年儿童研究发展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家报告团成员,“迟雅青春热线网站”创始人。
周宝利专攻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将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医理论紧密结合,用于心理诊断和治疗,在治疗神经症、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已出版著作7部,发表各类文章千余篇,在全国各地作学术报告二百余场,同时面向国内外青少年、教师、家长无偿提供心理咨询。
2002年7月组建迟雅工作室,2005年组建网上迟雅心理咨询室。同年10月,在全国会议上做网络德育报告,并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立项,主持开展网络德育研究。
2003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丹东日报》、《辽沈晚报》、《辽宁日报》、丹东电视台、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迟雅和迟雅青春热线。2005年,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中,被评为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