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恐怖症的案例报告

2006-12-29 00:00:00曹建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年11期


  社交恐怖症在青少年中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而其心理治疗在我们国内普及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在中小城市。本文通过一例社交恐怖症的案例咨询报告,简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一般原理及操作步骤,供大家参考。
  
  一般资料与主诉
  
  一般资料:求助者骆某某,女,18岁,高二学生,现休学在家,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庭基本和睦,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病史。
  求助者自述情况:我不自信。读高二的时候,一位同学对我说:“你的脸好红——啊!”那个“红”字拉得特别长,我的脸于是红到脖子根。从此,在教室,我不敢离开自己座位,老是想着这位同学的话,怀疑自己的脸是否红着。开始,一两个同学看我时,我还不太害怕自己脸红,但许多人同时看时,我就突然会想起那位同学的话,于是脸唰的一红。我对此感到十分苦恼,开始不再离开位置,不再在学校上厕所。现在,我经常照镜子,发现自己脸并没红,对那位同学的话感到怀疑。但是这种怕脸红的心理依旧挥散不去,我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奇怪的想法,如有第六感存在啊,别人希望你脸红啊,空气能传播思想啊等。而现在我吃了各种药,依旧还是怕脸红。一旦有人说我,我的病情就会越来越重。我现在不敢在人多的场面活动!
  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楚,情绪有些紧张,语音较低,目光低垂;是独生子女,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性格内向,父母要求比较严格;念初中时随父亲去某省念书,与同学关系不是很融洽,同学之间的交往较少;高二年上半学期,因被一个同学取笑说“脸红”,因此受到很大的刺激。现在休学在家已经一年多,她父亲带她曾去过一些综合医院精神科看病,但是,医院只是开了一些药给她吃,并没有进行心理咨询以及治疗。现在情况一直没有好转,曾有过自杀的念头,内心非常苦恼,有摆脱这种痛苦的愿望,希望能继续上学。
  
  评估与诊断
  
  第一次会面除了了解以上情况以外,还做了如下测试:
  《EPQ》,测验结果:E:27 N:72P:62
  《SCL-90》测验,人际关系敏感3.4,焦虑2.3,抑郁2.8,恐怖3.4,偏执3.3,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
  《MMPI》的报告中,呈阳性的有:Hs(疑病)77、D(抑郁)82、Pa(偏执)61、Pt(神经衰弱)86,其余皆成阴性。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身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重性精神病。
  诊断:按许又新教授的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诊断神经症的要求:该病程超过一年,由于害怕被人注视,不敢与人交往,从而陷入焦虑、自责之中,以致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其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因此诊断为社交恐怖症(赤面恐怖症)。
  
  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其当前的恐惧情绪,使求助者认识到病态情感和行为是不正确的和后天习得的。因此,咨询的目标就是认识不正确的认知观念,用正确的认知去替代错误的认知,改变错误的行为方式。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一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习得性的,符合认知行为理论的描述。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恐怖表现的产生是习得性的,即最初对恐怖性境遇采取了逃避等不适当的方式来获得安全感,从而逐步形成对某些境遇或场合的回避。从认知理论假设上来看,存在恐怖症状的人往往存在一些特殊的认知图式或偏见,即将事件或物体看成是危险的或超出了个人的应对能力。因为将某些场合或特殊物体“先入为主”地看成是一种威胁,从而在“身临其境”或将要面对此境或此物时诱发情感、生理和行为等一系列“恶性循环”。恐怖症的矫治原则是接触、暴露与不回避,因此,在整个认知行为治疗过程中,必须督促和鼓励当事人在不回避的基础上,学会放松和自控,最大限度地接触令自己望而生畏的场合或物体。采用的方法包括:①逐级暴露;②参与示范;③社交技巧训练;④认知矫正。
  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一次: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让求助者做了EPO、MMPI和SCL-90,并对求助者的问题结合测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布置了一个咨询作业,让求助者回家以后,把与人交往中的恐怖的情况进行收集,并按0~100进行评定。
  第二次:求助者按时来到咨询室,通过询问分析,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制定了社交恐怖等级脱敏表:
  站在讲台上;
  和同龄男孩子交谈;
  和几个同年龄女生交谈;
  去人多的地方;
  和售货员在一起;
  和家里人或亲戚交谈。
  再通过交谈,找寻求助者的自动负性想法:“别人可能看到我的内心想法”、“我是一个很肮脏的人”、“空气能传播思想”等等。
  根据了解到的这些,与求助者一起制定咨询计划。
  对求助者的负性想法进行盘诘,帮助求助者理解其自动负性想法的不合理性,同时,帮助求助者去寻找合理的想法来替代那些不合理的自动负性想法。帮助其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使用可以量化的行为变化为指标,矫正求助者的不适应行为,以彻底消除她的心理行为障碍。
  第三次:求助者向咨询师讲述了一个没有与别人讲过的事。求助者曾在初一时喜欢上了一位男生,而且有一段时间经常做梦,梦见这位男生,并且还与这个男生有一些很亲密的动作。因此,她有一种深深的罪恶感,非常害怕有人会看出她的这些不好的想法。因此,从那以后,就开始害怕见到那个男生,慢慢也开始害怕所有的男生。
  咨询师指出,人在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及心理发展不断成熟,对异性有接近和交往的需要,因此,喜欢一个异性,或者说做一些白日梦。都是非常正常的。别人只能看到你的表情,不可能透视你的内心,只要你不表露出来,别人也不可能知道你内心的想法。求助者表示明白了,觉得自己好像轻松很多了。在这次咨询中,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就她还存在的一些负性想法进行了盘诘和审查,然后与求助者一起寻找合理的替代想法,进行认知结构重建。
  咨询作业:继续进行认知治疗每日记录,并且回去调查一下,别人对她脸红的注意情况。
  第四次:求助者说,她用电话问了十几个人,其中大多数人不会注意她的脸红,也不会因为这个而存心取笑她,而且有人还对她说,即便是偶尔脸红也是很正常的,别人也不可能会知道她的思想。求助者还反馈。现在觉得好像好了很多,但是还是怕别人注视她,不敢去人多的地方。因此。在这次咨询过程中,除了进行认知盘诘以外,还分别就“与售货员在一起”、“在人多的地方”、“和同龄的女生交谈”、“和同龄男孩子交谈”以及“站在讲台上”进行逐级暴露。然后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按咨询过程进行自我练习暴露,然后找机会尝试与人交流,并且每天填写一份认知行为计量表,把每天的情况进行记录。
  第五次:求助者反映感觉好了很多,但是还是不太敢去人多的地方,当同年龄的人注视自己的时候,还是有些怕自己脸红,但不再像以前那么害怕。因此,在这次咨询过程中,除了进行认知巩固以外,还进行了脱敏治疗。这次脱敏治疗主要是带求助者去人多的市场进行暴露脱敏。刚开始的时候求助者非常焦虑,大概过了二十分钟以后,慢慢开始适应,三十分钟以后,求助者感觉自己只是有一点紧张,当到四十分钟以后,求助者已经感觉不到什么恐惧了。
  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回顾总结这次的经历,得出焦虑、恐怖症状不可能持续高水平地发展下去,是有波动的,经历一个开始、高峰和下降的过程,只要能学会去面对问题,恐怖的水平就会越来越低。
  咨询作业:要求家长每天带求助者去市场进行暴露,然后再慢慢尝试着一个人开始去市场进行暴露。同时还介绍一些关于交际与口才的书籍,让求助者能从中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后记
  两个星期后,求助者按约定来到心理咨询室,自述现在已经基本上不再害怕别人的注视了,只是众目睽睽下站在讲台上时还是会比较紧张。三个月后进行了跟踪和随访,求助者称,现在已经回到学校上学了,基本上已经可以适应学校生活,也已经可以与人正常交往了。
  
  专家点评
  本个案报告资料比较完整且规范.咨询程序符合心理咨询要求,应用咨询理论正确,咨询效果比较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咨询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咨询师:(1)给求助者讲述歪曲认知是心理问题的根源并被求助者接受;(2)指导求助者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来纠正错误的认知;(3)应用暴露疗法让求助者逐步消除恐怖情绪。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如果先让求助者学会放松技术,然后再安排求助者暴露于恐怖刺激中,这时让求助者进行放松,暴露疗法效果会更有保证。此外,青少年的社交恐怖症(包括赤面恐怖症)和性心理发育有关系,也可以考虑用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进行治疗。
  点评者:郭召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测评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理论研究、教学和咨询实践工作。提出了适合我国心理咨询实际情况的、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的“贝卡(BECA)心理咨询体系”。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张坂中学)
  编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