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一所大学里有一位口碑极佳的老教授,风度翩翩、满腹经纶,他的课几乎是全校上座率最高的,有时,甚至座无虚席。教室最前排最左侧有一个采光最差、视角最偏、最不起眼的座位,每每上课铃响后,一名匆忙赶到的学生会坐在那里。
一天,一位遭遇“满场”的学生看中了角落中的空位,老教授笑着说,这个座位已经有人了,边说边引导这名学生去找另一个位置……那名爱迟到的学生听说此事,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很过意不去,找到教授致歉:“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迟到的行为好像对您不太尊重。”教授回答:“对你的迟到,我是有些不舒服,但有一点,我从没怀疑过你哪节课不来。”
从此以后,那名学生再也不曾迟到,只是仍然钟情着“角落”中的那个位置。
教授在心底开垦了一片沃土,并施上呵护、宽容、耐心的良方,收获了学生成长的美丽与璀璨。在教授心中,每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美国有一个被称为“我很重要”的班级活动,教师让学生以“我在我们的班里是重要的,因为……”这样的句式自由填写,然后让每个学生在全班分享,当学生写出“我在我们的班里是重要的,因为我在拔河比赛时很用力”、“我在我们的班里是重要的,因为当其他同学不会做作业的时候,我能帮助他”时,可以想像孩子自然流露出的自由、自尊和被珍视的幸福感。
在一次工作坊中,我对一位作家小时因“五音不全”被“禁唱”的事件印象很深,她说那种牵连至今难以释怀,以至于至今在公众面前仍需不断克服由此产生的“表达障碍”,我发现自己也立刻感同身受地在记忆中搜索到因个子矮小而被集体舞队刷下时的无奈,于是感叹上述那名学生能在这样的学校读书,能遇到那位充满慈爱、温文尔雅的教授,帮助他觉醒和萌发,趋向丰满人性的发展,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学院崇文分院)
编辑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