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一颗澄澈而纯净的心灵,没有了充满活力、充满率真、充满灵性的心灵生态,生命向上向善的生长季节和规律又到哪儿找寻呢?
心灵是一个生态系,这个生态系是否能经常处于相对的稳态,不仅影响着个体生存质量的高低,更决定着个体可能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人,在校的未成年人有3.4亿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未成年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的成长发育期,在成长过程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心理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诱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多年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大量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具有很多优良的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性和平等意识有所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等。但是,在长期以来重智轻德的人 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外显行为来看,他们的道德状况存在六个缺陷,即缺乏独立性、“长不大的一代”;任性,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难以成人;盲目攀比、炫耀,追求高档的儿童消费。
在全社会都在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时,我们认为呵护与建构未成年人的心灵生态,关心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可或缺之根基。如果没有一颗澄澈而纯净的心灵,没有了充满活力、充满率真、充满灵性的心灵生态.生命向上向善的生长季节和规律又到哪儿找寻呢?未成年人又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呢?
一、心灵生态表现为环境与个性监控结构的辩证和谐状态
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中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谐不是事物各个分散部分外在地联合在人感知中的印象,而是它们基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相互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感情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也可以这样说,和谐属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种体验,唯有心灵的和谐,才能使未成年人焕发作为主体的生命活力,才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最充分的舒展,并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维持个体心灵生态取决于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环境因素,二是个性监控结构。充满丰富的健康的刺激,气氛和谐,人际融洽,宽松、安定的环境能够降低心灵系统的混乱程度,使之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健康的个性监控系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客观全面的自我意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高尚的信念),能使个体鉴别环境中刺激的利弊,并能积极主动地趋利避害,对自身处境和心理状况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并以正确解决的态度,自觉地从环境中寻求正确信息,摄入适宜能量,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
个体的心灵生态表现在对外在环境与个性监控结构的一种辩证的和谐,追求的是心理过程的整体与个别、动与静、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衡的统一。
首先,心灵生态表现为个体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健康、均衡发展并与社会达成和谐的适应关系,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程度。
其次,心灵生态突出作为一个美好的、有价值的个体的特质,表现为一种向上、向善的人生追求,一种真诚、关怀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灵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心理免疫力。
二、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的心灵生态出现混乱乃至遭受破坏
社会转型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意味着变化、动荡与新生、发展之间的复杂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社会进入全面的快速转型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由欠发达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快速的经济增长相应地带动了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转型,从而使我国社会步入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快速的经济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特别容易使未成年人受新观念的影响,使未成年人的心灵生态出现混乱乃至遭受破坏,使他们个性监控系统弱化,出现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等现象。
1.缺乏挺拔信念的引领
为了产生赖以维持公正和谐的道德和精神支柱,在我们的共同生活中,必须确立一些基本的价值观,使共同生活成为可能。挺拔的信念总能让人传承和发展人对生命真谛和价值的探索,使人们在心智迷离的时候,在幽暗昏惑的时候,在善恶难分的时候,在取舍难断的时候,激励人们由感性走向理性,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强,从失败走向成功,激励人在黑暗中追寻光明,在绝望中寻觅希望,在潦倒中品尝富有,在山穷水尽中体验柳暗花明。
在社会转型期,政府侵犯个人产权、个人侵吞公共财产的行为屡屡发生,无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上市公司造假账、企业三角债、银行呆坏账、走私骗汇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信用缺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同时,因政治腐败而引发司法腐败、学术腐败等社会现象,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这些无疑会使未成年人出现惶恐不安、焦虑、冷漠、喜欢幻想、反复无常、无所适从等心理表现,在思想道德发展中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使心灵生态缺乏挺拔信念的引领。
2.滋生不良的心理趋同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本质上是主体在思想与行为上对道德规范的心理趋同,它是思想道德自主建构的关键。随着体制的转换与重构、利益的分化与重组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渗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滋生许多灰色的潜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带来了心灵生态中不良的心理趋同。
据《新闻晚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近期通过对3400名6至15岁的少年儿童及其父母和老师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少年儿童对“不讲假话,实事求是”的认同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而下降,初中学生对实事求是的认同度仅占0.6%。特别是“非主流”文化向享乐主义偏航,许多未成年人把追求享乐作为自己行为的动机和人生的目标。同时,一些“非主流”文化作品从宣扬口头的谩骂到行动上的暴力破坏,或由针对外界而转向针对自身,从而表现为自伤或自杀行为,不论其程度的轻与重,实质都是在展示行为的攻击性。这对未成年人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导致部分未成年人认为在社会急剧变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并进行大量的模仿。
3.迷失自我存在的价值
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当今青少年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他们表现为不喜欢别人对他指手画脚,而要自己探索和追求。在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对于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灌输”与“权威”已不是解决社会生活价值冲突的有效办法。而一些成年人在与未成年人交往中常常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子,对他们的行为、想法指手画脚、评头品足,肯定会造成未成年人心理紧张、不安全和逆反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未成年人往往感受到强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或以沉默来保护自己、或以对抗来寻求自身价值的体现。
另外,一些成年人不仅不能给青少年做出行为上的表率,还常常漠视他们良好的道德表现,未成年人的良好道德行为有时不仅得不到成年人的鼓励和表扬,还可能遭到打击和责怪。如在某个中学生的写作练习中有这样一幅图画:在一个十字路口,一群人因为红灯而停在了路口,在绿灯尚未亮起时,人们便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只有一个背着书包的孩子仍在原地静静等候。这时,冲出去的大人们回头看到了这个傻站着的孩子,纷纷说:“这孩子真傻,怎么不着急回家。”这些现象使未成年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无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未成年人自我价值的迷失与偏离,进而导致情绪抑郁、性格孤僻、矜持而不善心灵交流,生命中的无聊感在牢骚、郁闷、无奈中呈现出来。
三、呵护与建构未成年人心灵生态系统的几点思考
呵护与建构未成年人心灵生态系统,使其保持着心灵与外面世界的全息性联系,只有如此,未成年人才能获得思想道德建设的坚实根基。
1.在阅读中充实宇宙情怀与感受
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应伴随着未成年人的成长。阅读传递着自然界和人类各种相同的感受,辽阔无边的宇宙能随着未成年人的心愿缩小和放大,获得澄澈宁静的宇宙情怀,充实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我们应指导未成年人制定一生的读书计划,这个计划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事理,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特别是经典阅读,文字极其精美,意境温暖绚烂,它不但使心灵保持着古朴、空旷、澄澈和单纯的原始生态,同时使未成年人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领略文化的力量,远离贫乏与平庸,在与万物的联系中领悟人性深处的奥秘。
2.在关怀中感悟生命价值与意义
“被关怀的记忆便是人们发出伦理关怀行为的一种动力之源。”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在关怀中成长,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当今时代,一些未成年人失却了精神家园和人生路标,失却了人生的参照系,彷徨、无奈、消沉,觉得“活得没意思”。呵护与构建未成年人心灵生态系统首先应使未成年人充分认识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存在,而是其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意义;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他人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针对少数未成人既不尊重他人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生命的现象,应重点让未成年人在宽容中沐浴人性的光辉,在尊重中感受个体的价值,在真诚中体验心灵的开放。
3.在成败中追寻生活信念与梦想
当未成年人的思想随新世纪到来时的喧嚣而变得浮躁,在成败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时,他们怎样获得内在的力量,在生活中做出理智和准确的判断和选择,从容地设计人生、发展自我呢?信念与梦想能昭示人奋进的方向,对未成年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心理优势意义深远,其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韵律、一种剔透、一种哲学,触手不可及却无所不在。我们要让未成年人知道,个体无须从别人的评说和成败的评价中寻求个人的价值和依托,成长的心灵不能装满沉甸甸的功名,因为它们如同包袱使心灵窒息,逼迫心灵放弃快乐。只有心中点亮梦想的明灯,才能照亮前进的道路,特别是在困难、挫折和失败面前执着的顽强与自信,发现自我在不同环境下和不同时刻的生长点,这样的心灵才永不老化。
4.在践行中提升人格的层次与水平
“我们做公正的事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品位和格调,是个体全部特质所组成的综合体。人格正是借助人的社会活动,把渗透在言、行、情、态中的人格水平以一种可以被他人知觉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完成一定社会个体的人格定位。心灵生态的构建不可能是“静态”的,实践是未成年人心灵生态的广阔舞台,只有在引导未成年人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善于发现社会的光明面,认清社会发展的主流,正确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和阴暗面,才能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未成年人的人格水准不断提升,推向新的境界。
编辑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