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人说:“生命不在于多长,而在于每天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有人说:“我们控制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宽度。”在评选“TOP TEN”教师时,我们发现了一位老师,她以浓厚的兴趣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中国首批心理咨询师;她以坚强的意志,激励学校近30名教师组成心理工作志愿者队伍;她以执著的热情,创造一所乡村高中心理工作的奇迹。而谁又能想到,她在做这许多事情的同时在同病魔斗争。她,就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大杨树二中心理工作负责人——陈明清老师。
在这之前,我不认识她,也不知道她是谁。在这之后,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份牵挂。
2006年6月8日,我跳上开往大杨树的列车,开始了一路向北的征程。在路上,我一直在想,将要见的是怎样一个人,怎样一种状态。
第一次接触是她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文章《把信送给加西亚》,当时我还在彷徨于此行的艰巨中,看过后顿时来了勇气:要像罗文那样,不要问怎样做,只管去做,就对了。
随着天空由灰一点点向蓝渐变,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大杨树。
也许是因为这个地方的白云柔和地躺在蓝天里,也许是因为这里的站台没有记忆中那样奢华繁芜,也许是因为刚出站就有人不由分说拎走了沉重的行李……我来到这北边的北边,并没有感到陌生与不安,而且在接下去的几天里,一直被一股无形的精神感动着,它触动了我每一根神经,在心里留下抹不去的印迹……
成功足迹
陈明清,1992年毕业于海拉尔师专,被分配到大杨树二中做数学老师。刚毕业的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三尺讲台,年轻人的激情与梦想促使她干劲十足。由于当时居住环境、经济条件较差,加上专注工作、不注意身体,她在讲课时经常会出现呼吸困难、没力气讲下去。每次在学生的要求下,她才会停一停,休息一下继续讲。就这样拖了将近一年,实在是日渐加重,上几阶楼梯就要喘息,呼吸困难,以致丧失基本行动能力。她不得不去看病。这一去,诊断结果犹如一把利剑刺进她的心中,刺进每一个她周围人的心中。199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诊断她患上至今没有治疗方法的粉尘过敏和间质性特发性纤维化肺炎,最多还有半年的生命。
学生、同事、同学、朋友、亲人……每一个熟悉她的人都哭了。大家全力帮助她进行治疗。陈明清自己也以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态度同死神抗争。半年后,奇迹发生,她没有被病魔打倒,反而挣扎着站起来了。
经过漫长的病床上的斗争,陈明清想: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要继续工作!这个强烈的想法推动她三番五次向校领导请愿,在托人开了痊愈证明后,校领导被这份执着打动了,同意让她重返校园。陈明清如鱼得水,用工作的热情将病痛埋葬。一次偶然机会,陈明清接触到电脑,产生了兴趣,学会打字。校长发现她会打字,于是安排她做打字员。
陈明清:“我当时特别高兴,教不了书,终于有份工作可做了。”
那时的校园里,总是可以看到一个孱弱的身躯在行走。从宿舍到办公室只30米的路程,她要喘息蹒跚几十分钟。同事们都劝她病退,可她却笑笑不应,因为她觉得生命存在是要有意义的,无所事事的生活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就这样,她拖着反反复复的身体,虽然经常犯病、经常住院,也不放弃工作。由最初单纯打字,到后来设计校报、学校文集、宣传册等,陈明清孜孜不倦地学习我行我速、3D等软件操作,并乐在其中。老图书管理员退休了,她又迈进了文学宝库的大门,饱读诗书,并组织书友会,一起探讨文学的精髓。1995年从做打字员起,继而又兼任图书管理员、阅览室管理员、档案员,工作一点点加在这羸弱的身躯上,而陈明清却乐此不疲。周围人都惊讶于她瘦小身体却承载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他的家人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到达大杨树当晚,就在陈明清家见到了她。坐在轮椅上的她笑容满面地迎接我们。除了看到消瘦的面颊、肿胀的双手,我丝毫没有感觉到眼前的人是在死亡线边缘的人。在接下来的访谈中,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重返校园的喜悦,喜悦于一开始找到电脑这个安身立命的技术;喜悦于后来又兼任很多职务;喜悦于每天都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无声地聆听着,感受着从眼前这无力的躯体里迸发出的不可阻挡的思想和力量,虽然能明显感到不到十分钟她就会呼吸急促,但那股无形的力量早已使她觉得这些渺小而不值得去在意。
上帝给她关上了一扇门,但又打开了一扇窗。2000年,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陈明清作为首批志愿者加入其中。冥冥中,也许这是上天安排好的、一次重生的机会。一个不甘于平庸的生命再次被激发,而等待她的还有更残酷的现实。
开拓者总是艰难的。陈明清思考着怎样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开展。她订阅了多本心理方面的杂志,吸取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华,因此,虽然身处偏远的小村庄,但思想观念并不落后。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理解使得她很善于做思想工作,也很乐意倾注自己的心血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上。她不顾一切地走上久违的讲台,为学生讲了一节精心准备的心理课,学生们投入的神态、老师们首肯的眼神使她沉寂已久的讲课情结再一次被唤醒。虽然这节课后,她又病倒了,但被激发出7J86GroTHYPc/4I5+oeR5h3TB0CSYS01GDmYZNeEm8w=来的激动与喜悦淹没了病痛,下节课讲的内容,在病床上就设计好了。
由于病况一直不是很好加上劳累,类风湿病又悄悄爬上陈明清的身体。虚弱的她还要经常忍受关节疼痛的折磨。有时看上去过于悲惨的命运反而使人更加坚强,陈明清就是这样的人,她总是笑着说在享受“痛并快乐着”。
2002年,学校决定让陈明清负责心理咨询室工作。信任与责任再一次为不羁的灵魂提供强大的生命支撑点。当时,学校的心理工作步履维艰,下一步怎么做没有人知道。这时,陈明清接触到《把信送给加西亚》。读罢全书,豁然开朗。她认为是心理工作者本身阻碍了心理工作的进展,如果心理教师没有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把这样没有规律可寻的复杂的工作做好,几乎是不可能的。
《把信送给加西亚》开篇语:
世界会给你厚报,只要你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什么是主动?让我告诉你: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
次之,就是别人告诉了你一次,你就能去做。也就是说,把信送给加西亚。那些能够送信的人会得到很高的荣誉,但不一定总能得到相应的报偿。
再次之,就是这样一些人,别人告诉他们两次,他们才会去做,这些人不会得到荣誉,报偿也很微薄。
更次之,就是有些人只有在形势所迫时才能把事情做好,他们得到的只是冷落而不是荣誉,报偿更是微不足道了。这种人是在磨洋工。
最等而下之的是这种人,即使有人追着他,告诉他怎么去做,并且盯着做, 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这种人总是失业,遭到别人蔑视也是咎由自取。
陈明清选择知难而进。2003年9月,她勇敢地叩响校长室的大门,和郭长海校长、赵新汉校长进行谈话,把自己主动的工作设想讲给决策者们,寻求学校的支持。校长们耐心倾听,基本上支持陈明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想,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心理教师在陈明清的精神鼓舞与号召下,也开始思考怎样上好一节心理课,怎样做好一次心理咨询,怎样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中,从而深入人心。当一节节精心设计的心理课赢得教师及学生的喜爱与肯定,当一次次心与心交流后学生给予良好的反馈,当一句句响彻心底的心理誓言被广泛流传……心理教师赢得了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也赢得了在学校里的地位。心理工作在大杨树二中逐步进入正轨,成功教育理论在陈明清的心中逐渐成型。
有梦想的人永远不会甘于现状。陈明清在有了一定实践经验后,开始着手总结心理工作的优秀成果。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内蒙古教育》,第二篇发表在《班主任》,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她忘却了一切,第三篇稿件又寄出了……此时,由于免疫力下降,风湿导致骨关节变形使她再一次住进医院。当躺在寂寞的病床上无望于结果时,第三篇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表的消息春风般吹来,抚慰了一颗不平静的心,于是又有了第四篇、第五篇……成功的喜悦一次次凌驾于病魔之上,鼓舞了陈明清,也鼓舞了她身边的人。
2004年,陈明清报考全国首批心理咨询师,而此时的她身体每况愈下,类风湿疼痛严重到侵蚀全身每一个关节,使她整个夏天都不能下地行走。学校领导强迫她住进医院,医生说她得了严重的心胞积液,需要休息。一想到还有考试在等待着,疼痛就退缩到第二位了,她每天带着氧气瓶在病床上学习,她对来劝休息的医生说看书学习是最大的休息。当生命找到了稳固的精神寄托,就会冲破禁锢,创造出一次又一次奇迹。就这样,陈明清提前出院坚持到哈尔滨参加考试,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全国首批心理咨询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屈指可数的几名有专业心理资质的业余心理工作人员之一。
作为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陈明清自己尝到了投稿的甜头,她觉得也应该让大家都来尝尝,于是开始做每个人的工作。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总结出来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陈明清知道有难度,但为了使这支队伍整体提高,她决定去做。
陈明清:“我在心中列了个计划,安排老师的催稿顺序,包括校长。校长太忙一直没有动笔,我也犹豫过是否太勉强了,可还是没放弃催,不断地给他设最后期限,哈哈。有的老师没有信心,我就三四天和她交流一下。他们都叫我‘老催婆’,呵呵。”
当一叠叠稿件收到陈明清手里时,她的眼睛湿润了。这不仅仅是一段时间以来不厌其烦地催促、交流的结果,更是预示着大杨树二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成果。当得知这些稿件大部分都在“健康杯”中获奖时,当得知大杨树二中被评为先进学校时,当2005年2月站在人民大会堂接过这些荣誉时,一个声音再一次在陈明清心中响起:If you can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