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德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06-12-29 00:00:00董夫奏
中国教师 2006年6期


  我们的学校德育观念系统,大致是在20世纪50~70年代那个比较封闭的时代开始建立起来的。它主张并相信,一元的价值观念可以通过有目的、不容质疑的课堂“灌输”和强有力、耳濡目染的“宣传”,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这种单一、简单化的学校德育,在当时的确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表现出相适应性。但是随着社会转型,这种学校德育观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其科学局限性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日益彰显。
  今天的社会与五六十年代最突出的不同,在于社会价值观念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复杂化和多元化,人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不再单纯和简单,这正是各地教育工作者不断发出“学校思品课难上”,“学校德育系统空转”,“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即简单化、单一化的传统学校德育观与复杂化、多元化的对象实际、环境实际的不和谐性和矛盾性。本文就传统德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培养“单纯”的目标追求
  
  培养“单纯”一直是我们学校德育的目标追求,“净化思想”、“纯洁灵魂”,是我们经常会使用的一些字眼。在这些良好而朴素的德育愿望中,不乏与时俱进的天真与幼稚。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们一尘不染,所以我们给予他们的总是正统、崇高、伟大、远大、美好与无邪,以为这样,孩子们也就可以变得像我们一样单纯(或许这里也还夹杂着我们对学生判断力发展的担心与无知),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判断是非、鉴别真伪、批判弊陋、抵御消极、选择主流价值的能力没有得到积极的培养和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学校的给予与学生的眼见为实的反差,发展成为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怀疑与拒斥。
  
  二、先入为主的指导思想
  
  先入为主一直是我们学校德育内容选择与安排的强有力的潜在指导思想。我们总是以为,及早地把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信念在学生头脑的“白板”上烙下烙印,即使不能一劳永逸,也可先入为主。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其合理的方面,而忽视了非合理性的方面,使潜在的误区转化为显在的误区。我们注意到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注意到儿童期精神生活的奠基对他们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注意到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相信学校有目的、系统的影响力可大于其他影响等等。但我们在实践中是否注意到:影响力的大小还取决于是否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施加影响。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生命体,是活的机体,而不是死的“白板”。当这个生命体还没有成熟到内化和理解甚至成人也不易理解的价值时,这种价值对这个生命体来说不过是僵死的教条,或者成为从老师那里换取分数和分数附加值的法码。
  
  三、偏爱德知的教学内容
  
  偏爱德知一直是我们学校德育内容处理上的特色。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多开端活动过程,其中至少包含德知、德行、德情和德意四个要素的互动。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却是一个以现成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说教。它表明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学生是接受思想品德知识的容器,学校德育的要旨在于把成套的政治思想理论知识注入这只容器。其害大致有二:一是,有可能抹杀学生的生命性,达不到德育的目的。没有学生积极、鲜活的生命活动,思想品德的形成可能变成一场缺少甚至没有观念碰撞、行为体验、情感冲突和意志磨砺的枯燥活动,活的理论同样会被降低为没有生命力的抽象教条。二是,可能陷入机械的,脱离现实生活与脱离时代发展的窠臼。学校德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与现实生活、时代发展有着更为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学校德育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活动,有效的学校德育,一定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以现成教科书为中心,不仅由于教科书的编写在时间上总是落后于学校德育的开展,难以与学校德育的现实需要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好结合,而且往往将教师与学生的德育互动束缚于教材编写者早就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中,难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于学校德