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心理保健工作的层次看心理自助与互助的地位与意义
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从服务对象的数量来看,可以区分为六个层次,构成一个上小下大的金字塔。
第一个层次是学生的自我帮助,是最基础的层面,其他层次的帮助都最终应该转化为自助。需要每个学生树立自我培育良好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并且具备自我育心及护心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学生同伴的互助,每个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主要从精神、心灵上相互关怀、支持、接纳、开导、倾听、鼓励,构成同伴心理支持系统。这也是社会支持系统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心理帮助机制。
第三个层次由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承担,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主要负责心理关怀、心理支持、心理健康维护、渗透式的心理素质培育及心理软环境的优化。
第四个层次由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负责,承担的是有较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主动求助者或由教师、学生、家长转介而来,自己也力所能及的对象。主要面向的是存在心理保健、心理适应以及心理发展需要的部分学生,提供的是心理及行为方面的专业化发展式训练与心理适应、心理健康的辅导咨询。
第五个层次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承担,服务的对象是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行为障碍但非精神病,以及由心理教师转介的较复杂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来访者或患者。采用的是规范的心理行为干预与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及治疗。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只有极少数有此需要。
第六个层次的承担者为精神病医生,面向的是严重的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在中小学生年龄段只是极个别。
可见,心理自助与互助属于心理保健这一系统工程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层面,是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奠基工程。
注重学生的心理自助与互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它是心理服务工作的助人自助、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等一系列心理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第二,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满足其参与需要,激发内在动力,促进其自我主动发展的需要。第三,有利于开发、利用学生中蕴藏的心理自助与互助的巨大潜能及资源,扩大心理工作者队伍,增强服务的力量。第四,有利于预防一部分心理行为问题,并将许多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防止问题的恶化及矛盾的激化,从而减轻学校老师及更高层次的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工作压力,预防重于治疗。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能力的增强和心目中重要他人的转移,以及自主意识、自我表现意识的强化,心理自助与互助逐渐成为可能。这一途径主要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尤为重要。
二、心理自助与互助的基本要求
心理自助的基本要求
心理自助是指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与实用方法,自觉地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训练与保健活动,以便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促进心理适应及发展。科学而实用的心理科学知识是实现育心、护心目标的必要基础,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与心理保健活动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自我育心与护心的需要与兴趣是实现自助的内在动力,自觉、有恒的实际行动是实现目标的保证。
对中小学学生来说,他们自助的意识、兴趣、能力难以自发形成,因此,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等教育者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对学生提供帮助:
一是提高认识,强化意识。通过结合现实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客观要求以及学生的切身实际,联系其实际的经验与教训,使其体验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价值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以便让学生树立或强化自我育心及护心的意识。
二是树立信心,激发动力。让学生明白,自己就是自己的心理保健师与随身的心理“医生”,人人都有潜在的心理保健、心理适应与心理发展的潜能。通过科学而实用的教育与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育心、护心中的应有的作用与责任,体验到“我需要”、“我愿意”、“我乐于”、“我应该”育心、护心的内在动力。
三是指导自助、培养能力。传授必需的心理科学常识和行之有效的训练及保健方法,要因需施教,避免学科化、理论化、知识化。帮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培养哪些心理素质,了解哪些心理状态是不正常的;应该怎样训练、怎样测评、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怎样寻求帮助;帮助其学会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有益的心理网站、理想的测评工具、适当的宣泄方式、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在需要自我帮助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
心理互助的基本要求
心理互助在学校主要是同辈群体成员在心理上相互提供积极的帮助及干预。比如:同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尊重、理解、接纳、倾听;对遭遇困难、陷入逆境的同伴的安慰、支持、鼓励;对处于迷茫矛盾阶段的同伴的开导、启发、引导;对同伴不良心理反应与不当行为意向及表现的察觉、注意、劝说、督促、制止、干预、转介。这些既可以在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也可体现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它的实施需要建立在自愿、科学的基础之上。
一方面要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心理帮助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心理课堂与辅导讲座、活动体验,激发全体学生的助人意识与兴趣,养成心中有他人、关注他人心理状态的习惯。积极参加积极有益的非正式群体,在与人交往时注意尊重、宽容、理解、悦纳、倾听,从中体会到心理上助人的成就感、自豪感、‘快乐感、有趣感,看到助人与利己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培养骨干,健全心理帮助的志愿者队伍。在全体参与的基础上,为避免学生心理互助被动、盲目,提高其科学性与实效性,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心理工作志愿者,让其成为学生身边的老师和老师心理工作的助手。
学生心理工作志愿者队伍的建立需要经过以下环节: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招募有志之士
需要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团体辅导讲座、校园媒体发动等手段,宣传从心理上帮助他人的意义、可能性及各层次心理志愿工作者的要求,使学生看到助人的价值,激发热情。宜通过公开招聘、自动申请,为有志者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
第二阶段,考察选拔,选择适合之士
由于心理工作触及人的心灵,对服务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需要从心理服务的独特需要出发,慎重选择。将那些真正乐于助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有耐心、有热情、有责任感,人缘好、美誉度高、善解人意,能保守受助者的隐私秘密的学生选拔出来。
第三阶段,组建队伍,建立正式机构
为了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学生、深入学生之中的心理服务网络,有寄宿生的学校宜设立寝室心理信息员,主要是发现同学的异常表现,尽力给予帮助或向班级心理委员及老师转介。班级是学生心理互助的重点,由于学生在青春期的有些问题具有性别差异,宜设男女生心理委员各一名,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一是反映同学心理方面的意愿、心声、需求、建议;二是察觉同学的心理行为问题并尽力帮助;三是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问题及时转介给班主任或学校心理老师;四是配合老师开展有关的心理调查、组织心理训练与辅导活动等。学校宜成立心理服务志愿者协会,学校心理服务志愿者协会是在心理老师或有关部门指导下的学生社团组织。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寝室、班级心理服务骨干的培训、交流活动;二是心理工作策划、组织全校性心理训练与心理保健及宣传活动。
第四阶段,培训指导,成为有能之士
中小学生对于心理服务工作往往热情有余,能力不足,规范不懂,要求不明。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接受能力,给予培训、指导。一方面让学生明确热情、真诚、尊重、平等、保密,以及不能乱贴标签等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任务,传授一些基本常识,比如,人际交往、交谈劝说以及观察倾听的技巧,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的识别、情绪调适方法、行为干预要注意的问题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压力,结合其年龄特点,对其要求不宜过高,培训内容突出可行、实用的特点,避免将其他层次的心理工作的责任转移给学生。可以对全体志愿者进行分层的短期培训,个别指导,跟踪督导,相互学习交流来逐步提高。
第五阶段,适时激励,成为有趣之士
由于心理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心理助人者往往得投入大量的热情和一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使助人者容易产生挫折感,丧失兴趣与热情。要想使学生的善举持之以恒,需要从各方面给予及时的激励以强化巩固,逐渐转化为自觉的习惯。一方面,学生自己要确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就问心无愧的理性观念,避免责任独揽,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同时,注意在助人过程中体验成功、喜悦、乐趣、自豪等正性情绪情感,真正体验到助人之乐,以实现自我激励。另一方面,需要从外部给予应有的激励与强化,包括来自受助者的感激之情与积极的反馈及合理的精神回报;教师的鼓励、支持、指导以及在对学生的德行评估中纳入有关指标或内容,使其善良的助人行为得到正性强化、巩固和提高,进而激发出乐于持续的内在动力。
总之,学生的心理的自助与互助是学校,特别是中学以上学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与其他服务途径可以互补,但不可相互代替。在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对其具体的要求应顾及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年龄、能力等差异,在高中、初中、小学应有所区别。
(本文系第四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颁奖会暨高峰论坛发言稿,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编辑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