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006-12-29 00:00:00叶枫岚
中国教师 2006年6期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乐学是教师们一直探索和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围绕这一主题,武汉鲁巷小学组建了一个“乐学型”校本研究学习共同体。不断凸现学校“乐学型”文化特色,并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新体系。
  
  一、为什么要构建“乐学型学校文化”
  
  首先,乐学的教育思想自古以来就极受中外教育家重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没有兴趣推动的智力和能力,其维持和发展是难以想象的。”陶行之先生也反对“教死书,死教书”,提出“教学合一”的思想,把趣学、自学、乐学与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
  再者,从教育目标看,小学教育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奠基工程,它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考高分,更重要的是要每一个学生喜欢学习,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靠什么呢?因素可能很多,但核心是“兴趣”。武汉市鲁巷小学就是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沿着兴趣发展的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激发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以学为乐。从近期目标来看,这样也可收到轻负高质的成效,缓解学生厌学的情绪。
  第三,从以往的成果看,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北京、无锡等许多城市,针对小学生学习负担重,已经开展“愉快教育”、“快乐教育”等改革实验,对我们有很大帮助。但这些成果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必要进一步改进。我校在原有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改变了前者仅仅将兴趣当作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来研究的倾向,既把兴趣发展作为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发展个性的手段,又当作小学教育应追求的目标来研究,从而形成“乐学型学校文化”的系统教育观念。
  
  二、如何建设“乐学型学校文化”
  
  乐学型学习文化就是以发展学生兴趣为目标,并为促进其兴趣发展而创建的包括校园、课堂、班级、社区等等在内的外部文化环境。
  第一,以研中教、教中研为平台,促进乐学型教研文化的建设。要想学生乐学,教师就需乐教;要想教师乐教,就要引导他们走向研究。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观念。在课题研究和探索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新的挫折、困惑,如何帮助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苦教为乐教,需要我们设计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平台,让教育教学在研究的状态中进行。如鲁巷小学开展的走进新课程,变革教学方式的系列活动,像“学习新课程,思考一个研究专题”,让全体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研究,年年有成果。至于课题,可以由教师本人选择,大小、级别不限;而研究又可以分层次,可以是课题研究,也可以是专题研究;对于成果大小,能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即可。这样在系列活动中逐步引导教师实现自我超越,同时促进乐学型校本教研文化的沉淀,造就一个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工作状态下研究的教师校园文化生活。
  第二,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建设“乐学型”课堂教学文化。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乐学型学校文化的核心也就要落实在“乐学型”课堂教学中。课堂上,教师要以小学生愉悦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起点,以活泼的师生共同的活动来培植教学所需要的气氛,以学生所获得的快乐情绪或成功作为不断强化学习需要的保证。融知识-兴趣-发展为一体,形成努力-成功-再努力一再成功的良性循环,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和积极的创新意识。构建“乐学型”课堂需要遵循一些规则主要有:
  (1)“乐学型”课堂注重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弘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初步形成基本的教学原则和具体要求。
  (2)在课堂教学探索过程中,要有“以趣导学,巧讲巧练,过程扎实,方式灵活”的教学方法。抓住“趣、巧、实、活”这四个字,即“乐学型”课堂的“趣味性、集约性、实效性、创造性”四条原则。
  趣是乐学的诱因,侧重解决学习动机,动力;巧是从教学内容的质与量和教学方式的呈现来实现乐学的条件;实与活是乐学效果的保证,学生体味学习之乐的需要,将原则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共同作用于一个方向:创设师生情感、和谐、快乐、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生动、活泼、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之中,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探求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良性循环。
  构建“乐学型”课堂也有许多特点和多个环节,如以趣导学中的设疑激趣,以趣生情;以趣激思,以思引探;以探升趣,探中学法,学用结合,用中延趣,还有以趣激活,以兴趣养成为依托,形成策略和评价等等。
  第三,“乐学型”班级文化。在“乐学型”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要求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基础学力——心理品质家庭成长环境来构建学生个体发展的乐学型班集体的建设计划。
  具体包括建立学生乐于接受的班级管理文化,如教室墙壁充分利用,名人名言的激励,班规学训的感召,我说我想的张扬,艺术世界的熏陶等等。还有开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主题活动,像武汉鲁巷小学许多班级开展了“七彩课间我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自己喜爱的课间游戏,学生能从中体验到动脑和团队协作的快乐。还在中高年级建立“写作班级日记制度”,先要求班干部轮流记录每天班级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一段时间后,学生根据学号顺序轮流写作,既激发学生们热爱班级,关心班级的热情,又带动学生写作热情。另外像他们在各班开展的“走进楚文化”,“走进光谷”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上网、采访、发放调查表等各种途径,了解家乡悠久历史和家乡现在的发展变化,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深切体会到高科技的神奇,楚风楚韵的优美。
  最后,建设以延伸乐学课堂为纽带的“乐学型”社区文化。要想让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直接兴趣得以稳定和发展,使其在某一个领域有特别的爱好和不懈求索的毅力,这需要把“乐学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形成学校一家庭一社区相结合的“乐学型”文化网。具体包括:
  (1)建立“乐学型”家长学校,帮助家长认清在家庭教育中如何促进孩子乐学,发展其个性特长。
  (2)结合社区优势鼓励并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有趣有益的实践活动。如在“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中,大力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素质,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像以科技活动为契机的奥赛,以“阳光行动”为依托的贫困捐助,以社会服务为桥梁的小队上岗学生调查等都在其列。
  (3)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手段,寒暑假期间学校为了让学生过一个文明健康安全偷快的假期,特对每一个学生提出若干要求,如假期出游注意事项;学做家务,写成长故事,假期作业,趣味阅读;社会义务活动,自制节日礼物。
  人人都有追寻的梦想,梦想是创造发明的序曲,是卓越创新的蓝图,要实现梦想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非凡的智慧,而点燃这智慧之灯的火种就是兴趣。构建“乐学型”文化系列就是帮助学生点燃心中的智慧之灯,让孩子一生与创新相伴,与幸福同学,与快乐的梦想同在。通过对“乐学型”文化教育的构建和发展,不但延伸了兴趣教育的内涵,创建了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乐学文化,还能为学校培养一批科研型教师。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反复实践,验证活动,武汉市鲁巷小学的全体教师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新课改理念下的乐学型教师,必须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列,把握时代的脉搏,遵循教育规律,致力于学生的兴趣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小学生的童年生活有趣,有志,有梦,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的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