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美丽 所以要珍惜

2006-12-29 00:00:00王进鑫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年11期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发展与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而男女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正如作家张爱玲所说:“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男人,也不能没有女人,是他们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重要素质与能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异性交往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看待异性交往,怎样和异性健康地交往,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青少年今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当前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怎样?如何对他们的异性交往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们于2004~2005年在四川省的12所中学中对4223名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性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其中初一至初二的学生有2363名、初三至高三的学生有1860名。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有关中学生异性交往的调查项目,其结果反映出当前中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呈现出的一些误区。
  
  一、中学生异性交往现状的分析
  
  1.异性交往观念有待改进
  随着性生理、性心理的发育,中学阶段的男女生逐渐结束“不相往来”的时期,开始关注异性。根据社会交往互动理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只有在与异性交往互动过程中才可能较好地完成。
  传统文化、父母老师及社会的偏见,使得一些中学生对正常的异性交往存在一些不良的看法和观念,直接影响着他们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及与异性正常的交往行为。部分成年人认为中学生的异性交往很容易导致“早恋”,所以应尽量避免或禁止男女生进行交往。在这些外在环境的影响下,有的学生出现了对异性交往的恐惧,怕交往;对异性存偏见,厌恶异性,拒绝交往;或认为异性之间不会产生真正的友谊。这可能会影响到今后他们对异性关系、特别是恋爱关系的理解。
  在我们所作的调查中,当问到“如果关系密切的中学生之间发生了性行为,你怎么看”时,只有44.2%的人明确表示不应该;9.1%和15.8%的人认为是“很正常”和“可以理解”。尤其是在初三到高三的学生中,对异性学生间性关系的认同度较高,仅有3成人明确反对,3成多的人表示可以理解。其中男生对异性之间性行为持“很正常”和“可以理解”的比例(46.1%)比女生(19.6%)高26.5%。
  这些都反映出当前中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错位,同时由于持有这些观念,使得他们在异性交往的行为中发生这个年龄阶段所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从而引发许多问题。
  2.异性交往行为有待规范
  (1)异性交往中恋爱行为增加,但对恋爱本质知之甚少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发展使得这个时期的他们对异性有着特殊的情感。渴望和异性交往是中学生发展到这一时期的客观要求,但他们还没有经验与能力完全正确地去把握异性交往的方式、限度和规范,父母与学校由于观念的原因又不能给他们有效的指导,中学生们只有在实践中去摸索,在模仿中成长,这使得他们在异性交往中恋爱行为迅速增加。
  在对“你目前为止恋爱的次数”问题的回答中,只有21.6%的学生明确表示从来没有谈过恋爱,有6.0%的学生有过5次以上的恋爱经历。
  对于谈恋爱的目的,其价值取向存在着一些误区。在“你认为中学生谈恋爱的理由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中,大部分人认为是为了交流感情、相互帮助;有8.0%的学生认为其理由是为了得到性满足;有22%的学生认为是为了追求时尚。这既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对于爱情的理解存在错误观念,同时也说明了当前大部分中学生恋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对于恋爱的本质和真正内涵缺乏理解。这些错误观念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会对他们今后的感情生活及婚姻家庭产生极大的危害。
  (2)界线不清,异性交往“性”指向增多
  异性交往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性别角色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环境的影响和性教育的滞后,许多学生对异性交往的度不能很好把握,使得在异性交往过程中“性”指向增多,导致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我们对初三至高三的学生调查结果中显示,在“你是否与异性接过吻”的问题回答中,明确报告“偶然有”和“经常有”的分别占16.9%和7.0%;7.7%的中学生明确肯定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的比例高于女生12%。
  (3)异性交往中安全意识缺乏
  异性交往是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倡导健康、积极的异性交往。但中学生也要树立异性交往的安全意识。在我们的调查中,当问到“如果与你很好的异性同学单独邀请你去玩,你会怎样选择”时,只有24.6%的人选择不去,33.2%的人选择找人陪伴,反应出中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为缺乏。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青少年在异性交往中的安全意识缺乏,一些伤害事件不断发生。媒体中经常报道一些中学生由于听信网友的话,被网友(也包括许多成年人)欺骗、受到性伤害,甚至被害。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复杂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父母、教育者缺乏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特别是有关性安全的教育。
  3.异性交往环境不容乐观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前,有关性的话题被不断张扬,这些对年纪尚小、思想单纯而未成熟、青春萌动的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着中学生对异性交往真正内涵的了解,使他们认为异性交往只有爱情或性。
  家长与教育者为中学生健康的异性交往提供了一个较差的环境。由于“男女授受不亲”传统观念作祟,我们一些家长和教育者把中学生异性交往视为洪水猛兽,将异性交往“恋爱”标签化。认为一旦两个异性学生关系较好,就是“恋爱”,然后就是训斥、谈话。当真的出现所谓的“恋爱”时,我们的家长、教育者往往会采取一些粗暴的方式去干涉,而不是去了解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
  在这种环境下,中学生会将异性交往狭隘化为恋爱与性。而客观的现实使他们对异性交往有一种渴望,在外力与渴望之间有的中学生选择了妥协,有的选择了反抗,使有些本有着纯洁的友谊的双方走向“恋爱”或偷食禁果,这其中家长和老师其实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说得通俗点,就是“逼良为娼”。
  
  二、思考与对策
  
  1.加强学校性教育,转变异性交往观
  观念是行为的基础。要让中学生进行健康、正常的异性交往,关键是要转变他们的异性交往观,让他们认识到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人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异性之间不仅只有爱情,还存在真挚的友谊。要实现中学生的异性交往观的转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学校的性教育。作为教育者要正视当前中学生异性交往的客观现实,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走进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同时,学校、教师、家长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学会理解宽容。不应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中学生交往,更不应如临大敌,将其视作洪水猛兽。有教育专家如是说:推一推,可能催成早恋;拉一拉,拉回友谊。
  2.营造健康的异性交往环境
  社会和政府要加大力度净化文化市场,我们的媒体也要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还青少年健康的环境。作为成年人,要做未成年人的榜样,特别是在异性交往过程中要自觉规范我们的行为。学校要大力规范学生异性交往的行为,对于那些不健康的异性交往行为要采取措施加以正确引导;而对于正常健康的异性交往,要加以鼓励,塑造一个良好异性交往的校园环境。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创造发明、社会实践等活动,创造健康宽松的男女交往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身心,改善他们的心理环境。
  3.加强异性交往的心理指导
  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中较为复杂的一种,作为生活经验不足、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中学生来说,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学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异性交往的指导,特别是心理辅导,可以通过班会、课堂教学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进行。
  中学生异性之间的友谊是美好的,社会和成年人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合理的疏通与引导,提倡异性间的正常交往并使其建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促进他们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变和身心健康发展。
  本报告是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中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研究》最终成果之一
  总课题主持人:四川省成都市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胡 珍
  数据分析:四川省成都市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王进鑫 程 静
  调查组织:四川省成都市妇联吴春梅、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曹 璇
  问卷审查及课题主持:四川省教育厅体卫处 赵晓玲 卢 旭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