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最容易产生倦怠的职业中,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员是最中之最。大家都知道这份工作就相当于情绪垃圾桶,别人所有的不满、愤怒、悲伤、绝望都一股脑地倾倒在你这里,来访者是好多了,日积月累,你却吃不消了。于是身心疲惫、厌弃工作的感受与日俱增,简直就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状态,所以,职业倦怠在英语里是job buHmut,有燃尽的意思,表述得非常准确。
作为一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再加上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更是雪上加霜。经过五六年的实践,我有了些经验,想与各位同仁分享。如果您也正处于倦怠状态,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一、争取一切机会参加培训学习。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不管你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在这个行业中,都面临着不断的挑战,而在专业上站不住脚,肯定会带给你很大的压力和焦虑,所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建议你抓住各种培训机会,能亲耳聆听专家的教诲,亲眼目睹大师的风范,一定会对你的成长带来巨大的鼓舞和示范作用。若实在因为多方面原因,无法接受培训,就找些专业书看,也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增加自我觉察。使周围的亲朋受益,营造亲情支持系统
记得2001年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时,我是废寝忘食、全九以赴。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看书学习占用了所有业余时间,家里的电话就是心理热线,求助的学生随时可以打过来,一聊开就没完没了,孩子不仅顾不上管,还经常成为我的出气筒。
前两年我跟我先生争吵不休,焦点集中在——
先生说:整天就知道看书,看书有什么用?
我说:我一不打麻将,二不上歌厅,每天就看看书,还不行,你想让我干什么?
先生说:你干吗对孩子发那么大的火,自己还是搞心理的,简直是神经病。
我说:搞心理的怎么啦,用你每天挂在口头上数落?
先生说:白天工作还不够,晚上还要接电话,连自己都整不明白,还去管别人。笑话!
我说:你可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每天什么都不管,里里外外都是我,你还好意思怨我?
后来为了避免争吵,我还给他写过信,诉过苦,告诉他我工作不能马虎,否则会误人子弟,会被学生轰下讲台。提醒他要节约用水、随手关灯,我这样要求并不是为了省下那两个钱,我是为了节约资源,还有很多地方的人都喝不上水,发电需要消耗很多能源,而地球上的很多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国家才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为别的,我们总该为子孙后代着想吧!
信他是看了,却不见有任何反应,只是我单方面的表白,根本谈不上沟通,更谈不上有效了。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控诉似的抱怨,怎么可能有效呢?
女儿刚念一年级时,两次期末考试都是九十多分,都是因为粗心错的。我一看卷子,就火冒三丈,这么简单的题目,也算不对。我当年一、二年级都是双百,你却连一个一百都拿不上,能交代了谁?面对我的暴跳如雷,女儿缩在一角。他回来就开始说我太过分了,交锋自然在我们俩之间展开,我怨他从来就不管孩子,还不让我管,总是跟我唱对台戏,忽略了父母教育的一致性。他说我还是搞教育的,动不动就对孩子发脾气,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于是,我们俩闹得不欢而散。 对于女儿的分数,我是有反思的。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我从没有管过她的学习,连收拾书包,整理学具,都是她自己完成,这一点我认为很成功。我也知道不要太在乎孩子的分数,在我们学校的家长会上,我还特意给家长讲过这个专题,怎么轮到自己就放不下呢?这种明知故犯、表里不一以及认知的不协调让我十分痛苦和自责,但就是无法控制。
精疲力竭时,我流过泪;夜深人静时,我开始反思。
我看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我学了半天理论,却不能跟实践相结合,每天自己家里都是鸡飞狗跳,火药味十足,我的精神接近崩溃,我的家庭濒临瓦解的话,那我还怎么去辅导别人。
我这样“无私、忘我”地工作到底对不对?
因为接学生的电话,把饭糊在锅里;因为满脑子学生、工作,却对家人的合理要求也不管不顾;因为工作对生活的严重侵入,导致小家乱了,又怎么能坦然平和地去面对大家呢?
我对我先生的看法是否恰当?
我是个追求完美、高尚的人,身上弥漫着英雄主义色彩,我的忧国忧民固然可贵,但先生也不是祸国殃民的人,他不过是按照正常人的标准生活,是我太节约了,才显得他浪费。我可以继续勤俭,但不能要求别人也非得像我一样不可,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我们只能做得了自己的主。
当我慢慢地自我觉察后,一切的变化都是悄然无声地渗入在生活的点滴中的。
在我专注的聆听中,先生回家后话越来越多,我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有的只是支持和理解。我知道男人更需要宣泄情绪,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让先生得到了最大的实惠。每当他讲一件稍微好笑点的事时,我都哈哈大笑。在我不断的鼓励下,他越来越幽默。原本古板、传统的他,竟然变得那么风趣、智慧,我们家充满了欢声笑语。不知道是我让步了,还是他改进了。反正我发现他不那么浪费水电了,他对女儿的宽容,大大地减缓了我无形中给女儿的压力,我们的共识越来越多。有一次,我出差回来,一进门,他就说:“你可算回来了,这下有人听我说话了。”想想我以前为他做了那么多,都没换来他的需要,现在不过是出租了一下我的耳朵,我就在他心里变得不可或缺了。西谚云: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真是奇妙。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个人都有成长的权利和能力,只不过,我们常常怀着良好的愿望,拼命地想通过苦口婆心的开导、规劝,试图去改变人家,结果却是拔苗助长。其实,我们连改变自己都那么难,改变别人更是难于上青天。与其在那里白费功夫地修理别人,不如从我做起,当自己的观念、行为改变了,就会给别人一块接纳的肥沃土壤,别人自然会相应地改变,甚至变得比你想要的还好。
如前所述,让你的存在,使你周围的人感到快乐,让周围的亲人确确实实地尝到甜头。这样当你沮丧、颓废时,他们就会给你动力。否则,他们只能是泄你的气,拆你的台,使你更加难过。让自己快乐起来,对自己好一点,满足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像树一样有休养生息,也有开花结果,磨刀不误砍柴功,你会把工作做得更有效。
另外,尽量划清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一般情况下,不要告诉学生自己家里的电话,这不是自私,而是对人对己的负责。每次咨询都控制在50~60分钟之内,这种咨询的基本架构的维持,保证了咨询师正常的生活和心态,可以始终头脑清醒、聚精会神。也可以给双方更多思考与成长的空间,减少了罗嗦和焦虑。摆正了位置,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连著名的心理学专家一上午也只能咨询四个人,多了他就受不了,因为咨询是很耗神的,自己已经力所不能及,却硬上,怎么会有效果。温柔地坚持说“不”,是我们的必修课,来访者等待的过程也是治疗的过程。
三、同伴支持系统的建立
缺乏督导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一个困境,所以当我们自身有了问题时,往往是泥菩萨过河,却还要为别人分忧解难。于是,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成立了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小组。小组的成员分别来自三所中学和一个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是相似的困惑和追求使得我们走在了一起。这个小组的每一次活动和每一个成员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每一次聚会中,我们都畅所欲言,解决着各种和各自的问题,对我们的工作和个人成长都意义深远。最难得的是:大家都充满热忱、真诚和友善,没有闲言碎语,没有推脱顾忌,每个人都献计献策,每个人都全力以赴。简直像共产主义一样急别人之所急,想别人之所想,快乐共享,痛苦共担。能置身这样一个集体,何其幸也。而且,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了这样一个支持系统,再大的风险我也不怕。
当处于职业倦怠的困境中时,来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小组,就会得到相对专业的支持。毕竟小组成员都有过专业训练的背景,这样会使你在这个群体中能够尽情地倾诉,不会被轻易的打断和说教淹没。相似的感觉,会得到最大的理解和接纳,有了同盟军,每个人心里都会踏实一些。对专业新书的分享,工作中经验与教训的分享,各种信息来源的获得,都增加了不少,水涨船高,每个人既是奉献者,又是得到者。这恐怕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代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过程吧!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编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